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元制造(Cellular manubacture)是基于成组技术的原理提出的一种较新的制造方法或策略。根据零件族建立起来的加工单元,改变了传统的机群式的机加车间的布局。由于它能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中间在制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生产工程界的关注,在国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制造单元的设计,可以零件族人手,沿工艺规程的线索,扩展到机床,如产品流分析法、分类编码法等;亦可从机床入手,分析产品零件,如关键机床法和考察机床之间相关系数以形成初始制造单元。制造单元需逐步完善,往往采用排队模型和仿真模型以评价和改进系统。  相似文献   

2.
工艺检测技术又称为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技术,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后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与传统的检测方法根本不同,主要是利用各种传感器(转换元件)制造出高精度的测量装置,此装置不仅能自动地、灵敏地检测出各种被测参数,而且可与数据处理系统结合在一起实现电子技术与测量技术一体化,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的检测与控制。目前,自动检测技术在工业发达国家发展较快,尤其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微计算机的扩大应用,各种  相似文献   

3.
柔性制造系统FMS是六十年代开始开发的一种先进制造系统,近十多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它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高效率、高柔性、高精度的优点,适用于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该文概述了FMS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发展历史与动向。  相似文献   

4.
姿轨控液体火箭发动机绝大部分零件以回转体为主结构,具有多品种、变批量的生产特点.以该类零件的加工制造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单元要素特性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车削中心制造单元的建设方案,对单元的配置、工艺稳定性和柔性等三个维度的实现技术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柔索并联式导弹自动抓取装置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导弹质量大、作业环境复杂等形成的难以自动装填问题,融合钢丝绳柔性浮动对位原理,对柔索并联式导弹自动抓取装置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基于有限段离散建模方法,对该抓取装置钢丝绳进行柔性体建模,进而建立了该抓取装置的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抓取装置和导弹模块,在处于不同的对位姿态时,钢丝绳柔性和结构接触耦合作用下,抓取装置下放-抓弹-吊弹过程中的运动和受力特性,验证了引入钢丝绳柔性环节的抓取装置方案,针对对位时姿态偏差的自适应调整能力,为该导弹自动装填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提高航天器管路总装效率的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航天器管路系统总装的技术难点导致传统的总装模式必须依托航天器整体环境,管路制造过程与总装过程串行,效率较低。现有的CAD/CAM一体化自动弯管技术和模板管路制造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均有其局限性。通过管路制造过程前移、复制工艺样管、管路设计制造全过程CAD/CAM一体化的技术途径,可将管路制造过程从航天器总装过程中分离出来独立完成,摆脱对航天器整体环境的依赖,实现管路产品化,大幅度缩短总装周期。  相似文献   

7.
作为连结设计与制造的桥梁,制造技术历来就得到了美国军方的重视。自从50年代起,美国各军种就有自己独立的制造技术计划。进入80年代,由于经济、政治的综合作用,美国在制造技术上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如美国使用的机床在1986年已一半来自进口;在自动化领域,美国的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国外星箭连接解锁装置的技术和产品应用,包括可控柔性包带解锁装置、缓释刚性包带解锁装置、可检测机电包带解锁装置等。国内解锁装置技术仍局限于传统柔性包带,国外已成功开发和应用多类新型连接解锁装置,大大改善了解锁冲击环境。为此,文章提出缓释刚性包带是国内星箭连接解锁装置技术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给出了缓释刚性包带的构型、捕获、降冲击及预紧力加载的相关建议,可为国内该领域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套专用的钣金软件RadanCAD/CAM,Radan集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具有强大的全三维参数特征实体建模及二维设计制图,其独特的三维造型和二维图形关联技术,使用户可以直接由二维视图(包括通过DXF,IGES等接口传入的两维视图)生成三维图形或由三维图形生成二维视图。另外,其功能强大细致的后置处理可与1500多种机床通讯,并具有自动展开。用户自定义加上参数,材料、刀具、加工方式库,特定储存加工后未利用板材。自动重定位,复杂形状排样,与生产计划系统相结合等功能。是一套完整的钣金制造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航天工业部七○四所前不久试制成功三坐标机床数控装置,并可少量生产,供我国机床配套,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JSK-A 机床数控装置是新开发的经济型数控设备,采用先进的微机技术,以微处理器MC6802为核心,所有数控软件固化在只读存贮器中,在线路内采用了多种抗干扰措施,工  相似文献   

