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数值分析软件的SIMULINK模块对汽车悬架磁流变阻尼器的Sigmoid模型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各个参数的变化对阻尼力的影响,探究最大屈服力、阻尼力、滞回宽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可应用于汽车悬架磁流变阻尼器设计的一些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2.
磁流变液是一种新兴的智能材料,利用这种智能材料可以研制成一种新式阻尼器。文章推导出了磁流变阻尼器3种工作模式下的动态模型,设计和加工了一种混合式磁流变阻尼器,并对该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非常吻合,由此得到该理论模型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星箭界面低频振动环境,采用磁流变阻尼器作为半主动控制元件,设计六杆Stewart隔振平台,替代原有锥壳过渡支架。采用牛顿-欧拉法建立整星隔振平台动力学模型。针对星箭界面低频振动环境在特定频段振动量级较大的特点,采用H_∞控制进行控制器综合,通过选择合适的加权函数,对特定频段振动进行重点衰减。磁流变阻尼器采用双sigmoid模型,并设计新型半主动控制策略,跟踪期望阻尼力。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传统控制方法,H_∞半主动控制在特定频段减振效果较好,且在其他频段控制效果没有恶化,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一种用于磁流变气动控制系统的阻尼器的电流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PWM控制方式,具有频率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高的特点。文章首先介绍阻尼器的控制原理,然后根据控制器的相关参数设计其电路,并对电路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满足磁流变阻尼器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糊控制的空气悬架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悬架以其优良的减振性能,在汽车振动控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空气悬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带附加空气室空气悬架系统的1/4车辆振动模型;分析了空气悬架刚度调节原理和控制特性,本文采用了不依赖于被控对象精确数学模型的模糊控制策略进行空气悬架控制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空气悬架以其优良的减振性能,在汽车振动控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空气悬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带附加空气室空气悬架系统的1/4车辆振动模型;分析了空气悬架刚度调节原理和控制特性,本文采用了不依赖于被控对象精确数学模型的模糊控制策略进行空气悬架控制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在轨分离冲击载荷对挠性航天器的影响,进行了基于磁流变阻尼缓冲器( Magneto-rheological)的减振研究,将磁流变阻尼缓冲器应用于航天器冲击减振。基于有限元和Lagrange方法,建立了发生大范围运动的挠性航天器状态模型,采用趋近律滑模控制算法控制阻尼器输出,并提出一种二维模糊控制方法控制趋近系数来提高系统的动态品质,同时抑制趋近律中切换项导致的抖振现象。数值计算表明,采用此方法控制的磁流变阻尼缓冲装置显著降低了冲击载荷对基座的影响,并有效抑制了抖振现象,减弱了基座与挠性附件之间的运动耦合,使挠性附件的速度、加速度变化更为平稳。此控制方法较传统滑模控制能更好地跟踪输出值,且有较好的稳态输出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Adams/View软件建立了某车的整车仿真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转向系统和悬架系统。采用转向盘角阶跃输入函数作为转向盘的转角输入,对整车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着重研究了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分析了静态储备系数和前悬架刚度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涡流阻尼器可以很好吸收航天器交会对接时产生的碰撞能量,其阻尼力矩直接关系其对碰撞能量的吸收,但没有通用的阻尼力矩计算公式.通过对研发的对接机构用涡流阻尼器样机的有限元仿真和实验,分析其阻尼力矩.介绍了对接机构的涡流阻尼器样机的结构、2D和3D电磁场有限元仿真模型和阻尼力矩测试系统,分析了涡流阻尼器的磁极对数、转子材料导电率、转子长度、转子厚度、转子平均直径对阻尼力矩的影响,给出了阻尼力矩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对铝合金转子涡流阻尼器样机,阻尼力矩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小,对铜合金转子涡流阻尼器样机,阻尼力矩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大.分析结果有助于对接机构用涡流阻尼器的研制.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一种微幅隔振器的阻尼力机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牛顿流体阻尼力理论计算公式,提出了有效直径的概念。利用Fluent软件对该种微幅隔振器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阻尼力与等效活塞运动时间无关,且局部阻尼力相比于沿程阻尼力过小,可以忽略,修正并验证了阻尼力理论计算公式。通过阻尼腔的结构尺寸及修正系数确定了有效直径的数值,可为微幅隔振器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基于黏滞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分析,确定了以黏滞阻尼器的阻尼率作为可靠性特征量,提出了利用大量地面测试数据进行黏滞阻尼器可靠性定量评估的方法,并给出了某太阳翼黏滞阻尼器可靠性评估的应用示例,为黏滞阻尼器的可靠性验证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种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减振的环形颗粒阻尼器。为研究颗粒阻尼器的减振性能,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附加颗粒阻尼器以及不加颗粒阻尼器的涡轮泵模型,计算过程中采用结构阻尼系数来描述颗粒阻尼器的阻尼特性。仿真结果表明.颗粒阻尼器能够显著降低涡轮泵的振动,并且对涡轮泵的动态特性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耐坠毁缓冲装置的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波  张明  岳帅 《宇航学报》2019,40(9):996-1005
针对采用四腿式着陆支架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提出一种油气-蜂窝两级缓冲的新型耐坠毁缓冲装置,常规油气缓冲器实现重复使用,危险工况下蜂窝缓冲器实现耐坠毁功能。建立了运载器着陆动力学模型,给出了运载器着陆的四种极限工况及铝蜂窝压溃载荷的求解方法,基于径向基(RBF)代理模型,采用多学科协同优化方法,对多工况下运载器两级缓冲装置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多学科协同优化方法有着较好的准确性,优化后运载器的最大过载和缓冲支柱载荷峰值均得到降低。最后,对比了单独油气缓冲器与两级耐坠毁缓冲装置下运载器的着陆响应,结果表明,使用两级耐坠毁缓冲装置在降低运载器最大着陆过载和缓冲支柱载荷峰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Long term human space missions require artificial gravity during some phases of the space flight.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dual spin system to generate artificial gravity based on a classical rotorcraft configuration where the rotating blade-like module provides a 1g-gravity at the tips. The rotating module is eventually stopped by a fluid ring damper. The dynamic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amper is analyzed; in particular stability is ensured since a Lyapunov function of the system is found. Optimal damper parameters such as fluid viscosity and ring geometry are determin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espinning time.  相似文献   

