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说起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人们总会提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王希季院士。王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与返回技术专家;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主持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系列的工作。1975年,我国第一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11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铁道机械工程专业,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1955年回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一任院长(1968~1969)。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组织和实施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著作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孙家栋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上,同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29年生,辽宁省复县人。1958年毕业于前苏…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3):282-282
"两弹一星"元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在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开幕式上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迎来最好的应用产业发展期。孙家栋说,十几年来,卫星导航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信息文明和现代商业模式的快  相似文献   

4.
正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负责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杂志对孙家栋院士进行了专访。采访中,孙院士讲述了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那段峥嵘岁月,并  相似文献   

5.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  相似文献   

6.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 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两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中科院院士林华宝、中科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  相似文献   

8.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1999年,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200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  相似文献   

9.
戚发轫,我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于1957年从北航毕业后进入航天领域工作至今,亲历了我国卫星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诞生、发展继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全过程。他不仅亲自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的研制工作,而且是东方红1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1999年,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一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 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两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中科院院士林华宝、中科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200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航天返回与遥感》全国统一发行刊号。 《航天返回与遥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所主办,季刊,大16开,68页。主要报道  相似文献   

11.
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种航天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的第一个航天器——“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此举揭开了中国航天发射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童铠(1931-2005)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泰州市人。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多路通信专业,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导弹无线电测控、雷达和卫星测控系统的研制,从事卫星应用的研究,及主持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研究。林华宝(1931-200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院士福建省莆田县人。1956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毕业后分配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早期从事探空火箭结构研制,后从事我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  相似文献   

13.
《航天器工程》2012,21(2):132-132
据ESA网站2012年2月3日报道,阿里安航天公司总经理和ESA负责“伽利略”(Galileo)项目负责人在伦敦签署了一项使用阿里安一5火箭发射欧洲Galileo卫星系统的协议。阿里安航天公司将使用“联盟”火箭(每次发射2颗卫星)和阿里安一5火箭(每次发射4颗卫星)共发射26颗Galileo卫星。Galileo卫星发射合同由ESA代表欧洲委员会负责管理。这些卫星由德国OHB技术公司和英国萨瑞卫星技术有限公司(SSTL)共同制造。卫星将从法属圭亚那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进人高度23000km的圆形轨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09,(1):23-23
由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中国宇航学会、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和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论坛”,于2008年11月13~14日在广州隆重举行。论坛由“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担任轮值主席。来自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的领导、专家和代表约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向论坛致信祝贺。  相似文献   

15.
《航天》2012,(1):9-9
那是2011年11月24日的上午,我在单位上网时无意中看到一条新闻,标题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逝世》,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我好长时间没有缓过神儿来,当天晚上辗转反侧失眠了,  相似文献   

16.
韩宁  周武 《航天》2009,(7):F0002-F0002
5月26日上午,反映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人生经历的传记《雷震海天——导弹总体与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  相似文献   

17.
胡海昌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先后在科学院数学所、力学所工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在力学研究方面,首创弹性力学中的三类变量广义变分原理并推广应用。负责“东方红一号”和“东方红二号”卫星早期的总体和结构设计。屠善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23年生,浙江省嘉兴县人。1953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机专业,获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主要从事卫星控制系统和载人航天的理论研究与方案论证。主持实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8.
正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曾参加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他曾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神舟系列飞船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近日,戚院士接受《中国航天》杂志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中国早在6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研制航天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并于1970年首次应用于中国“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迄今已成功研制和应用了多种不同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从本期起,分三期向国内外读音介绍六种由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下属单位研制生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包括,第二期:FG-02“长征1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东方红2号”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第三期:FG-23A返回式卫星制动发动机;“风云二号”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第四期:EPKM近地点发动机,CZ-2C/FP运载系统变轨发动机(FG-47)。这些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20.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10,(1)
<正>中国CHINA孙家栋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月11日上午,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荣获此项殊荣。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巨头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