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士元 《中国航天》2006,(7):33-38
在太阳系边陲地带,有一颗70多年前才被发现的“小冰球”。它在苍茫的宇宙中绽放着暗红色的光芒。这就是冥王星。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冥王星离太阳最远,探测难度极大,是至今人类惟一未用空间探测器“专访”过的太阳系行星,所以至今人类仍对其知之甚少。不过,美国1月19日用宇宙神5重型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的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将有望改变这一局面。这个总耗资7亿美元左右、钢琴般大小的探测器将高速行驶约50亿千米,最早可于2015年飞抵太阳系尽头,对冥王星及其卫星以及所谓的柯伊伯带开展首次近距离探测活动。该探测器将通过近距离飞越采集冥王星大气、地理环境和温度等数据,寻找关于太阳系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新视野号是美国航宇局“新边疆”空间探测计划中的首项中级别探测任务。它将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太阳系的每颗行星都进行过考察的国家,是一次历史性的探测,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又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王巍  姚伟 《宇航学报》2023,(11):1621-1632
为解决地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战略性资源重大问题和规模化太空探索面临原位资源补给重大挑战,太空资源开发已成为当前国际航天发展的前沿热点领域。在阐明太空资源开发的概念和内涵、深入分析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太阳系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太阳系资源开发体系架构和“天工开物”倡议设想。以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水冰资源开发和水基推进剂制备为基础,以地球为中心,由近及远,分阶段建设月球资源开发体系、近地小天体采矿体系、火星资源开发体系、主带小行星采矿体系、类木行星探索开发体系及内行星探索开发体系,逐步构建全太阳系资源的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3.
许彤 《中国航天》2001,(6):26-29
莫斯科时间2001年5月6日9时41分,载有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游客蒂托的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返回舱安全而准确地降落在洒满明媚春光的哈萨克斯坦中部草原。这意味着对于普通地球公民来说,“九天揽月,上天摘星”将不再是虚无缥渺的神话。蒂托在花甲之年圆了自己40年的太空梦,标志着人类太空飞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然而,与大多数创造航天纪录的人不同,他在飞天之路上要征服的不仅仅是生理和技术上的难关;迎接他的也并不全是鲜花和掌声。     飞天梦想 蒂托1940年8月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父亲是印刷工,母亲是裁缝。他…  相似文献   

4.
腾月  思飞 《航天》2012,(6):41-43
对于普通人来说,上太空观光最便捷的方法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乘坐太空电梯。然而,要实现这个看似简单的计划却十分不易。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尽管如此,日本一家公司还是迎难而上,准备在40年内建成太空电梯,每次可搭乘30名乘客升到距离地球3.6万千米的太空中。  相似文献   

5.
王志魁 《航天员》2008,(4):64-67
公元2700年,地球上到处是垃圾,人类作为罪魁祸首却乘坐豪华太空船移民太空,仅留下Buy n Large公司派遣的机器人清理垃圾以恢复生态环境。大批大批的机器人经受不住地球环境的考验相继坏掉,只剩下一台机器人坚守自己的岗位。他的名字就是地球废品分装员(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s—Earth,WALL-E)。  相似文献   

6.
哪里有探险家.哪里就有法学家。然而,在太空,人类法律的制定却似乎远远滞后于探索的进程,以及其在太阳系中的发展。尽管许多空间探索目标是要在地球以外的星际传播人类文明,但这其中同样存在着一个法律问题:国际法学家仍有义务为太空制定法律框架,然而这种框架却总是不能满足未来空间发展的需要。甚至连满足当前空间探索的需要都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涉及到人类太空移民的司法、商业和管理等问题时,这一缺陷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王景泉 《中国航天》2007,(7):32-33,37
2007年新年伊始,美国科学院向众议院提交了题为“利用太空的地球科学与应用:下一个10年及以后的发展势在必行”的报告,这是美国地球科学任务  相似文献   

8.
鲁波特 《航天》2014,(4):36-40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话对航天这一高危行业来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去太空探索的航天员在执行真实的任务之前,都需要在地球上搭建的模拟太空环境中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9.
王珊儿 《航天员》2013,(3):72-73
流泪,这是人身上出现的最常见的生理现象和自然行为,谁也无法阻止。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就说过,“对于人体而言,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他的意思很明显,眼泪是多余的,该流的时候就让它流掉。但是,也许达尔文的这个说法仅限于在地球上,因为在人类脚步所触及的领域,还有一个宽广无垠的地方,人是不能轻易让自己流泪的,这就是太空。那么,航天员在太空为什么不能随便流泪呢?如果不小心流泪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7月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音频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确认在宜居带发现第一颗与地球大小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这颗被美国航天局称为"地球2.0"的星球是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但它比地球体积更大、寿命  相似文献   

