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一、引言1945年,英国人克拉克曾在一篇文章中大胆地提出了利用3颗地球静止轨道人造卫星进行准全球通信的设想。当时人类还未步入宇航时代,这一有关应用卫星的设想无疑带有浓厚的科学幻想色彩。但到了50多年后的今天,它不但变成了现实,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通信卫星作为空间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美妙结合,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各种卫星中最早投入商业市场,效益最为显著的一种。通信卫星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面积大,信道质量高,通信容量大的  相似文献   

2.
1.卫星通信发展简史卫星通信是六十年代随着空间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技术。1945年由英国A.Clock提出设想,1964年8月成立国际通信卫星组织,1965年正式命名为“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Satellite Organization)简称Intelsat。1965年提供商用,1973年2月一个政府间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长期协定取代临时协定,成为世  相似文献   

3.
自1968年发射实用国际通信卫星Ⅲ号以水,虽然只有短短十七年时间,但通信卫星的发展却非常迅速。不仅通信容量越来越大,而且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甚至发展成为某一分支,一种专门的通信一广播卫星;或者一种兼有通信、广播、导航、气象等能力的多功能卫星。初期的通信卫星,如国际通信卫星Ⅱ号和交响乐等卫星,功率小,转发器数量少,通信容量不大,仅有几百路电话或一路电视。而现在的通信卫星,如国际通信卫星 V 号,装有43个行波管放大器,通信容量达24000个话路和两路电视。  相似文献   

4.
自1958年12月18日美国空军发射第一颗低轨道军用通信试验卫星“斯科尔卫星”以来,国外已发展了十几个不同类型的军用通信卫星系统,用以满足远程战略通信和近程战术通信的需要。特别是美苏为了争夺空间霸权,一直在加紧部署战略、战术通信卫星网。截止1982年底,美国、苏联、英国和北约已成功地发射了350多颗试验型和实用型军用通信卫星(见表1)。目前在轨道上服役的战略战术通信卫星系统是:美国的国防通信卫星系统、空军通信卫星系统、舰队通信卫星系统,战术通信卫星系统;苏联的宇宙号军用战术通信卫星系统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地平线军、民用通信卫星系统;英国的天网卫星及北约的NATO卫星系统。  相似文献   

5.
正海洋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海军担负着抵御海上威胁、保障海上安全、维护海上领土主权和保护海洋资源等作战任务。目前,我军海上作战部队缺乏基础通信设施,存在跨域可靠通信保障困难、情报信息难以及时高效回传等困难。通信卫星具有覆盖全球、地面设施依赖程度小、灵活性强的优点。天基卫星通信网可满足我军在跨域环境中对命令、语音、数据、视频、互联网接入和远程指控等业务的通信保障需求,提升海军作战的"懂天、用天"能力。本文对国内外通信卫星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总结了卫星通信在海军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天地协同的"云+端+边"一体化卫星通信系统设想,构建了海军作战中卫星通信智能支援的若干模式,为我国海军作战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美国通信卫星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今后的15年中,通信卫星将继续在声频、数字和视频通信方面同光纤电缆共存。 卫星是进行点一多点通信的最佳工具。由于带宽较大,它们能完成多种视频和高速数字传输。在铺设电缆费用很高的国家里尤其需要用通信卫星解决通信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景泉 《中国航天》1995,(11):11-13
国外军用卫星改型换代的趋势王景泉一、实战应用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在海湾战争中,作用发挥最好的当属通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通信卫星中,美国的国防卫星通信系统承担了75%的战区间通信业务,舰队通信卫星能满足95%的海军通信业务。美国利用卫星侦察情报,...  相似文献   

8.
自从1958年12月美国发射第1颗试验通信卫星以来,通信卫星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飞跃.目前,80%以上的洲际通信、100%的国际电视转播及部分国内和区域通信都是由通信卫星来完成的,而且卫星通信业务量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良好趋势.  相似文献   

9.
知识资料窗     
《中国航天》1995,(1):46-46
知识资料窗通信卫星作为无线电通信中继站的人造地球卫星称作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通信卫星是各类卫星通信系统或卫星广播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容量大、质量好、可靠性高和灵...  相似文献   