11.
柔性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述了柔性、柔性制造技术的概念、分类、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发展应用趋势,以促使人们对新的制造技术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要实现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 ,制造厂家必须在整个生产经营中 ,实施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策略。柔性计算机集成制造 (CIM)可以缩短设计制造周期 ,降低成本和改善产品的质量 ,将产品、工艺和制造管理信息综合于交互式网络中 ,极大地减少了生产产品所需的投入。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柔性主动展开技术在航天领域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调研了航天器柔性主动展开技术的应用现状,并从功能特性和展开形式对航天器柔性主动展开装置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航天器柔性主动展开装置工作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剖析,明确了航天器柔性主动展开技术的技术内涵,归纳形成了折叠包装技术、柔性结构展开过程动力学分析、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等技术难点与关键技术。之后,对柔性主动展开技术在基础技术理论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梳理了柔性主动展开技术在相关领域广泛工程应用还需攻克的关键技术难题,并对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能牵引相关技术方向的发展。文章最后,对柔性主动展开技术在各应用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压力传感器静态特性自动校准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YZX-500压力传感器静态特性自动校准装置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控制方法等。该装置是用标准传感器标定压力值的大小,用压缩液体的办法制造高压,通过使用计算机对一个机械传动机构进行模糊控制解决了自动加压问题。是集自动加压、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处理数据于一体的新型压力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滚轮式光栅数显器的工作原理,结合中、大型机床的加工需要及其精度指标,提出了该装置可能产生的误差分析与计算条件;着重论述了装置在制造安装、组合构件以及环境温度等六个方而的误差分析与计算。又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工艺条件及各组装零件的精度对各类误差进行综合性估算,并提出了估算公式。结果表明,基本上满足了设计技术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模拟空间站对日定向装置驱动性能受柔性太阳翼的扰动,验证对日定向装置驱动控制性能,采用半物理试验技术对对日定向装置进行地面试验考核。设计超高刚度及运动误差无附加力自适应的半物理试验台,对支撑连接机构和加载单元进行有限元分析与刚度测试;建立大尺度柔性太阳翼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Wilson θ法进行动力学模型的实时数值求解;运用跟踪微分法对对日定向装置低速运行下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进行估计;最后通过对半物理试验台的响应精度、加载有效性进行仿真和试验考核,结果表明试验台加载力矩幅值为 0~ 85 Nm、频率为0.01~3 Hz时,绝对精度优于0.85 Nm,相对精度优于1%,从而验证了半物理试验台对太阳翼扰动载荷模拟的真实有效性,可实现对日定向装置的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17.
宝美高速高精度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的独特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在机床生产商和高端用户市场是个大热门,能生产出复合加工中心无疑是世界级的机床厂商,拥有它的客户肯定是制造高附加值零件,追求精益制造或生产及创新理念的代表。在瑞  相似文献   

18.
针对航天器大型舱段的自动柔性对接需求,基于并联调姿平台(6SPS)的舱段柔性对接技术开展研究。采用6SPS作为舱段位姿调整装置,在其6个支链上设置力传感器,测量每个支链所受的轴向力。在柔性对接控制中,根据负载质量特性及调姿平台姿态实时解算每个支链上由负载重力引起的轴向力,作为理论力;将实际测得的支链力与该理论力比较,进行力随动控制并调整支链长度,实现力反馈下的柔性对接控制。试验证明了力随动控制能实现根据支链力变化实时调整调姿平台位姿,满足舱段柔性对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大型光学元件制造过程缓慢,制造能力往往受限于测量能力,纳米精度测量技术出现时,大型光镜测量精度一般受限于亚毫米级,采用激光雷达仪器测量光学表面粗糙度时,由于可在制造过程的任何阶段进行检查而不用移动抛光装置上的镜面,因而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目前,激光雷达计量系统不仅可以测量工件的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一种空间遥感相机自由度释放装置,该装置利用柔性铰链技术实现单方向的自由度释放,同时结合固定脚的设置和不同方向柔性铰链的设置,实现多维自由度卸载的同时保证结构整体的刚度。结合某型号空间遥感相机对该装置进行了力学振动试验和热真空、热循环试验,验证了该装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