11.
身居太空的国际空间站上设有一个由七扇窗户组成的观景台,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长期考察组成员可以通过它来观赏太空和地球美景。在这座特殊的观景台上,有随时可以拍摄宇宙的长焦相机,每一组用大约半年时间在空间站坚守执行太空任务的长期考察组成员都会在这里拍摄到很多有关太空和地球的美丽画面。  相似文献   

12.
孝文 《航天》2013,(11):42-45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2年美国航天员唐·佩蒂特在美国航宇局的网站上开始了一项与众不同的写作计划。这个名为《太空西葫芦日记》的博客描述了一个真正的西葫芦种在国际空间站上的生长过程。记录条目非常有见地且不乏新奇和浪漫。佩蒂特在现已关闭的这个博客上说:“我在这个世界萌芽、扎根,没有先例可循。我是一种坚韧、充满活力的植物,能在任何恶劣环境下照常生长。我是一棵西葫芦,我正置身太空。”这是以一种非传统方式耗费美国人所纳的税,但是在你偷着乐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棵小小的植物将会成为我们人类未来的关键。如果像一些末日学家预言的那样,我们最终将会耗尽地球的资源,使它变成一个难以生存的不毛之地,那么太空农业将被证实对我们人类继续幸存下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瑞士苏黎世联合技术学院在洛桑宣布,他们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清洁太空”1号新型卫星。这是一种空中“吸尘器”,造价1100万美元。它能够“抓住”太空垃圾,并将它们“扔”回地球,而垃圾会在与大气层的摩擦中燃烧为灰烬。虽然瑞士只有两个卫星进入轨道,而且每个都比面包箱还小,但他们却很关注卫星在未来停止运作后该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4.
刘苗 《航天员》2012,(6):50-51
2012年3月3日。佩蒂特在空间站轨道实验舱完美地拍下了圣安东尼奥天文台给国际空间站发射信号的那束蓝色激光,描绘了“最美的地球夜景”。就在我们惊叹于佩蒂特在太空捕捉到这一“精彩瞬间”时,4月13日他又在NASA网站上分享了自己在太空创作的诗作《我想知道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安慧 《航天》2011,(4):18-21
人类失去梦想,世界将会怎样?没有梦想,人类就不可能挣脱地球的束缚,也不可能在航天领域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在纪念人类首次进入太空50周年的日子里,这里要讲述一个号称"美国疯子"艾伦·马斯克(Elon Musk)创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的故事。他的太空梦想、他的创业道路,以及这个公司发展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的理念和技术途径,都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新近发现了16颗太阳系外行星,这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更好地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据推测,整个银河系有多达6&#215;10^9颗相当于木星的行星。  相似文献   

17.
约书亚 《航天员》2011,(4):42-43
在4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航天基金会(Space Foundation)第27次国家太空研讨会上,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司令威廉·谢尔顿(William Shelton)将军表达了他对于不断增长的太空人造垃圾数量的担忧。他指出:“地球轨道上的‘交通流量’在不断上  相似文献   

18.
太空厨房     
王一 《航天员》2008,(6):60-63
航天员在太空中吃喝可不像在地球上那么简单,"太空厨房"也就没地球厨房那么方便,它是一大堆科技组装起来的一个奇迹,大家渴望了解的奇迹。它的研究和发展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和希望,相信不久的将来,太空厨房的技术会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相似文献   

19.
《航天员》2012,(1):52-54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那么.当航天员站在地球之上的太空时,对于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又有何思考,能看多远呢?2011年10月19日,第29长期考察组指令长迈克·福萨姆(Michael Fossum)在距地球278千米的太空,接受了地面太空网记者维琪的视频采访。以下就是福萨姆关于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一些看法,以及对于我们应当如何激励人们去探索太空的思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远见!  相似文献   

20.
尹怀勤 《航天》2010,(3):33-35
2009年8月17日,美国媒体报道,科学家首次在彗星尘埃样品中发现了组成蛋白质最基本的物质氨基酸,从而为地球生命源自太空说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也是人类利用航天器在太空探索上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