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余勇  杨一栋  代世俊 《飞行力学》2002,20(2):31-34,38
以准确进行舰载飞机复飞决策为目标,开发了基于飞机小扰动动力学模型及简化的终端飞行状态预估方程的两种复飞决策系统,并对两种复飞决策系统进行了性能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复飞决策系统可及时提供指令,有效地引导飞机复飞,保障了着舰导引的安全,此外,还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开发了具有复飞决策功能的自动航母着舰系统的实时可视化仿真平台。  相似文献   

2.
针对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过程中的决策问题,搭建了自动着舰仿真系统模型,对着舰安全准则及复飞边界准则进行改进,确定了着舰复飞决策步骤。根据设计的自动着舰系统仿真计算得出了综合决策区域,同时搭建了故障模型,分别分析评估了执行器卡死、飘移和部分损伤故障对着舰安全飞行区域及复飞边界的影响。针对舰载机在着舰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复杂情况设计了决策方法并进行算例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在舰载无人机着舰下滑过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保障着舰下滑过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舰载预警机复飞时,需要通过加大发动机推力提高飞行速度,从而增加其升力以使航迹下沉量减少,避免与舰尾相撞。在分析舰载预警机复飞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舰载预警机着舰复飞时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计算分析了不同速度、不同下沉率时舰载预警机的复飞轨迹和复飞边界。仿真结果表明:适当的复飞决策距离和较大的发动机推力,可保证舰载预警机安全复飞。  相似文献   

4.
阻拦索断裂对螺旋桨舰载机着舰安全影响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声伟  段卓毅  耿建中  王立波 《航空学报》2019,40(4):622293-622293
喷气动力舰载机着舰拦阻滑跑,如阻拦索断裂,其逃逸复飞的概率极小。螺旋桨动力舰载机零升阻力大,推重比小,其安全复飞的能力值得研究。本文基于建立的螺旋桨舰载机逃逸复飞仿真模型(含阻拦索工作模型、发动机动力响应模型、升降舵操纵模型与气动力的动力影响修正模型),数值模拟了E-2C舰载预警机着舰阻拦索断裂情况下,其逃逸复飞的过程。仿真计算显示对象飞机在不同气动力、离舰速度与舵面操纵逻辑状态下,其纵向动力学方程中敏感参数与航迹下沉量的动态变化,结合视频数据分析其复飞成功的原因。研究表明:动力对螺旋桨舰载机俯仰力矩与升力特性的影响是其逃逸复飞成功的关键。动力影响使对象飞机的俯仰力矩曲线上移0.15,8°迎角下纵向静稳定性减小85%,升力线斜率增大29.7%、最大升力系数增大39%。这显著改善了螺旋桨飞机逃逸复飞状态下俯仰操纵的敏捷性,升降舵操纵效率与失速特性。动力影响使螺旋桨舰载机可在较小的加速度、离舰速度与有限的留空时间情况下,迅速改变其航迹角,减小航迹下沉量,保证逃逸复飞安全。  相似文献   

5.
舰载飞机逃逸复飞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励缨  温玮 《飞行力学》1994,12(2):1-9
采用相关作用力方法,建立了考虑起落架变形运动影响下飞机在运动斜甲板上的着舰滑跑运动方程,综合研究了海浪,风,地效,航母摇荡运动和起落架伸缩运动等因素对飞机着舰脱挂后逃逸复飞特性的影响,为舰载飞机逃逸飞行特性提供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舰载机着舰安全,下滑过程中复飞决策系统应能自动、及时进行复飞决策,发出复飞信号,实施复飞操纵。文中针对舰载机自动复飞决策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复飞决策判别准则和复飞决策技术的策略,并在Mal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复飞决策系统能够替代LSO,具有及时发出复飞告警、抑制着舰事故发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舰载飞机着舰过程的参数适配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舰载飞机着舰过程的参数适配特性对于着舰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着舰安全准则,研究了无风和平静海况下驾驶员视野、着舰下沉速率和拦阻距离对舰载飞机参数适配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一定初始状态下舰载飞机的着舰质量和着舰速度的适配包线,分析了影响最大着舰质量的因素并对适配包线的扩展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配包线由最小着舰速度和最大着舰速度封闭而成.其中,最小着舰速度主要由驾驶员视野准则决定;对于最大着舰速度,当着舰质量较小时主要由着舰下沉速率准则决定,当着舰质量较大时主要由拦阻距离准则决定;最大着舰质量由拦阻系统性能和驾驶员视野共同决定.通过增大拦阻力、改善飞机的低速气动特性可以有效扩展适配包线范围,增加许用的最大着舰质量,但下滑角大小的改变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舰载机智能复飞决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改进复飞技术,针对复飞环境,提出了一种在原军用推力操纵的基础上,加入具有保持迎角恒定的升降舵模糊控制的复飞系统,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低动压状态下飞机的机动能力。给出了复飞决策准则,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的复飞决策系统,并对具有该复飞决策系统的舰载机自动着舰导引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复飞决策系统明显地缩小了复飞边界区,大大提高了着舰和复飞的安全性,可实现自动复飞,减轻了飞行员的负担。  相似文献   

