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航天员衣橱     
航天员在太空穿什么衣服,这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我们通常借助媒体看到的航天员大都是穿着一整套的航天服。其实,航天服并不是直接贴在航天员身上而与航天员身体亲密接触,除了大家直接能从照片上看到的航天员所穿的航天服以外,还有更多的航天服装,由这些服装共同组成的“航天员衣橱”也是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2.
载人航天初期,先驱们在短期飞行时从起飞到降落始终都穿着航天服。而在长期飞行阶段,乘坐“联盟”号飞船的航天员们只有执行动态(发射、降落、对接)作业时才穿当时的“隼”航天服。俄罗斯航天员从空间站出舱进行舱外活动时使用“奥兰”航天服。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们多数时间都是穿着地面上的衣服(航天服里面是普通内衣)。  相似文献   

3.
吴轩  吴斌 《航天员》2014,(6):66-69
太空并非“仙境”,而是险境。高真空、强辐射,巨大的温差,以及空间碎片威胁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航天员想要出舱作业,可谓困难重重,危险万分。但舱外航天服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它构成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生命方舟”,可以说是穿在航天员身上的最小的“载人航天器”。不过,在出舱前,要穿戴好这个“航天器”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舱外活动(EVA)期间的工作能力取决于航天员穿着的航天服,能够快速、安全地穿上航天服,这种能力对于使EVA有效时间最大化是至关重要的。独立穿着航天服的能力也是必需的,航天服的灵活性限定了工作空间的包络面。适宜的活动性也同样是最大化有效EVA时间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美俄航天员舱外活动航天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俄航天员舱外活动航天服俄罗斯为和平号空间站上航天员制作的站外活动用航天服(左)和美国为航天飞机上航天员制作的舱外活动用航天服(右)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的编辑詹姆斯·R·阿斯科分别试穿俄罗斯的航天服(左)和美国航天服(右)美俄航天员舱外活动航天服...  相似文献   

6.
吴国兴 《航天》2009,(4):32-35
58航天员太空行走如何训练? 航天员的太空行走训练有基础训练和专门训练两种。基础训练是让航天员学会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运动,当然也包括如何穿脱舱外航天服;专门训练是学习如何完成太空行走任务。  相似文献   

7.
《航天员》2007,(2)
河南郑州刘平问:飞船发射前,航天员要手提一个小箱子上飞船,那是做什么用的?航天员答:航天员手提的小箱子,实际上是一个便携式的航天服通风装置。登船前,航天员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并穿好了舱内航天服。航天服由气密层和限制层组成,胸前左下方有一根内径25毫米的通风软管。穿着航天服后需要通过该软管对航天服内进行通风,才能使航天员处于比较舒适的状态,常压下通风流量为120升左右。航天员在地面穿着航天服  相似文献   

8.
1977年以来,半硬型的舱外活动(EVA)航天服就用于俄罗斯航天站的出舱活动任务中。目前,在和平(MIR)航天站计划中,航天员使用了奥兰-MDA-是奥兰半硬型EVA航天服的最新改进型。在使用奥兰型航天服的过程中,俄罗斯人获得了大量的经验,证明了半硬型结构的EVA航天服的各种优点,其特点是穿脱均通过航天服背包上的一个铰链门,背包里装有生命保障系统(LSS)。航天员使用后,对外壳设计和LSS组件提出了  相似文献   

9.
俄美舱外航天服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航天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穿着的出舱活动航天服,与美国航天员在航天飞机上穿着的出舱活动航天服尽管在外观上很相似,但性能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两国的航天服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航天服工作压力不同美国航天服的工作压力为29.647干帕,俄罗斯航天服的工作压力为  相似文献   

