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宇航学报》2009,30(2)
为了响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国内科技期刊未来集群化发展的宏观要求,2009年2月24日,中国宇航学会组织召开了2009年中国航天领域学术期刊的第一次联合研讨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宇航学报》、《航天器环境工程》、《航天器工程》、《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航天器总体技术的发展对热控技术的需求,初步分析了目前热控制技术的不足,根据航天器热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设想。  相似文献   

3.
更远、更复杂的人类空间探测任务要求航天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因此航天器的容错控制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对航天器姿态系统的容错控制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航天器姿态容错控制的成果,重点分析了利用自适应控制、滑模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理论开展容错控制的进展,并分别阐述了采用不同技术途径发展容错控制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航天器姿态容错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8月20日,《固体火箭技术》第五届编委会首次会议在贵阳召开。来自国内固体火箭及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编委代表共18人参加了比次会议。会议期间,编委审议了编辑部近几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的工作设想,并围绕怎样办好《固体火箭技术》期刊、提高期刊影响力及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最后,第五届编委会主任侯晓(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副院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8月30日-9月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第七次工作会议隆重召开。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作题为《牢记使命责任着力改革创新为推动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而拼搏奋斗》的大会主报告,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技集团发展成绩,对航天科技集团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了分析,提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对未来三年的发  相似文献   

6.
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八专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信息网1994年技术交流会于11月1日至5日在西安召开。19个单位的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1篇,其中24篇在会上进行了宣读交流。我部孙国江和曲广吉合写的《大型航天器舱振动噪声分析》一文也参加了交流。本次交流会的主题是“九五”及下世纪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展望和载人航天技术。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讨论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武器研制的新动向,并对诸如复杂结构动力学工程应用研究、综合环境模拟试验技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是航天器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试验项目。文章阐述了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测控系统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总结归纳了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测控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展望了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测控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11,(12):40-40
中国宇航学会发射工程与地面设备专业委员会于10月17日至20日在宁波市召开了2011年度学术交流会。来自总装备部、海军、第二炮兵、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以及有关军地院校等22家单位的4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深空探测对航天器热控技术的推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热物理学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一方面解决了具体航天工程问题,另一方面逐步发展成为交叉学科——空间热物理。随着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不断拓展,以深空探测器研制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为需求背景,推动着航天器热控制技术、防热技术等取得新的发展。文章在介绍深空探测器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热设计、热分析、热试验、热控硬件、防热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并就深空探测领域进一步拓展对工程热物理发展的牵引进行了展望,分析了工程热物理学与航天技术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太阳帆航天器姿态控制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帆作为一种无工质消耗的新型航天器推进技术,逐渐受到国内外航天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综述了太阳帆航天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太阳帆航天器姿态控制技术的特点和难点;其次,按照执行机构的不同,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航天领域提出的多种太阳帆航天器姿态控制方案,针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加以分析;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2005年8月19日,在烟台召开了《航天器环境工程》第五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这是《航天器环境工程》自国内正式公开发行以来的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编委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九院904所、上海509所和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等单位。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固态功率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航天器不断向智能化和大容量方向发展,基于继电器的传统供配电控制方式已无法满足航天器对供配电系统配置管理、故障检测与诊断以及可靠性的要求,采用固态功率控制技术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固态功率控制器是一种由固态功率器件和智能控制电路组成的无触点开关,主要利用功率电子器件实现开关特性,集继电器的转换功能和断路器的电路保护功能于一体,一般具有过载保护和状态检测功能。通过对固态功率控制器工作原理和主要关键技术的研究,分析了航天器固态功率控制技术在高可靠、小尺寸和高智能化程度方面的优势,并对固态功率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载人航天器系统级热试验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首先介绍了载人航天器较之卫星的特殊性,及其对热试验的需求,然后着重评述了国外载人航天器(包括空间站和载人飞船)和我国载人航天器的热试验技术发展和现状,展望了后续我国载人航天器尤其是大型空间站的热试验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5年9月26日至30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主办的“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空间热物理专题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参加单位除航天科技集团系统内单位以外,还包括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相关单位,参会代表约70余人。  相似文献   

15.
韩璐  李娟 《航天器工程》2007,16(1):F0003-F0003
2006年12月30日,《航天器工程》第四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京成功召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兼总体部部长于登云、院总工程师王彦广、总体部周象亮书记、刘晖副部长、闫忠文副部长、章敏健副部长、第四届编委会部分编委及编辑部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航天器工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27日至12月29日,“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 Observation Data Ptocessing and Analysis)在武汉召开。共有来自中国、美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武汉大学主办,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协办,《航天器工程》作为特约媒体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航天科技集团工艺工作座谈会于2004年2月17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院、局、基地和主要生产单位的工艺主管领导、总工程(工艺)师、工艺处长、特邀专家等50余人。这次会议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后,首次由集团公司有关部门主持召开的有关工艺工作座谈会。会议主要讨论了在航天科技集团定位为企业后的工艺工作如何开展等问题。一院、五院、八院和时代电子公司的代表介绍了各自单位工艺机构设置、工艺管理职能、预先研究及工艺攻关等各项工艺工作情况,并对今后航天工艺工作提出了建议。 一、关于工艺的地位与作用 1 工艺是设计与产品生产…  相似文献   

18.
《质量与可靠性》2005,(5):54-54
由国防科技工业质量与可靠性研究中心和航天标准紧固件研究与检测中心共同举办的“国防科技工业2005年紧固件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9月28至29日在北京召开。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杨多和处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庞海涛副秘书长、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质量部仲崇斌和徐建良处长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任、秘书长及顾问出席了会议,国防科技工业通用零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五院、六院、时代电子公司、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三院、四部、061基地、066基地、航天标准件厂、航天物资供销公司,以及航空、兵器、船舶、机械、汽车等行业的标准化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防科技工业质量与可靠性研究中心和航天标准紧固件研究与检测中心主任、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卿寿松主持。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密封舱湿度控制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航天器湿度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其中包括吸湿材料、可再生除湿装置和调湿涂层等被动湿度控制技术与冷凝干燥器、主动湿度控制技术,最后总结得出了航天器湿度控制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黏弹阻尼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黏弹阻尼技术作为一种被动振动控制技术,可有效改善航天器的载荷环境.文章对黏弹阻尼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包括航天器发射段和在轨段)进行了综述,指出了航天黏弹阻尼技术发展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4项建议,涵盖了建模、空间环境试验、优化技术和试验验证方面的内容,并对未来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