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孝文 《航天员》2013,(6):37-39
2012年,美国航天员唐·佩蒂特在NASA的网站上开始了一项与众不同的写作计划。这个名为《太空西葫芦日记(Diary of a Space Zucchini)》的博客描述了一棵真正的西葫芦种在国际空间站上的生长过程,记录条目非常有见地且不乏新奇和浪漫。  相似文献   

2.
蒋迅 《航天》2013,(11):52-53
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轰动大陆,中国教育部表示,大约有6千万学生和教师观看了这次太空授课。“神十”任务的这一亮点,也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亮点。2002年11月,佩蒂特在国际空间站上载人航天的任务之一就是教育下一代。美国航宇局(NASA)在太空授课已经有很多年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航宇局曾经从美国中小学教师里选拔了四位航天员。他们在美国青少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要介绍的“周六科学实验”是美航宇局的科学家航天员佩蒂特进行的。佩蒂特出生于1955年。  相似文献   

3.
刘苗 《航天员》2012,(6):50-51
2012年3月3日。佩蒂特在空间站轨道实验舱完美地拍下了圣安东尼奥天文台给国际空间站发射信号的那束蓝色激光,描绘了“最美的地球夜景”。就在我们惊叹于佩蒂特在太空捕捉到这一“精彩瞬间”时,4月13日他又在NASA网站上分享了自己在太空创作的诗作《我想知道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安慧 《航天》2011,(4):18-21
人类失去梦想,世界将会怎样?没有梦想,人类就不可能挣脱地球的束缚,也不可能在航天领域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在纪念人类首次进入太空50周年的日子里,这里要讲述一个号称"美国疯子"艾伦·马斯克(Elon Musk)创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的故事。他的太空梦想、他的创业道路,以及这个公司发展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的理念和技术途径,都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时来 《航天员》2012,(2):16-21
2012年年初,值守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唐·佩蒂特(Don Pettit),在太空给地球上的学生演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水滴绕毛衣针在太空飞舞,以验证带静电的毛衣针在太空如何影响水滴运动。  相似文献   

6.
雨萱 《航天员》2014,(2):60-61
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植物由于受重力作用基本上都是上下竖直生长,即使人为地将植物横放,它们的茎仍会向上弯曲、根向下弯曲生长。而在太空微重力或失重环境下,植物失去了重力方向的引导,如果再没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7.
如果是在10年以前,谈到太空旅游,人们还会认为只是一种梦想,可是今天,它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富翁蒂托2001年4月28日登上国际空间站,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游客。而且美国和俄罗斯正在认真地研究、计划、发展和实施太空旅游。可以预测,在21世纪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太空旅游将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甚至也可能是未来载人航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云青 《卫星应用》2004,12(1):27-30
美国总统布什1月14日在华盛顿国家航宇局总部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了美国太空探索的新设想:建成国际空间站,美将制造新一代宇宙飞船,使美国宇航员最早于2015年重返月球建立基地。最终将把人类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以下是布什讲话全文。  相似文献   

9.
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了一项旨在探索太空、将人类足迹扩展到整个太阳系的新航天计划——制造新型飞行器,使得美国宇航员能在2015年前重返月球建立基地,并以此为跳板,将人类送往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布什雄心勃勃的新航天计划的目标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太空温室     
沈羡云 《航天》2011,(2):42-45
对于未来的载人航天来说,在太空中种植植物将是一种生存的手段。不仅是因为在无法从地球上获得食物的时候,植物可以提供食物,而且植物还可以产生可供呼吸的空气和饮用的水。同时,照料植物也是航天员在漫长无聊太空的旅程中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对于维持航天员良好心理状态至关重要。总而言之,植物和人类将最终生活在一起,维持着航天员在太空和其他星球上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陈善广 《航天员》2011,(2):F0002-F0002,1
2011年4月11日至15日,第18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IAA Human in Space Symposium)在美国休斯顿举行,来自世界各地航天领域的科学家、航天员、青少年学生等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NASA与休斯顿大学共同举办,主题为"下一个黄金时代"。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在会上做了即席演讲,演讲原文如下(摘选):今天,我们在这里报告的人类太空探索的最新成就无疑是令人鼓舞和激动的。这也许是纪念加加林实现人类太空飞行50周年的一种最好方式。本次大会主题是"下一个黄金时代"。在这样一个我们的心灵同时被过去荣耀与未来憧憬冲击的特殊时刻,我却在反复思索一个问题:人类太空探索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如今我们已有数百人进入了太空,我们还登上了月球,正计划下一步探索火星或者其他小行星。在下一个金色  相似文献   

