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是空间站上的主要系统之一。人在空间站能停留多长时间,空间站能容纲多少航天员在上面生活与工作,主要取决于该系统的性能,本文重点介绍国际空间站和“和平”号空间站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同时对两者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云力 《中国航天》1996,(5):12-13
日本加速国际空间站的研制云力日本今年将加速其国际空间站项目的研制工作,计划于2月对日本实验舱(JEM)进行关键设计评审,并将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促进利用该实验舱进行科学及工程研究工作。日本至少有10家大的宇航公司参加了总价值30亿美元的空间站系统承包工...  相似文献   

3.
子力 《中国航天》1998,(5):26-26
俄十年内需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上投资62亿美元据俄罗斯航天局局长科普捷夫最近称,俄今后10年花在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的建设与维护上的费用将达62亿美元,其中建设工作将花去30亿美元,其余将用于维护工作。尽管俄近期在首批国际空间站组件的资金筹集上遇到了一些...  相似文献   

4.
石英 《中国航天》1996,(3):31-34
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的进展按照美国航宇局空间站计划主任特拉夫顿的话说,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现在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了,空间站组件开始发射的日期已越来越近。事实也的确如此。该空间站的各系统现正在紧锣密鼓地抓紧研制。欧空局去年10月的部长级会议作出的参与该计...  相似文献   

5.
空间站应用是建造空间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应用就没有空间站。然而.国外载人空间站发展的实践表明.至今空间站应用存在一系列挑战性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6.
空间站舱内噪声评价与降噪技术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空间站舱内噪声对航天员危害严重,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控制。文章首先分析了适用于空间站噪声评价的指标以及主要噪声源特点;总结了空间站的噪声预测方法和不同方法适用的频率范围、局限性;介绍了国际空间站的降噪工作,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和不足;最后结合我国空间站噪声控制的研究现状,对我国空间站降噪工作提出了建议:降噪工作必须贯穿空间站设计、制造和在轨工作的整个过程,才能对噪声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苏联将在1992年年中完成和平1号空间站的全部组装工作,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空间站。和平1号空间站是世界上第一个模块式空间站,其主站已于1986年2月被送入轨道,迄今已使用了5年。据苏联有关人士透露,和平1号空间站至少要使用到1994~1995年,甚至能用到2000年。而美国的自由号空间站目前还未开始建造,即使按计划在1995年首批空间站的组成部分能发射成功,在最初时期也只能接纳几个宇航员机组的访问,到2000年才能  相似文献   

8.
国外空间站发展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氦 《中国航天》2003,(10):79-80
从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到现在,美苏共把9座空间站送上太空,目前还正在建造国际空间站。从总体结构上讲,这些空间站可分为单模块空间站和多模块组合式空间站两大类,前者是指用运载火箭一次就能送入太空轨道运行的空间站,后者是指分多次运送入轨、由多个舱段或模块在软组装而成的空间站。 单模块或称单一式空间站具有所用硬件少、技术简单  相似文献   

9.
国际空间站确定组装飞行安排仝爱莲孙广勃由美国、俄罗斯、欧空局和日本等合作建造的国际空间站的完工日期很可能会推迟到2004年以后,即比1984年该计划最早宣布时的预定完工日期晚了10年,同时也比美国航宇局1996年宣布的完工日期晚了约1年。去年11月初...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前苏联/俄罗斯的"礼炮"号系列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以及美国的"天空实验室",美国、欧洲、日本的"国际空间站"应用进行深入调研,归纳和总结国外空间站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梳理出其应用任务和技术,同时合理分析了国外在载人航天应用技术上的经验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11.
丹宁 《中国航天》1998,(4):26-28
加拿大为国际空间站建造机械臂丹宁作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国际宇航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计划共有美、俄、日、加、巴西和10个欧洲国家参加。从表面上来看,加拿大在该计划中扮演的是一个小角色。建成后,这座庞大的空间设施上见不到标有“加拿大”字样的舱段,站内分给...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述了俄罗斯支持空间站服务的舱的计划,但是 美国仍继续安拓是大量的备用部件。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在国际空间站上所能进行的生命科学、生物、航天医学、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燃烧科学和对地观测、天文观测等微重力科学和空间观测科学的8个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国际空间站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申斯 《航天员》2011,(5):25-29
当年,苏联在空间站建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空间站领域技高一筹。究其原因,主要是苏联把发展空间站作为未来航天计划发展的核心,并且与当时苏联的国情相关联的是,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分析了空间站及其运动控制系统的任务及特点,指出开展空间站智能自主控制研究是系统任务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的必然要求,已经迫在眉睫。然后介绍了一种新的智能控制方法——即基于全系数特征模型描述的智能控制方法,这是实现空间站智能自主控制的重要理论基础。最后提出空间站智能自主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1998,(8):12-12
国际空间站首次组装飞行推迟到11月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的16国代表已正式同意把该站第一个组件的发射日期推迟到今年11月,并修改了剩下的组装飞行的发射时间。美国航宇局估计,组装工作共需进行43次飞行,比原来少了两次。其中俄将发射9次,比原计划少3次。为了...  相似文献   

17.
庞之浩 《航天员》2011,(6):65-68
苏联/俄罗斯曾先后独立建造过8座空间站,在空间站建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1993年,俄罗斯正式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使该站采用了很多俄罗斯空间站的成熟技术,从而节省了费用、少走了弯路、降低了风险、缩短了时间。目前,俄罗斯已为国际空间站研制和发射了5个舱体,今后可能还将独立建造新的空间站。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1997,(8):21-21,23
美国公布新的国际空间站组装进度安排美国航宇局最近公布了新的国际空间站组装进度安排。按照这一安排,国际空间站的组装共需45次发射,该站将在1999年1月开始具备永久载人能力,2003年建成。这一竣工时间比1984年里根总统提出这项计划时所瞄准的建成时间...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在80年代初航天飞机试飞成功以后,就开始研究永久性载人空间站。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批准了美国航天局提出的建造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的建议,并要求在本世纪末以前建成。这一计划不久又发展成由美国、欧空局、日本和加拿大参加的国际合作计划,并将空间站定名为自由号。 自由号空间站采用大型桁架结构,主横梁长达150米。建成后的空间站重达200多吨,可居住8名航天员,输出75千瓦电力,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载人航天器。  相似文献   

20.
《航天》2011,(1):40-41
2000年10月31日,俄罗斯的克里卡廖夫、吉德津科和美国人谢泼德三位航天员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基地升空,两天后抵达国际空间站。在他们乘坐的联盟号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舱口打开,他们踏人了空间站。从那一刻开始,空间站上就一直有人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