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电火花的加工机理出发,以电火花铣加工某航空零部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电火花加工环境中,各电参数对工艺指标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工艺实验,验证了电火花铣削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2.
液压头电火花成型机床数控化改造北京机床研究所捷思机电技术公司沈立勤随着模具加工在航空、航天、电机、电器、纺织机械、汽车、摩托车等行业中迅速发展,推动了电火花成型机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结构形式和规格品种不断更新。高精度、复杂多变的模具加工,要求电火花...  相似文献   

3.
气体介质中深小孔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小孔加工一直是机械制造领域的难题之一。在分析和研究气体介质中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就其在深小孔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分别用管状圆柱电极和削边电极在通用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上成功地加工出直径为2 mm、深径比大于20、锥度小于0.5%的深小孔。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液中电火花加工,气体介质中电火花加工深小孔具有电极损耗率低、加工过程稳定等特点。而且由于无需庞大的工作液系统,该方法适合于大型零部件上深小孔加工。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电火花展成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商品电火花加工机床用于展成加工的优势。通过多次试验,验证了在商品数控精密电火花成形机上进行电火花展成加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从电火花成形机床、高精度自动电极交换装置、脉冲电源系统、数控系统等几方面论述了提高电火花成形加工精度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成功研究了高精度多轴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设备,并用典型加工实验验证了该设备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功能,为高精度复杂模具和零件的电火花加工提供良好的加工设备。  相似文献   

6.
王鹏 《红旗技术》1998,(1):13-16,33
介绍了高精度航空发动机环形多层气膜孔的多电极电火花加工技术。采用RD1-A型多电极数控电火花机床,优选EDM参数,有效地提高了气膜孔的加工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专用于航空发动机蜂窝加工的电火花蜂窝磨床的功能开发和工艺研究,实现对环形件外型面的电火花成型加工。该方法是一种独创的新型加工工艺,突破了传统电火花磨床只能磨削加工环形蜂窝件内径的束缚,实现了实体工件外型面低成本、高效能的大余量去除和成型加工,有效地解决了难加工材料、特殊结构表面余量去除困难,刀具悬臂梁加工振动大,刀具损耗大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数控电火花机床的主要功能、加工工艺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利用商品机床进行微细电火花成形加工研究的优势,对紫铜电极和石墨电极在微细加工中的损耗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0.
精密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是精密特种加工技术的重要设备之一,对航空航天、军工、精密机械、汽车、微电子等行业的精密零件和精密工模具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镁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_f/Mg)的切削力与已加工表面质量,开展了硬质合金铣刀与硬质合金钻头超声辅助切削试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超声辅助铣削C_f/Mg复合材料时铣削力随每齿进给量及铣削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随主轴转速的增加而减小;试验中,在超声辅助铣削时每齿进给量0.025mm、铣削深度0.2mm、转速6000r/min加工参数下铣削力最小,每齿进给量0.025mm、铣削深度0.2mm、转速4000r/min加工参数下表面质量较好;采用硬质合金钻头进行单因素钻削试验时,轴向钻削力随主轴转速的升高而减小;与传统钻削相比,超声辅助钻削能减小轴向钻削力,在机床转速6000r/min、机床进给速度100mm/min加工参数下超声辅助钻削相比传统钻削可减小约36%的轴向钻削力;超声辅助钻削相比传统钻削能改善钻孔出口的毛刺、分层等缺陷。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从整个飞行循环出发并基于全局的限寿件等效应力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等效应力作为概率失效风险评估的输入条件,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失效风险结果。首先通过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获得限寿件在整个飞行循环的瞬态应力,然后基于雨流计数法及线性累计损伤理论编制转换程序,将限寿件模型全部节点上的瞬态应力转化为等效应力,最后作为概率失效风险分析流程的输入条件确定寿命期内的概率失效风险。相同飞行循环条件下,与基于局部最大应力的转化方法相比,全局等效应力转化方法获得的失效风险更低。该方法的提出,为我国民机型号概率失效风险评估时作为关键输入数据应力的确定给出了定量参考,有力支撑了适航取证。  相似文献   

