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今年9月,因经费拮据,俄罗斯无法如期完成国际空间站服务舱的建造,因而国际空间站升空时间又一次面临重新调整的局面。美国10月2日宣布,国际空间站头两批组件将按原计划于今年11月20日和12月3日升空。同时美俄达成一项新协议,俄将自己的服务舱价值6000... 相似文献
2.
一、主要性能参数与组成经过一年多来对构型的全面重新设计和因俄罗斯加盟带来的频繁磋商,国际空间站的布局和接口作了重大调整,其研制成本可比原计划减少70亿美元,进度则推迟了3年。不过为自由号空间站前10年所完成的大量预研攻关工作没有白费,有75%的硬件可以继续在改名的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上使用。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最终设计方案的主要参数和组成请见表1。国际空间站组成如下:1.有6个实验舱它包括1个美国实验舱;1个欧空局附加实验舱(APM);1个日本实验舱(JEM),该舱除提供国际标准有效载荷机柜外,还有… 相似文献
3.
用途广泛的国际空间站□□1998年,将开始建造有史以来最大的航天器——国际空间站。其可为21世纪的地球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场所。由世界各地建造的国际空间站的构件拟采用3种不同的运载工具分45次送入轨道。在历时5年中,一批国际航天员将建成属于15个不... 相似文献
4.
5.
空间站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希季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87,(Z1)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十六年来国际上空间站活动及其发展概况;并就国外的空间站、运载系统的主要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了分析;对目前国外的空间站的几种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空间站计划中,以Alenia宇航公司为主的意大利公司主要提供以下5种硬件,这些硬件的合同总价值达7亿美元以上。1“多用途后勤舱”按照美国航宇局(NASA)和意大利空间局(ASI)签订的双边协议,意大利将为国际空间站制造3个“多用途后勤舱”(MP... 相似文献
7.
□□16国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将使用7个地面控制中心。采用这种分布式的控制中心是国际合作的需要,而不是技术上的必需。从技术上说,一个地面控制中心便可完成对整个空间站的操作。分布在6个国家的控制中心使空间站真正有了点国际味道,而且它们分担了不少操作控制... 相似文献
8.
苏联能源科学工业机构设计部部长L·戈尔希科夫,在1991年1月30日召开的第12届空间站应用计划研讨会上,做了有关礼炮-7号和和平号载人空间站己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的讲演。戈尔希科夫还指出,现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应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航天员工作超负荷。为了减轻航天员的负担,并进一步提高空间站的应用效率,今后的重点应是提高日常工作的自动化水平。现将载人空间站上医学、生物化学、材料、地球观测、空间技术五 相似文献
9.
空间站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对应用卫星进行在轨服务。为了分析这种轨道服务的经济效益,特选取表1作比较基准。表1中数据的前提是1995年转发器价格比1985年降低33%,那时在理论上容量可增加50%。空间站服务于通信卫星的前提是扩大天基活动、程序和操作(APO)。主要包括: (1)从近地轨道应急回收; (2)地基轨道转移飞行器(OTV)发射到静止转移轨道(GTO); 相似文献
10.
11.
在首先介绍了空间站DMS网络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DMS网络使用的FDDI、MIL-STD-1533B及IEEE802.4网络在各种情况下的可靠性分析,应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系统可靠性的数学模型,通过图示得出DMS网络可靠性随站点数及链路失效概率的变化情况,为空间站DMS网络可靠性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空间站伴随卫星是在空间站附近周期运动、为空间站提供特殊服务的航天器。论述了空间站伴随卫星的概念;分析了空间站伴随卫星的轨道及形成; 给出了空间站伴随卫星理想伴随轨道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complete success of the 2nd stage of Chinese Manned Space Program (CMSP), several science researche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Tiangong-1 experimental spacelab, which was docked with three Shenzhou spaceships one after another. The China's real spacelab, Tiangong-2 will be launched in 2015, docked with a Shenzhou spaceship soon. After six months, it will be docked with the first Chinese cargo ship (Tianzhou-1). More space science researches, involving with space biology, fluid physics, fundamental physics, materials science, Earth science, astronomy and spa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will be operated on Tiangong-2 spacelab, and crewed and cargo spaceships. Furthermore, the considerable large-scale space utilization of Shina's Space Station is planned. The research fields include yet not limited to space medicine and physiology, space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fluid physics and combustion in microgravity, space material science, and fundamental physics in microgravity, space astronomy, Earth science, space physics and space environment utilization,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相似文献
14.
林来兴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9,19(6):1-6
研究微小卫星围绕空间站飞行, 监视空间站运行和外观状态, 减少航天员舱外活动。这是小卫星一种新的应用概念。文章主要研究绕飞轨道动力学和稳定性, 以及在有摄动情况下保持绕飞轨道的控制策略。这种控制策略所消耗燃料非常少, 根据仿真实验结果, 绕飞卫星飞行一个月消耗的燃料可产生速度增量约为3~4m /s。 相似文献
15.
应用航天器近距离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在计及空间站尺寸的条件下,研究了大型空间站航天员出舱条件及相对运动轨迹。研究表明, 当航天员在空间站的上、下表面或前表面下方、后表面上方时, 如果没有约束, 将发生自由漂移,其相对运动的轨道平面内模态为中心漂移的椭圆; 如果航天员在相应的位置上有动力 (主动) 出舱, 其相对运动的轨道平面内模态可以为直线、定常椭圆和中心漂移的椭圆, 这与把空间站简化为质点时的结果有本质差别, 因此不能再将空间站视为质点。通过改变航天员的离舱点和离舱速度, 可以改变出舱相对运动轨迹,以满足一定的舱外活动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范剑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1,11(4):1-8
有许多因素影响空间站轨道高度的选择,包括:任务要求,辐射环境,微流星和空间垃圾,空间站构型,运载器能力,发射窗口以及空间站的补给要求等。从补给运输系统性能考虑,要求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低一些,但是从轨道维持出发,希望空间站轨道高度高一些。该文讨论了补给、轨道维持和太阳活动对轨道高度的影响,给出了空间站的最佳运行高度。文中还以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为运输系统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的主要结论是空间站的最佳运行高度不是常数,而是随着太阳活动情况和补给频繁次数变化。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空间站轨道高度应提高。当空间站的补给次数增加时,空间站的最佳运行高度应该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地利用空间站资源,提出了遥科学的概念。利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所做的各种科学实验,需要空地间交互地进行通信,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为这种通信键路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着重讨论了遥科学对通信链路的要求,适于遥科学实验的空间数据系统模型以及天基、地基通信系统框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