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高空核电磁脉冲 (HEMP)对电子系统具有很强的干扰和破坏作用。为研究核电磁脉冲对武器装备的电子系统的各种效应 ,利用GTEM室产生的模拟核电磁脉冲 ,对某火箭弹模型进行了辐照效应实验。实验表明 ,该火箭弹在核电磁脉冲作用下 ,电子时间引信的装定会产生出错和失效现象。在实验基础上 ,分析了时间装定出错和失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超宽带雷达近炸引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反隐身能力强、精度高、功耗低、体积小、成本低等众多优点,是目前各国竞相研究发展的一种新型的主动式近炸引信。主要从超宽带雷达近炸引信的特点、原理和关键技术入手,就超宽带雷达近炸引信在常规导弹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侯民胜  张治海 《航天电子对抗》2005,21(2):63-64,F003
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脉冲(ESD EMP)具有上升沿陡、频带宽和峰值大等特点,对电子系统具有很强的干扰和破坏作用。为研究ESD EMP对武器装备的电子系统的各种效应,进行了ESD EMP对某武器装备模型的辐照效应实验。实验表明,该模型在ESD EMP作用下,电子时间引信的装定会产生出错现象。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时间装定出错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军用引信     
引信在弹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军用引信的主要类型:触发引信、定时引信、空炸引信和近炸引信,并重点介绍了引信的保险原理。  相似文献   

5.
侯民胜  田宇 《航天电子对抗》2009,25(6):47-49,57
为研究核电磁脉冲对计算机系统的效应,利用核电磁脉冲源产生的模拟核电磁脉冲,对单片机系统进行了辐照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单片机系统在核电磁脉冲作用下,可出现死机等多种故障现象。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死机产生的原因及加固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指令冗余、软件陷阱和看门狗等措施对防止单片机死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胡泽宾  赵惠昌 《宇航学报》2006,27(Z1):180-185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瞄准式噪声调频干扰对伪码调相引信相关检测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噪声调频干扰超出伪码调相引信自身抗干扰容限时,相关输出严重恶化,引信不能正常工作.基于此提出了一种瞄准式噪声调频干扰方案.该方案中,干扰机先搜索、接收伪码引信信号,提取伪码引信信号的载波频率,并把它存储下来,在引信工作频率上进行噪声调频干扰,使引信早炸或使引信失去识别目标信号的能力.给出了该方案的主要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硬件实现,主要包括载波提取电路、低频噪声源的产生和锁相环噪声调频电路.从实验结果来看,系统设计原理正确,干扰方案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胡泽宾  赵惠昌 《宇航学报》2006,27(12):180-185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瞄准式噪声调频干扰对伪码调相引信相关检测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噪声调频干扰超出伪码调相引信自身抗干扰容限时,相关输出严重恶化,引信不能正常工作。基于此提出了一种瞄准式噪声调频干扰方案。该方案中,干扰机先搜索、接收伪码引信信号,提取伪码引信信号的载波频率,并把它存储下来,在引信工作频率上进行噪声调频干扰,使引信早炸或使引信失去识别目标信号的能力。给出了该方案的主要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硬件实现,主要包括载波提取电路、低频噪声源的产生和锁相环噪声调频电路。从实验结果来看,系统设计原理正确,干扰方案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8.
为得到弹目交会过程中超宽带无线电引信接收机的时域输出信号,实现高速交会条件下引信接收机的性能优化,推导了取样积分微分电路的时域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无载波信号时域多普勒效应的接收机输出信号时域仿真方法.弹目接近速度对接收机输出信号的影响研究表明,输出信号频率与弹目接近速度成正比;信号幅度与弹目接近速度关系曲线存在速度驻点.选择合理的积分、微分电容可设置恰当的速度驻点,提高引信的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9.
空空导弹拦截是巡航导弹突防中面临的较大威胁,将空空导弹引信干扰技术应用于巡航导弹的突防。分析了空空导弹脉冲多普勒引信的工作原理,将引信干扰技术分为干扰引信"早炸"和干扰引信"瞎火"。根据脉冲多普勒引信干扰技术的特点,经比较,选用了干扰引信"瞎火"方式。  相似文献   

