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航天》2007,(7):39-39
2007年6月28日上午10时,中国宇航出版社和中关村图书大厦邀请美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博士,在中关村图书大厦5层多功能厅举办载人航天科普讲座,之  相似文献   

2.
天飞机、"联盟"号飞船等进行多次太空飞行、国际空间站首位华裔站长、首位漫步太空的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先生的演讲。(焦立中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用的是汉语,虽然讲得并没有国人那么地道,但足见他与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深情。本文将他的演讲原汁原味呈现如下。)  相似文献   

3.
焦立中  郭强 《航天员》2009,(1):56-57
焦立中先生是美国著名的华裔航天员,也是本刊的老朋友,他对中国的航天事业非常关注,对本刊也非常关心,2006年曾接受过本刊的专访;2007年参加过本刊举办的与读者互动活动,2008年,神七飞天前夕,他特地给神七乘组写信进行鼓励。此次,焦立中先生从一个航天员的角度,客观地论述了美国与中国航天合作的可能性——寻找互惠的合作领域,才是更好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航天员》2006,(3)
人们常说华人遍“天下”,其实天上又何曾少过华人的身影: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3位中国人就曾遨游太空,在距离地球360千米的国际空间站里,还曾经有过一位华裔指令长……2004年10月16日中午,俄罗斯“联盟”TMA-5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国际空间站里出现了一张黄皮肤的新面孔,这个人就是空间站历史上第一位华裔站长——焦立中,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华裔航天员。焦立中从小就对航空和飞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还在圣塔  相似文献   

5.
《航天员》2009,(6):54-54
2009年11月3日至4日,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和NSBRI所长杰弗里·萨顿博士等一行5人对中国航天员中心进行了正式交流访问。中心主任陈善广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并陪同参观了中心的训练设施。中国航天员费俊龙、翟志刚参加了与代表团的技术交流。NSBRI成立于1997年,  相似文献   

6.
受中国宇航学会的邀请,前美国航宇局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先生携夫人于2006年2月10~14日代表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来北京进行了短暂的工作访问。在此期间,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张庆伟先生接见焦立中先生,并进行了友好的会晤。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中国宇航学会副秘书长龚金玉、胡忠民一并参加了接见。  相似文献   

7.
国际空间站第一位华裔站长焦立中(Leroy Chiao),法国航天员简·弗朗考斯·卡瓦略(Jean-Francois Clervor)和航天法律专家亚塞·杜拉博士(Dr Arthur M.Dula)做客新浪,参加由《航天员》杂志和赫浪网联合举办的世界航天员网上见面会,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航天员》杂志副主编肖志军担任翻译。  相似文献   

8.
杨建 《航天》2011,(6):62-62
4月20日,正在中国访问的苏联航天员科瓦廖诺克·弗·瓦应邀到北京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做客,与北京航天中学的师生进行了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9.
姚爱英 《航天》2011,(7):13-13
“尊敬的航天员叔叔,我们是嘉兴市阳光小学的学生。我们想问一下,给我们写信的德米特里·康德拉吉耶夫航天员叔叔现在还在国际空间站吗?他现在好吗?,他什么时候还能给我们写信?”“尤里叔叔和马克西姆叔叔!你们是我们的偶像!你们什么时候也能来嘉兴,来我们阳光小学做客!”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1月,应欧洲航天员中心(EAC)邀请.中国航天员中心(ACC)一行6人到德国科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访问。其中包括中国的两名航天员。EAC为代表团准备了丰富的学习课程和训练体验项目,使我方对欧洲航天员的训练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对于中欧载人航天领域的未来合作,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特意采访了ACC代表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费俊龙。在采访中,他给我们讲述了欧洲航天员中心之行的见闻和感受。  相似文献   

11.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7,(3)
中国CHINA阿齐兹做客航天城4月18日,北京航天城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在航天城的展厅中,我国研制的各种航天器让阿齐兹总理惊叹不已,他不时地提出一些很详细的问题。在参观“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时,这位曾从事过科技工作的总理抚摸着返回舱的外壳,好奇地提出飞船如何防热,降落伞放在哪里等问题。在参观结束时,阿齐兹总理在留言本上欣然写道:“非常高兴能看到中国最顶尖的航天技术,我对中国航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钦佩。”最后,他还幽默地对在场的人员说:“希望不久后中巴两国的航天员能一同遨游太空。”  相似文献   