9.
舰载机在着舰下滑过程中,由于恶劣着舰环境影响或飞行员技术失误而有可能严重偏离理想下滑道,若未能及时复飞就会发生撞舰的危险。基于小扰动方程建立了舰载机复飞仿真模型,对影响舰载机复飞包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复飞决策系统进行了算例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出复飞信号,有效地降低着舰事故的发生,同时,对着舰信号官(LSO)指挥舰载机复飞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舰载飞机着舰下滑时的跃升操纵策略进行研究,建立了飞机飞行动力学模型和驾驶员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50 ft跃升规范”要求,以F/A-18舰载飞机为例,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采取不同操纵策略下的飞机跃升飞行历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F/A-18舰载飞机在着舰下滑状态下无法达到“50 ft跃升规范”.此外,飞机在不开启动力补偿的情况下,飞行员需同时操纵油门杆和驾驶杆来实现轨迹跃升.  相似文献   

11.
阮晓钢  郭锁凤 《航空学报》1996,17(2):177-184
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元网络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该方法设计的神经元飞行控制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使飞行器在整个飞行包络内都能保持某种最优的操纵品质。给出的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出神经元网络作为飞行控制器在处理飞行器参数大范围变化的非线性特性方面具有潜在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2.
舰尾流对舰载机复飞边界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舰载机在进场着舰阶段的复飞边界条件及安全影响因素,考虑引入初步的航母舰尾流场对复飞轨迹的影响,基于六自由度运动方程建立了舰载机在舰尾流环境下的复飞仿真模型。以某型飞机为例,进行了有无紊流扰动下的舰载机复飞仿真计算,并分析了舰尾流对复飞边界的影响。分析结果可为舰载机复飞边界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柏兆贵 《航空学报》1992,13(2):65-69
本文用线性控制系统的最佳理论求解飞机在着陆拉平过程中的最佳控制规律(包括升降舵操纵杆和油门杆角位移控制),使飞机安全着陆且纵向偏离和下沉率偏离最小。计算中考虑了水平向对数型风切变和下降气流的影响;并可以分别采用纵向空速u_(as)、高度h,下沉率h和姿态角θ等不同的跟踪方法减小风切变对飞行的影响。本文用此法对某飞机在着陆拉平过程中的特性进行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4.
王成玖  黄金泉 《航空发动机》2005,31(3):44-46,22
采用仅利用输入输出测量值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设计了某型涡扇发动机的多变量控制系统;在飞行包线内选取标称点分别确定了自适应律的参数,以保证控制系统性能在该标称点处达到最优;用神经网络的方法拟合了发动机工作条件与自适应律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选择合适自适应律参数的智能调节机构。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的标称点与非标称点均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亚轨道飞行器的着陆轨迹分四段给出。根据航迹倾角的变化律及动压变化得出迎角的变化律,并以此作为制导律。控制系统的纵向系统采用比例积分控制的自动驾驶仪,通过操纵升降舵控制迎角变化实现。侧向控制系统通过操纵方向舵和副翼来确保系统稳定。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对亚轨道飞行器控制系统进行了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亚轨道飞行器进场着陆段的要求,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改进型LQR方法在飞机控制律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线性二次型状态反馈(LQR)理论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中的优势。针对现代飞机飞行控制系统非线性、多回路和强耦合的特点,典型的介绍了纵向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选择反馈信号以及升降舵等变量作为输出量.使传统LQR最优控制中对加权阵Q和R的选择变为对降维的加权阵Q的选择,并通过真实飞行速度进行动态调参,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连接翼布局纵向控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接翼布局是高空长航时探测无人机的适宜布局之一。以某大展弦比连接翼布局为例,研究其前/后翼飞行控制特性,包括在纵向姿态和轨迹控制中单独使用前、后翼升降舵的特性和直接升力控制中的协调使用特性。结果表明,虽然定性而言前翼控制对于轨迹响应时间延迟降低有利,但由于内在的慢响应特性,单独前、后翼升降舵控制效果相当;前/后翼协调使用有利于消除俯仰姿态和轨迹的耦合影响,能够有效调整闭环系统零极点,从而调节时间明显缩短;另外,基于输出反馈的特征结构配置方法适宜于直接升力控制律设计,过程直接,得到的结果易实现。这些结果为连接翼飞机飞行控制律设计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舰载机自动着舰导引的相关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舰载机自动着舰导引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围绕提高着舰精度和安全性,着重讨论了甲板运动补偿及预估、进场动力补偿、舰尾气流扰动抑制、着舰系统中噪声处理,以及复飞决策等着舰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