10.
临风 《中国航天》2001,(7):15-18
从理想到现实 1945年,通信卫星之父克拉克先生第一个提出利用赤道上空相隔 120度的三个发射机覆盖全球。这一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设想引导人们研制出今天广泛应用的通信卫星。在克拉克提出全球通信卫星系统后10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在德国V-2火箭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运载火箭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二战后火箭技术的发展和晶体管的发明为实现航天通信的梦想奠定了基础。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旅伴1号,动摇了美国世界科技先驱的形象。美随即投资航天科研并予以政策支持。在美国航宇局的科学试验项目以及国…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应急通信卫星终端与主站建立通信链路过程中,卫星通信终端不能实时获取主站分配的接入参数导致通信链路建立失败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北斗RDSS(卫星无线探测服务)的通信功能实现应急通信卫星终端自动实时接入主站的方法。经过实际系统验证和测试,本文利用多种通信手段的融合协作技术较好的解决SCPC(单路单载波)点对点应急卫星通信终端在无常规通信网络环境下接入主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景泉 《中国航天》1992,(10):10-13
本文概括了国外移动通信卫星的飞行轨道、使用频段、通信体制和移动终端等情况,分析了国外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通信卫星领域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局面,为了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竞争中采取主动,应对我国通信卫星市场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本文将从我国通信卫星的制造及经营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优势1,我国具有自行研制、设计和生产大容量通信卫星的能力7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通信卫星的研制和生产,此后先后研制并发射成功了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为我国的通信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7年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卫星装有6个中功率(沁w)、18个低功率(8W)…  相似文献   

14.
阳光 《中国航天》2011,(3):9-13
三、欧洲 欧洲阿里安5火箭2010年发射6次.均为一箭双星发射.共部署12颗静地轨道卫星.包括10颗商业通信卫星、1颗军事通信卫星和韩国的“通信、海洋与气象卫星”(COMS)1。这一年成功发射的欧空局和欧洲各国航天器共有14个.包括5颗商业通信卫星、1颗军事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2005,(6):42
近日,国防科工委组织召开了“卫星通信广播与构建和谐社会”专题研讨会。会上,国防科工委有关部门领导提出了发展我国公益型通信卫星的建议。随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提出了公益型通信卫星的顶层设想。此举意味着中国公益型通信卫星系统论证工作的序幕正式拉开了。填平信  相似文献   

16.
为了尽快地改变通信事业的落后状况,中国在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以后,就立即着手发展通信卫星的工作,以实现对包括边远地区在内的全国通信覆盖,完成对部分省会等大城市的电视转播,实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内对外节目的卫星转播,解决军事通信、远洋舰船和测量船的通信任务。 试验通信卫星 中国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于1984年1月29日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高度为474公里,远地点高度为6480公里的轨道,在轨道上完成了一系列卫  相似文献   

17.
<正>通信卫星产业由通信卫星制造、发射、应用与服务构成,是世界商业航天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通信卫星产业的发展反映着世界商业航天发展的动向和趋势。近年来,低成本进入空间和低成本卫星宽带服务是通信卫星产业前端能力建设的重点。以高通量、低延时为代表的低轨移动通信卫星技术逐步向前推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成为卫星通信服务业应用创新和新兴市场开拓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解决方案加速融合,构建更灵活的通信连接能力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成为通信卫星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为适应八十年代国际通信业务日益增长的需要,“国际通信卫星组织”自1976年开始研制第五代卫星——国际通信卫星-Ⅴ。国际通信卫星-Ⅴ采用了多点波束天线,两种圆极化隔离,6/4千兆赫频率复用以及新开辟了14/11千兆赫的频段等重要的新技术,从  相似文献   

19.
中星22号通信卫星热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星22号通信卫星是以东方红三号卫星为平台的又一颗通信卫星。本文摘要叙述了其热设计特点,通信舱和天线相对东方红三号卫星的热设计特征,以及平台部分的变化和热设计的改进措施,还概要介绍了实际飞行效果。  相似文献   

20.
简要概述了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的组成和系统的通信参数 ,并结合我国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的现行标准对其测试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同时提出了有关标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