12.
徐军  陈钦丽 《航天员》2008,(2):42-45
200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迎来了她的40华诞,为此,《航天员》杂志对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进行了一次专访。陈主任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员中心的话题,给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采访过程中,他神态上体现出的那种忧患意识、那种深思熟虑、那种谋定而后动的思路深深感染着我们。当问及建设世界一流的航天员中心的紧迫性时,他神情肃穆地说:使命,时不我待啊!使命在肩,责任重大,这一切让中心人不敢懈怠。与时间赛跑,与世界赛跑,他们将如何演绎下一个历史奇迹?谨以此话为题。  相似文献   

13.
稍微了解“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的人都知道,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有着丰富的航天员培训经验,在当今世界上“无人能出其右”。有人会问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为很多国家培养了合格的航天员,那里曾有过中国航天员的身影吗?还有人说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都是中国自主培养的优秀航天员,中国航天员是否需要去外国接受培训?在这里,我们就为大家解惑答疑,请看——  相似文献   

14.
《航天员》2007,(1)
进入太空是每位航天员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航天员都能够如愿以偿,因为发射次数和运载人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航天员甚至一生都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航天员非常珍惜每次飞行机会。在飞行任务期间,大部分航天员都喜欢在工作之余写太空日记,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受和经历等。有些航天员一直珍藏着自己的太空日记,没有向公众展示,有些航天员则建立博客,在博客上写太空日记,让"粉丝"们能在第一时间分享他们的太空体验。华裔航天员卢杰博士,在执行国际空间站第7长期考察团任务期间,写了很多精彩的太空日记。我们刊载其部分,让读者体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以下是他的日记内容:  相似文献   

15.
《航天员》2009,(6):5-5
11月4日,美国航天生物医学研究所(National Space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NSBRI)专家乔纳森·克拉克博士与中国航天员中心同行进行技术交流时表示,俄罗斯方面已经正式邀请美国参加俄罗斯2010年组织实施的“火星-500”实验。  相似文献   

16.
林小 《航天员》2009,(6):46-49
无国界友谊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国外很受重视。会议期间,各国参会航天员非常友好,他们诚挚地欢迎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加入世界航天员大家庭。特别是来自亚洲的航天员。他们表示支持中国举办协会年会和建立分会,并期待能到中国交流,  相似文献   

17.
2009年4月12日上午,《航天员》杂志第四次编委会暨理事单位年会在北京航天城召开。《航天员》杂志编委会主任陈善广、副主任孙锦云、荣誉主编杨利伟、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宏峰、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以及上级机关领导、各位编委、理事单位的代表等6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航天员》杂志副主编白延强主持。  相似文献   

18.
林楠 《航天员》2010,(2):24-25
清华园“开班进行时” 为培养我国高层次的研究型、复合型航天员.2005年底.航天员工程硕士班在清华大学开班.中国首批航天员全部出席了开班仪式。同时.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接受了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的聘书.并为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的师生们作了题为《航天医学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精彩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9.
肖志军 《航天员》2013,(2):26-29
2013年1月15日到22日,欧洲航天员中心(EAC)一行6人(含2名欧洲航天员)应邀回访了中国航天员中心。中欧在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方面有什么差异?对于未来中欧的载人航天合作,还面临着哪些挑战,而欧方又有着怎样的期望?为此。我们专访了EAC主任弗兰克·德文(FrankDeWinne)。  相似文献   

20.
"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共安排了两场公众见面会,第一场就是航天员公众见面会(Astronaut Panel),这是中外航天员的首次集体亮相,研讨人在月球上工作和生活所面临的挑战。这次见面会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天文台、首都师范大学、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单位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研讨会由法国首位女航天员、法国前科技部长克洛迪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共同主持。航天员朱力·佩耶特、简·弗朗考斯·卡瓦略、焦立中、弗朗兹·维埃沃克、杨利伟进行了发言,由于时间限制,每人只有5分钟的发言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