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希舜 《国际太空》1992,(10):12-13
原定1993年夏季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用H2火箭从种子岛发射中心发射技术试验卫星-6卫星,现因LE-7发动机屡出故障,推迟一年发射。卫星尺寸2米×2米×2.8米,太阳电池翼展开后跨度约30米。卫星重两吨,设计寿命10年。这颗卫星花了6年时间才制造出来。它是至今日本自己研制的第一颗重型静止卫星。卫星远地点发动机采用双组元液体燃料,姿态控制和轨道保持使用  相似文献   

2.
人造地球卫星分为3类,即科学卫星、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其中前2种卫星对科学研究和卫星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提高航天技术水平,在太空进行空间物理探测和新技术试验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实践”卫星肩负着这两重使命。1971年3月3日,中国第2颗人造地球卫星实践一号发射成功。它不仅测量了高空磁场、X射线、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环境参数,还进行了硅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无源热控制系统等长寿命应用卫星的一些关键技术的试验。它在轨运行了8年,大大超过设计寿命,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  相似文献   

3.
飞扬 《国际太空》1992,(1):11-11,14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决定从1992年开始研制技术试验卫星-7(ETS-7),经过1年时间的预先研究,计划对其进行交会一对接实验;遥控操作机械手进行自动安装实验,和新的通信广播技术卫星(COMETS)进行数据中继功能的验证与应用实验。该卫星将于1996年与热带降雨观测卫星(TRMM)一起用H-Ⅱ火  相似文献   

4.
1 前言 2006年12月18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从种子岛航天中心用第11枚H-2A火箭发射了可进行固定、移动和多媒体通信及卫星定位等多种试验的大型工程试验卫星-8(ETS-8).  相似文献   

5.
1 我国实时接收的国内外遥感卫星种类□□目前我国正在接收和将要接收数据的国外遥感卫星有6类8颗,我国遥感卫星有4类4颗,共计6类12颗,其中气象卫星5颗,陆地卫星4颗,海洋卫星3颗,如表1所列。表1 我国正在接收和将要接收的国内外遥感卫星种 类在轨卫星后继卫星国家时间陆地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类雷达卫星类1)极轨卫星类静止卫星类水色卫星类环境卫星类陆地卫星-5陆地卫星-7斯波特-4资源-1雷达卫星-1诺阿-14诺阿-15风云-1CGMS-5风云-2A“海星”海洋-1欧洲遥感卫星-13)欧洲遥感卫星-2地球观测系统-AM2斯波特-5A斯波特-5B雷…  相似文献   

6.
张照焱 《国际太空》2001,(11):17-18
“阿蒂米斯” (Artemis)卫星是欧空局经过长达 1 0余年才研制成的重要技术试验卫星 ,原计划于 1 996年 4月发射 ,由于技术、经费和运载火箭等诸多因素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迟 ,从 1 997年~ 2 0 0 0年均未能发射 ,一直到 2 0 0 1年 7月 1 2日才由阿里安-5火箭发射。然而该卫星又运气不佳 ,由于阿里安 -5上面级发生故障 ,所以未能将它送入预定的 1 6.4°E地球静止轨道位置 ,而是将其置入了一条远地点 1 752 8km、近地点为 592 km的无用椭圆轨道上。与“阿蒂米斯”卫星同时一起发射的另一颗卫星为BSAT-2 b商用通信广播卫星 ,它是美国轨道科…  相似文献   

7.
空间扫描     
小光 《国际太空》2009,(5):36-36
中国遥感卫星-6升空2009年4月22日,遥感卫星-6由长征-2C火箭发射成功。它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察、环境监测与保护、防灾减灾、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印度成功发射雷达成像卫星-2卫星于2009年4月20日由极轨卫星运载火箭-C12发射,与它-起升空的还有“安娜大学微卫星”。意大利西克拉尔-1B军用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于2009年4月20日由天顶-3SL火箭发射成功。  相似文献   

8.
2004年11月18日18:45,试验卫星-2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又取得新的进展。试验卫星-2主要用于技术试验,具有高精度控制、快速侧摆和偏航机动能力,卫星重300多千克,设计寿命2年。  相似文献   