12.
美国航宇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当让一名参加过太空飞行的航天员坐到一个旋转的椅子上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可能认为他们又回到了太空。这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3.
法国航天员克洛迪·艾妮蕾(Claudie Haignere)致辞:大家早上好,欢迎在座的各位。十分高兴大家今天在此聚会。我四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个论坛是第一次在中国召开,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个必然事件。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多创新的概念。我觉得这个国际交流的机会非常好,我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新奇的挑战。这次全世界的航天专家集中在这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碰撞出许许多多的新思路,为人类不断开拓太空新领域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4.
迟惑 《航天》2013,(11):49-51
2009年,瑞士推出了科幻大片《太空运输》,这对美国之外的国家是不多见的。而且,这是瑞士历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因此颇值得我们玩味。太阳系的尽头 电影的背景依然是环保、“只有一个地球”之类的老套路。影片设定,在2267年,由于过度污染和瘟疫,人类只得放弃地球,全体移居到庞大的太空城市中。而一家名为柯伊伯的超级垄断公司启动了改造土卫五的工程,试图在这个距离地球数亿千米的遥远星球上再造世外桃源。柯伊伯这个名字的来源很有意思,这是一位荷兰天文学家的名字,他提出在太阳系边缘存在一个由冰物质运行的带状区域。因此人们就用他的名字,给这个位于太阳系尽头的领域命名。  相似文献   

15.
管春磊  强静 《航天员》2011,(1):22-25
火星探险是21世纪最重要的太空挑战任务,火星也是最具魅力的星球。物理学家霍金曾经说过:"除非我们移民太空,否则,我不认为人类在1000年后还能幸存,因为会有太多意外事故降临到栖身于这颗行星的生命身上。不过我是个乐天派,我相信人类会走出去,找到适合居住的其他世界。"火星,这个红色星球,就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反卫星武器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虽然近年来禁止太空军事化的呼声与日俱增,但鉴于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为争夺空间优势,保证国家安全,研制发展反卫星武器必将成为军事强国竞相研究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美国虽公开表示不进行太空军事化的相关研究,但美国国家安全和空间管理组织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认为,当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依赖空间系统,因此美国必须有能力“保护太空资产免受敌方攻击”。“使敌方不能利用太空来威胁美国利益”,并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有助于“阻止和防御针对美国本土、军事基地、盟国、海外和空间利益展开的攻击”。  相似文献   

17.
端木希 《航天员》2009,(1):48-51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NASA使美国人团结起来,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它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仍然令我们感到骄傲。今天,NASA对美国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相信,在21世纪,NASA需要有一个更加鼓舞人心的远景规划,这幅蓝图将以最近几年中提出的一系列宏伟目标为基础,继续人类太空探索进程,履行NASA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18.
胡杨 《航天》2012,(9):1-1
“这是一份来自一个遥远的小小世界的礼物。上面记载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科学、我们的影像、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我们正努力生活着我们的时代,进入你们的时代。”这是35年前,“旅行者”1号携带的一张铜质磁盘唱片上,美国总统卡特对“外星人”的问候。在这个送给“外星人”的见面礼上,录制了地球上人类55种语言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其中包括4种中国方言及中国古琴曲《流水》。  相似文献   

19.
诏曰 《航天员》2011,(3):66-67
自从美国航天员约翰·格伦代表美国人第一次进入地球轨道后,通过照相设备记录太空奇景就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这时候,NASA的一位行政官突发奇想,如果能让艺术家参与到太空探索这项伟大事业中来,充当人类航天历程中每一步的忠实描写者,会不会能使太空探索事业更具有意义、更丰富多彩呢?  相似文献   

20.
子力 《中国航天》1999,(9):22-25
从50年代末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直到美国航天飞机问世,不管是发射载人飞船还是发射不载人航天器,每次航天发射都要用掉一枚火箭。即使是在今天,世界上也仅有美国航天飞机这一种航天运输工具是可重复使用的,而且它也只能部分重复使用。但在两名宇航员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太空驾驶回地面18年后的今天,情况还是有了很大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牵引,美国已出现多家搞新型可复用运载器项目的公司。他们提出的运载器方案所需的研制成本相差甚大,如旋转火箭公司的罗坦火箭方案为15亿美元,洛马公司在美国航宇局X33验证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