13.
探索了一种基于对应分析的限寿件锻造关键工艺参数的分级方法。以涡轴发动机钛合金压气机轮盘坯料锻造关键工艺参数为研究对象,以可能存在的内含缺陷三维尺寸数据为目标,通过加工过程数值仿真与对应分析法结合,辨识关键工艺参数并分级。结果表明:该分级方法下,温度对缺陷三维尺寸的影响随着其变化程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应变率、变形率对缺陷三维尺寸的影响随着其变化程度的增加而单调递增,摩擦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一级旋流入射半径对小尺寸旋流杯下游流动特性的影响,采用PIV测速技术对小尺寸旋流杯下游速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试验测量。结果表明:不同入射半径的一级旋流会形成扩张流场或扩张-收缩-扩张流场;入射半径方向相反、数值不同将对旋流杯下游流动产生不同影响;旋流杯下游流场涡量分布与同一方案的速度分布相似,旋流杯出口平均涡量较强的旋流沿流向涡量逐渐衰减,且速率变缓;不同一级旋流入射半径的旋流杯方案的平均涡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所研究的试验状态下,一级旋流入射半径对小尺寸旋流杯下游速度和涡量分布特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年来飞机型号研制中常用的内外形控制与协调方式,飞机样板因其使用便捷、成本低廉、技术成熟等优势,在当前飞机研制中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当前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数字化环境下,依赖二维图纸的样板设计技术已明显成为制约飞机研制效率和周期的重要因素,研究和开发以框肋类零件三维几何模型为基础的样板三维设计技术已成为当前航空产业的迫切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对框肋类零件样板的一大分支--外形样板的三维快速设计原理及算法展开研究,提出钣金零件几何属性提取及外形样板三维快速设计算法,主要内容为:提出框肋类零件基础结构特征定义及提取方法,基于提取结果构建零件弯边特征并计算样板设计所需几何属性,提出外形样板轮廓计算及补加添加算法,最终实现零件外形样板三维模型生成。经由实例测试,验证此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高超声速并联TBCC总体性能分析与模态转换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涡轮冲压组合循环(TBCC)高超声速推进系统的推力间隙问题,通过在风扇前嵌入预冷器冷却进口空气的方法扩展涡轮基的工作上边界,采用变几何方案提高冲压发动机在低马赫数下的推力。建立了双模态TBCC稳态性能模型,计算对比了不同构型TBCC的推力性能,选定了涡轮-冲压模式转换区间,计算了转换过程的推力变化、燃油和液氮的消耗量。结果表明:采用预冷、变几何方案能填补不预冷、定几何方案的推力间隙,在模态转换过程所消耗的液氮占飞行器总质量的0.6%。  相似文献   

17.
复合材料长桁机械成型过程中的成型载荷与成型工艺参数的关系会影响预制体成型过程的稳定性和长桁成型后的性能,利用自制复合材料L型长桁自动化成型机,搭建出一种长桁结构机械成型载荷测试系统,通过成型温度、成型速率、成型间距和铺层结构的研究,对成型载荷的变化规律进行测试和分析,探索出工艺参数与成型载荷之间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成型温度范围内,随着成型温度的逐渐升高,成型速率逐渐降低,成型间距逐渐增大,会使得成型载荷逐渐降低;铺层方式不同时,成型载荷变化情况为:[0°/45°/90°/–45°]ns>[0°/90°]ns>[±45°]ns;最后得到成型载荷与工艺参数关系的经验公式,在一定范围内对成型温度、成型速率、成型间距可具备实际指导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压气机叶片安装板的自动化磨抛加工,基于北航提出的自动化磨抛加工工艺开展了应用研究。结合叶片安装板区域复杂曲面或结构特点,通过对磨抛轮的粒度优选、磨抛过程的优化以及接触压力的调整,实现了磨抛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符合设计要求的攻关目标。试验结果表明:磨抛后表面粗糙度Ra在0.4μm以下,去除量在0.03mm以内,实现了替代手工磨抛的目的。在磨抛效率上也实现了与多台数控铣的节拍匹配,在200件叶片试制过程中磨抛工艺系统稳定,拟将该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于压气机叶片的研制和生产中。  相似文献   

19.
针对涡轮冷却叶片弯扭冷却通道转接段的特点,提出了关联的转接段建模方法,通过曲线网格法生成工具片体裁剪叶身内型实体得到转接段,并以此为基础完成转接段建模,满足转接段与弯扭隔肋G1光滑转接的要求。详细分析了该方法的原理;提取了关键参数;利用UG(Unigraphics NX)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了转接段的参数化建模模块,实现了适应弯扭隔肋的转接段建模。  相似文献   

20.
刷式密封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刷式密封技术凭借其优良的封严性能而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和汽轮机中应用。简要回顾了典型刷式密封技术及其发展历程,综述了刷式密封的泄漏特性、摩擦传热特性、力学行为、闭合和迟滞效应以及转子动力特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MTU箍制刷式密封技术及其在湿蒸汽环境下的试验研究结果,以及目前非金属丝刷式密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总结了刷式密封技术流热固耦合特性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刷式密封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真实运行工况下运行寿命和性能可靠性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为刷式密封技术在透平行业中的高效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