10.
舱外航天服的工效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前祥 《上海航天》2005,22(3):47-51
阐述了舱外航天服在航天员出舱活动(EVA)过程中的作用、舱外航天服工效设计对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EVA质量的意义,以及航天服设计必须考虑的各类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航天服设计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方法,强调了现阶段利用虚拟人体进行舱外航天服工效学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在长达40年的航天探索中,航天员一直穿着沉重笨拙的航天服行走在太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和工程学教授达瓦·纽曼(Dava Newman)博士和她的研究团队正试图改变这一现状。目前,一款颇有前景的新型航天服——"生物航天服(Bio-suit)"原型亮相公众,它轻便、平滑、紧身、时尚,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种革命性的设计有望使航天员像众所周知的‘蜘蛛侠’一般,游刃太空。  相似文献   

12.
航天员在轨出舱作业时,其穿戴的航天服面临空间尘粒污染的静电吸附增强效应问题,空间尘粒污染会对航天员的健康及仪器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威胁。文章分析了空间站–航天服静电起电模型,研究了污染物粒子带电机理及带电尘粒在电场作用下的静电吸附过程;在此基础上搭建空间站–航天服电场的静电吸附效应地面模拟装置,并开展了4种航天服表面典型材料对空间中尘埃粒子的静电吸附效应试验验证。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提出后续应在航天员出舱活动中设计静电消除装置、处理航天服主体材料表面保持航天服洁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唐·佩蒂特(Don Pettit),NASA航天员,国际空间站第30、31长期考察组任务专家,他通过本文表达了自己对航天服的复杂情感,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对航天服强烈的“敬佩和疼爱”之情,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航天服的畏惧,相信他的此番表达也正是说出了所有穿过航天服的航天员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14.
图片新闻     
俄货运飞船“进步M-65”9月10日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第一件采用微电脑控制的智能化舱外航天服“奥兰-MK”。太空行走前,航天服电脑系统会提示航天员按顺序检查服装穿戴是否正确。在进行太空行走时,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如氧气消耗过快或发生泄漏,电脑系统会向航天员提示故障原因,指示航天员如何操作。这种航天服重120公斤,可保证航天员进行15次太空行走。  相似文献   

15.
舱外航天服技术要求减小周围的压力,以方便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仅为30-40kpa(根据所用航天服的种类),这可能导致航天员出现减压病(DCS),这主要是由于航天员在标准大气压下呼吸正常空气而使氮气溶解到他的器官中而造成的。相对于航天服压力来讲,过量的氮气会在体液或组织中形成气泡,由此造成潜在的危险结果,即减压病的综合症状。  相似文献   

16.
“双子星”飞船。出舱活动航天服:196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花费21万美元研制“双子星”航天服。双予星G4C型为出舱活动航天服,由美国航天员穿着完成了首次出舱活动。这种型号服装的特点是手套有一定改进,手腕和手指的灵活性有所提高。另外该型航天服还能与“双子星”航天员机动装置匹配。  相似文献   

17.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活动所必须个体防护系统,具有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功能。在空间特殊的环境中,如高真空、极端温度交变环境、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各种辐射等,舱外航天服外层材料必须有特殊的防护功能。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08,17(6):134-135
2008年9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称,中国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各项技术指标完全满足神舟-7飞行任务需要。舱外航天服的右臂上由胡锦涛题词“飞天”,左臂上则有国旗,每套造价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舱外航天服可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提供适当的大气压力、足够的氧气、适宜的温湿度,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需要;航天服具有足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9.
端木希 《航天员》2008,(5):58-61
神七任务的核心内容就是出舱活动。而航天员出舱的全过程——从穿上航天服、打开舱门、步入太空,一直到完成任务、返回舱内、将舱门关上为止,所做的工作都需要事先在一个特殊的"潜水池"里进行若干次的模拟训练。因此,这个特别的水池对于神七任务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也不妨对它做一个近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航天服的辐射防护性能,对国际空间站轨道上进行舱外活动的一系列人体重要器官的衰减剂量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可以用来对在近地轨道穿着“海鹰-M”航天服工作的航天员进行较准确的辐射风险评估。“海鹰-M”航天服辐射穿透数据研究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即将进行舱外活动航天员的重要器官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