9.
天兵 《太空探索》2007,(10):42-44
经过多次推迟,2007年6月8日,美国德尔它-2火箭终于成功把首颗意大利军民两用遥感卫星"宇宙-地中海"-1送入极轨道。该卫星由意大利泰利斯-阿莱尼亚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先期试验航天任务急需的新技术 ,以及开展空间环境探测与空间科学研究 ,中国在研制卫星初期就开始发展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从 2 0世纪 70年代至今 ,中国先后研制和发射了实践 -1、 2 ( SJ-1、 2 )卫星群、 SJ-4及 SJ-5卫星 ,初步形成了 SJ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在充分利用东方红 -1卫星技术的基础上 ,在距东方红 -1卫星发射成功不到 1年的时间里 ,发射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第 1颗卫星 ,即 SJ-1。2 0世纪 80年代初 ,中国进行了一箭多星技术试验 ,即利用 1枚运载火箭将 3颗卫星送上天 ,这 3颗卫星分别是 S…  相似文献   

11.
钟兴 《国际太空》2006,(10):27-28
2006年9月9日,中国长征-2C火箭成功地将世界首颗育种卫星实践-8送入太空.该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23颗返回式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卫星运行在倾角63°、近地点187km、远地点463km的轨道上.卫星在轨运行15天共355h后,于24日在四川遂宁回收,留轨舱则进行留轨试验.  相似文献   

12.
天兵 《国际太空》2007,(8):24-27
□□经过多次推迟,2007年6月8日02:34,意大利首颗军民两用雷达卫星宇宙-地中海-1(COSMO-Skymed-1)由德尔他-2火箭成功送入极轨道.该卫星由泰利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为意大利航天局和国防部研制,也是由4颗军民两用雷达成像卫星组成的星座的第1颗卫星.  相似文献   

13.
日将发射ETS-6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是人造卫星中的一大类,专门用于卫星新技术、新材料、新部件等的试验。这些新的项目经过空间飞行考验后,再用于应用卫星。这不仅能提高卫星性能,而且对于保证应用卫星的质量和可靠性,缩短卫星研制周期都具有重大的作用。日...  相似文献   

14.
萧昊 《国际太空》2008,(6):27-29
2008年4月28日,印度在斯里赫里戈达(Satish Dhawan)航天中心发射场,首次以“一箭十星”的发射方式,成功用1枚极轨卫星运载火箭-C9(PSLV-C9),发射了制图卫星-2A(Cartosat-2A)、印度迷你卫星-1(I MS-1)和另外8颗纳卫星,总质量约824kg,一次发射卫星数量创下了印度航天史上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5.
夏光 《国际太空》2010,(1):1-2,F0003
<正>2009年12月15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中国首颗科普公益微小卫星希望-1,与遥感卫星-8一起由长征-4C火箭成功发射。在希望-1卫星上承载了诸多"希望"。第一个希望来自希望-1卫星的用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将开展一系列希望-1卫星应用体验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航天、探索太空的热情,架起广大青少年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2006年12月16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战术卫星-2,而且将在2007~2013年发射战术卫星-1、3、4~8.  相似文献   

17.
吴研 《国际太空》2003,(10):14-17
□□2003年1月13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美国航宇局(NASA)用美国波音公司的德尔他-2(Delta-2)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激光高度计试验卫星”(ICESat)卫星。这是一颗试验型激光高度计卫星,星上装载一台地球科学激光高度计系统(GLAS)。ICESat卫星是“地球观测系统”(EO  相似文献   

18.
伍勤 《国际太空》1996,(3):16-20
中华星-1是台湾省“国家空间计划局”(NSPO)委托美国TRW公司正在研制的一颗科学试验卫星。该卫星的任务是进行Ka频段通信、日地物理和海洋水色研究三项科学实验。卫星上的有效载荷由试验通信有效载荷(ECP)、海洋水色成像仪(OCI)和电离层等离子体与...  相似文献   

19.
1990年10月30日,美国德尔它-2火箭发射了第二代国际海事卫星中的第一颗,这是德尔它系列火箭的第200次发射。11月4日,卫星进入静止轨道,同时展开太阳翼;5日,星上天线对地定向;9日,卫星定点在东经30°赤道上空;12日,卫星在轨测试;12月中旬,卫星投入使用。国际海事卫星-2共制造4颗,由英国航宇公司主承包,合作伙伴有法国马特拉公司、荷兰霍克尔公司、加拿大斯派尔公司、美国休斯公  相似文献   

20.
文青 《国际太空》2005,(10):21-21
2005年8月29日上午07:38,我国自行研制的第21颗返回式卫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精确控制下成功返回地面。就在当天16:45,我国第22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D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并于9月16日11:28成功返回。截至目前,我国共成功回收了21颗返回式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