10.
根据无线电引信的工作特点,提出了可重构自适应无线电引信干扰技术。设计了自适应无线电引信干扰技术方案,分析了无线电引信信号调制识别技术。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中的数据随机存贮器(RAM)非常容易受到电磁脉冲(EMP)的干扰。为研究电磁脉冲对计算机数据存贮器的影响,以静电放电电磁脉冲(ESD EMP)为干扰源,以单片机的外部数据存贮器为实验对象,进行了静电放电电磁脉冲对外部数据存贮器的辐照实验。实验表明,在静电放电电磁脉冲作用下,外部数据存贮器(RAM)的内容很容易被改写。在实验基础上,对外部数据存贮器的加固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电子系统的电磁脉冲效应及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民胜  问建 《航天电子对抗》2007,23(3):15-17,24
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具有很强的干扰和破坏作用.为研究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影响,进行了静电放电电磁脉冲对单片机系统的辐照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单片机系统在静电放电电磁脉冲作用下,会出现多种故障现象.在效应实验基础上,研究了单片机加固技术.  相似文献   

13.
ESD EMP对触发器电路的辐照效应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脉冲具有上升沿陡、频带宽和峰值大等特点,它对电子系统具有很强的干扰和破坏作用.为研究ESD EMP对电子系统的影响,以某电子设备上的电路板为实验对象,进行了ESD EMP辐照效应实验.实验表明,该电路板在ESD EMP作用下,触发器的存贮数据会发生改变.在实验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效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龙中权  赵民  付继伟  陈曦  齐欢 《宇航学报》2018,39(10):1141-1147
本文分析了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强电磁脉冲(EMP)环境,建立了箭上敏感设备受强电磁脉冲干扰的优化设计模型,包括传导干扰及辐射干扰两种设计模型。针对起飞质量对火箭总体参数设计的制约问题,以最小质量增量为目标函数,采用模拟退火(SA)算法,对箭上典型电气系统抗强电磁脉冲防护进行优化设计研究,为箭上敏感设备抗强电磁脉冲指标与质量增量提供了平衡选取方法。优化结果表明,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典型电气系统的抗强电磁脉冲性能指标达到要求的同时,实现了火箭质量增量最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介绍超宽带(UWB)技术,利用阶越恢复二极管(SRD)产生超宽带窄脉冲信号的微带结构电路,获得了纳秒级的超短、快速前沿的1ns单极性UWB脉冲。分析讨论电路原理与设计方法,实测结果显示该电路产生的脉冲信号具有良好的波形,并且脉冲拖尾的震荡起伏很小,适用于超宽带无线通信的窄脉冲信号形成电路。  相似文献   

16.
随机脉位序列调制的脉冲多卜勒引信原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新型的噪声脉中多卜勒引信,即随机脉位序列调制的脉冲多卜勒引信,给出了其原理实现框图和随机脉位序更调制码的产生方案,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研究了它的抗干扰特性。分析表明,它具有良好的抗干扰特性,同时不会出现距离速度模糊,是一种较佳的脉冲多卜勒引信。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电磁脉冲弹从"前门"损伤雷达的机理,给出了雷达"前门"电磁损伤判断公式,并提出了一些雷达系统"前门"电磁加固措施.可作为电磁脉冲弹威胁下雷达系统生存性研究和战场抢修研究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Using the results of coordinated experiments on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high-latitude ionosphere by powerful HF radio emission of the EISCAT/Heating facility, effects of the impact of powerful HF radio waves of the ordinary (O-mode) and extraordinary (Х-mode) polarization on the high-latitude ionospheric F region have been compared. During the experiments, a powerful HF radio wave was emitted in the magnetic zenith direction at frequencies within the 4.5–7.9 MHz range. The effective power of the emission was 150–650 MW. The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scale artificial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 (SAIIs) during O- and X-heating at low and high frequencies are considered in detail. A principal difference has been fou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muir and ion–acoustic turbulence (intensified by the heating of the plasma and ion–acoustic lines in the spectrum of the EISCAT radar of incoherent scatter of radio waves) in the О- and Х-heating cycles after switching on the heating facility. It has been shown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n the ionospheric plasma of a powerful HF radio wave of the Х-polarization, intense spectral components in the spectrum of the narrow-band artificial ionospheric radio emission (ARI) were registered at distances on the order of 1200 km from the heating fac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