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钱卫 《太空探索》2023,(5):30-33
<正>航天飞行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飞行形式,具有合理可靠性的救援/逃生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航天员的生存能力。那么,救援系统可以在哪些情况下发挥作用呢?逃逸塔与滑翔返回发射前和上升段的逃逸救生主要手段是逃逸火箭。它安装在火箭顶部的逃逸塔里,或者是整流罩的侧面。一旦发生事故,火箭将整个乘员舱从运载火箭里“拔”出去,然后抛掉整流罩,用飞船本身的降落伞着陆。  相似文献   

2.
<正>1961年,在苏联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的崔国良学成归国。那一年,他恰好30岁。三十而立,这一年,他加入了国防部五院联合开发固体火箭技术的队伍。那时,国内固体火箭推进剂的研究正在艰难起步。固体火箭也叫固体燃料火箭,是火箭的一种。与液体火箭相比,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靠性高、机动灵活等特点。要使固体火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3.
田丰 《太空探索》2023,(6):44-51
<正>北京时间4月20日21时许,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星舰”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的自建发射场点火起飞。火箭升空后即发现一级有多台发动机工作不正常,升空85秒后火箭姿态失稳并开始旋转,最终解体爆炸,发射宣告失败。虽然未能完成首飞目标,但“星舰”技术指标的确刷新了运载火箭的指标纪录。那么“星舰”采用了哪些新技术、新设计?这款运力强悍的运载火箭有着怎样的应用前景呢?  相似文献   

4.
部轩 《太空探索》2023,(2):10-13
<正>2022年12月7日9时15分,快舟十一号固体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行云交通VDES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快舟火箭已初具型谱化格局,有力提升了低成本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对我国固体火箭航天运输系统快速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洋 《太空探索》2023,(1):16-19
<正>2022年11月29日,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升空。不久,3名航天员飞入“天宫”,在太空中首次同时出现6名中国航天员的身影。与此同时,太空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国外商业空间站建设蓄势待发。可以说,未来在轨工作生活的人必将越来越多。专业航天员和太空游客会经历哪些纷繁复杂的工作生活?为支持更多人在轨,科研人员需要攻克多少技术难关?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6.
潜地导弹研制跨大步 根据中央专委关于研制中程固体导弹的决定,1967年3月,国防科委下达了中程潜地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固体战略导弹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起点比较高:跨越了单级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两级火箭;跨越了近程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中程  相似文献   

7.
北京读者赵亮问航天飞机是怎样发射的? 四方帽博士答:航天飞机发射前运至运载火箭总装大楼,与那里的外贮箱和固体火箭助推器组装在一起;然后把呈垂直状态的航天飞机叠放在可移动的发射台上,  相似文献   

8.
小型固体运载火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志强 《太空探索》2003,(10):18-19
运载火箭是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运输装备,也叫航天运载器。运载火箭的动力装置叫做火箭发动机。一般运载火箭由若干台发动机串联或并联组成。运载火箭发动机推进剂有固体和液体两种类型。如果一枚运载火箭的所有发动机部采用固体燃料,那么这枚火箭就是一枚固体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9.
正8月2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以下简称四院)自主研制的我国直径最大、装药量最大、推力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民用航天3米2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圆满成功。试验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大型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关键技术,也表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固体助推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0.
<正>崔国良(1931.7.7-2017.1.18)中国工程院院士,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专家。河北省阳原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1961年获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副博士学位。对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有3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相似文献   

11.
洛克希德导弹与空间公司定于1994年11月发射一种新式小型运载火箭。这种火箭名为“洛克希德火箭”(LLV),它可把约3600公斤重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目前,公司正在与NASA和国防部商谈发射事宜。预计头一家用户只需付发射费700万美元,比以后的发射费优惠一半。 LLV火箭将有三种构型:(1)采用聚硫橡胶公司的Castor 120固体火箭发动机;(2)采用联合技术公司的Orbus固体火箭发动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固体燃料火箭技术,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的。从50年代后期开始,到目前为止,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四研究院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已参加了多种卫星定点和回收试验,及100多次各种导弹的飞行试验,保持着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尤其是1982年10月,我国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成功,集中体现了我国固体燃料火箭的水平,当时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接见四院同志时称赞该火箭是“体态天工巧,玲珑一代骄。”  相似文献   

13.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为获得研制H-Ⅱ火箭所需的技术数据,将于1988年夏季发射大小(尺寸)为H-Ⅱ四分之一的固体推进单级式试验用火箭“TR-1”。在发射TR-1之前,该事业团于1987年12月3日在种子岛宇宙中心竹崎固体火箭试验场对TR-1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用)进行了燃烧试验,测量和验证了有关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数据及设计的精确度等。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外层空间的轨道碎片呈增长趋势,已经对航天活动构成威胁。自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迄今已经进行了约3400次发射。大量卫星和末级火箭进入了外层空间,由于自然净化等作用,有些末级火箭和卫星已经被清除出空间。通过光学仪器和雷达的跟踪观测得知,在编目的22000个碎块中有15000个已经陨落。留在空间的约7000个物体中,只有大约350个是工作卫星,仅为编目物体总数的5%。近15年来,空间物体以每年150个的数目增长。未来的增长率将如何?是什么影响着空间碎块的增与减?有哪些措施可以控…  相似文献   

15.
<正>9月25日9点41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运送浦江一号和另外3颗微小卫星奔向太空。这4颗卫星主要用于开展航天新技术、新体制、新产品等空间试验。随着星箭成功分离,长征十一号火箭将4颗卫星顺利运送至预定轨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11次飞行,也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第二次飞行。这次飞行与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秀型号"——长征六号火箭的首飞  相似文献   

16.
Nemo 《太空探索》2014,(1):44-48
<正>日本新一代固体火箭艾普西龙于2013年9月14日成功发射,2006年退役的M-V火箭终于后继有人。M-V火箭的近地轨道运力为1.8吨,艾普西龙火箭更降低到1.2吨,而H-IIA系列火箭中运力最弱的H-IIA 202型号,近地轨道运力也高达10吨,不论是M-V火箭还是艾普西龙火箭,运载能力与日本现役的H-IIA系列火箭之间都有很大的缺口,致使日本不得不使用H-IIA火箭发射中小型载荷。日本火箭发射价格本来就居高不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热烈祝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五十次发射告捷时,也为河西公司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所做的特殊贡献而自豪。 伴随中国长征火箭的成长与发展,地处内蒙古的河西公司根据长征火箭的不同用途,陆续开发研制出了各种新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它们分别承担第三级运载、近地点变轨和返回式卫星制动火箭的功能和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运载火箭分别由两个机构负责研制:宇宙科学研究所负责研制 Mu系列运载火箭,该系列是多级固体火箭,主要用来发射科学领域中的各种科学试验卫星,最新型号是 M-3SⅡ;宇宙开发事业团负责研制 N 系列和 H 系列运载火箭,这两个系列都是液体火箭和固体火箭组合而成的多级火箭,主要技术引进于美国,它们主要用来发射实际应用领域中的各种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相似文献   

19.
固体推进技术是我国航天体系的重要一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特邀几位来自固体火箭动力之乡的四院人撰文,从几个方面展现我国在固体火箭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并介绍有关科普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编者  相似文献   

20.
在第6届珠海国际航展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展出了最新型的空射型运载火箭,该火箭为三级带冀固体火箭,起飞重量13吨,火箭挂载在载机机腰下部,由载机携至离地面一定高度并满足发射条件时箭机分离,点火后按程序飞行。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不低于50千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