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在当前四川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意识淡漠的情况下,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受到冲击,不能完全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国家财政收入显著提高,已经具备了转移支付能力,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但由于孝道淡化、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等原因,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严重挑战。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展缓慢,农村家庭养老还具有不可替代性。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重整孝道,巩固传统家庭养老的主渠道地位,从道德和法制两方面入手,使家庭养老由传统的道德软约束转变成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2)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撑力。(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一方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实施农村强制养老保险。(4)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及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和改善农村家庭养老。  相似文献   

3.
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公共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公共财政在农村养老保险中本应发挥的作用,使公共服务成为农村养老保险中的"盲区".根据农村养老保险的产品属性清晰界定了公共财政的职责权限,对农村养老保险中财政主体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规范公共财政各主体之间的权力资源配置,利用公共财政的制度先进性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1983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如今已经是第27个年头,计划生育后的第一代已经进入了适婚年龄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又正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整个社会的家庭模式向四二一转变,养老压力日益突出。传统的养儿防老养老模式对新一代的年轻人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年轻一代有心无力。由于住房是绝大多数家庭的必备品和重要的资产,推出住房养老保险,既可以不改变老年人生活习惯又可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尝试通过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将住房和养老结合起来,提出住房养老保险的新一代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5.
农村发展问题事关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央对此问题高度重视,连续下发十个"一号文件",成为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性方针政策。文件基本制定了"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提出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若想实现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改革力度,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为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和源泉。  相似文献   

6.
目前城市迁移劳动力已成为中国劳动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逐步解决城市迁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将是实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由城乡分割的二元保障结构过渡到城乡一体的一元保障结构的重要步骤.文章对中部农业大省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城市迁移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社会保障模式在制度设计和改革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保障方式的优先顺序,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改善城市迁移劳动力社会保障状况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村镇银行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一种基本形式和新生银行形态,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章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通过描述性研究和个案分析,深入系统地剖析了影响和制约河南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功能、社会、定位、风险、结算和人力等诸多因素,并从村镇银行的外部保障环境营造、内部经营机制完善和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提出了河南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和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加大了强农惠农力度,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举措。但随着人口老年化和通货膨胀的加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严重“效率”不足问题。如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运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是目前诚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优化投资组合、明确投资决策主体、逐步引入谨慎人监管模式、确定基金收益率下限、拓展基金源头以及完善基金监督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究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9.
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推进,农地流转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并由此带来流转农户的权益保障问题。文章以成都统筹试验区为例,对统筹城乡试验区内的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和土地互换三种典型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土地流转后农户权益保障存在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农户面临基本生计转型困境、农地转用的远期权益保障困境、农地流转收益不确定困境以及劳动力就业收益实现困境,等等。为此,提出保障农户权益的五项措施,即: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租赁业主的服务监管、积极推行就业培训和建立土地流转风险基金。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的进一步弱化,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是一项重大的惠民政策,"新农保"制度既有创新的亮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新农保"这一惠农政策持续健康运行,实现农民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十七大”的目标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通过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过程回顾,分析了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阐述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运用纵向比较分析与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社会保障覆盖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经济效率三个方面对河南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河南省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的社保支出水平仍然较低,覆盖水平也很有限。努力构建适合河南省情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河南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容乐观,公共文化在农村的“缺场”现象普遍,农民主体性意识缺乏,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生活在整个农村生活中日渐式微。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给予什么的问题,重要的是让农民自己动起来。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为主体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参与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改变农民的“原子化”状态,才能建设出适合各地农民不同需求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正处于过渡时期,替代率较低,缺口严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问题严重。根据辽宁省历年的职工年平均工资情况及相关信息,结合我国养老金的计算法,分4个步骤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进行了建模、求解、阐述。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正处于过渡时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维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改革越来越深入,农村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文章分析了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主要原因,并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这种人口流动所产生的效应,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现代教育改革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满足学生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是以生态美为核心范畴的美学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来实现人的生态审美生存。从生态美学的视野来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流动,推动了社会的开放,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对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带来了诸多的挑战。重点分析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主权带来的挑战和侵蚀,提出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互联网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整村推进”综合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以县为单位的扶贫瞄准机制已不适用。在此背景下,提高扶贫瞄准性、实现贫困人口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时期“整村推进”综合扶贫模式具有极强的目标瞄准性,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体现,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1)对贫困主体赋权能确保整村推进的顺利实施;(2)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够建立贫困主体发展的长效机制;(3)内源发展理论使发展和保持优秀传统有机结合;(4)参与理论能够满足贫困主体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权益保障视阈中和谐社会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权益正义蕴含于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群体,其权益的保障是和谐社会正义理念的体现。由于青少年的弱势地位及政府政策行为失当,导致其群体权益的被疏忽与被侵害,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障碍。因此,实现青少年权益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有:转变观念,变消极的救助为积极的保障,注重提高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机遇,使青少年相对平等地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