15.
自适应变阻尼磁流变体减振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冰  聂景旭 《宇航学报》2001,22(4):67-70
利用磁流变体粘可变的特性,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变阻尼磁流变体减振器,该减振器无需能源装置,控制方式简单,可靠,结构紧凑,轻巧。理论分析及试验结果表明该减振器可以衰减振动。  相似文献   

16.
星箭界面减振设计对改善卫星发射时的动力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设计串联式磁流变阻尼隔振平台和并联式黏滞阻尼隔振平台,并对这2种隔振平台基于某中型卫星模型开展整星系统级隔振性能的工程试验研究,通过减振特性对比分析评估它们的减振效果。结果显示:串联式磁流变阻尼隔振平台3方向减振效果均较好,质量控制满足设计要求,但会改变系统固有频率;并联式黏滞阻尼隔振平台对系统结构质量和固有频率的影响均较小,x向减振效果较好,但y向、z向减振效果不理想,须进一步优化系统参数。研究结果可为整星隔振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航天器用新型金属橡胶减振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用于航天器的新型金属橡胶减振器(MRD)的制作工艺,并与普通橡胶减振器(RD)在航天环境中的使用寿命、阻尼、能量耗散和传递率等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RD的性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航天等特定领域内MRD是RD的理想替代品。  相似文献   

18.
某航天器回收系统电子设备在发射过程会经受大量级的随机振动,因此需对其进行减振设计。首先建立电子设备−减振器的减振系统动力学模型,给出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测量方法和减振系统减振效果的预估方法;然后设计了一种内部填充聚氨酯棒的钢丝绳减振器,通过扫频试验对其刚度和阻尼特性进行测量,并根据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预估减振系统的减振性能;最后根据实际飞行环境条件对减振系统进行随机振动试验,结果表明该减振系统性能的预估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上方法可用于指导后续型号的电子设备减振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