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宇航学会液体火箭推进专业第五届学术会议于1990年11月初在湖南省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召开。 中国宇航学会液体火箭推进专业委员会主任代理、航空航天部第十一研究所刘国球所长主持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正记者: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请您回顾一下60年来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龙乐豪:60年来,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经历了五大步的发展,成功研制了20个型号的火箭。第一步,运载火箭技术在弹道导弹的基础上起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火箭控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箭探空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起步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在高新技术中较早达到国际水平和进入实用阶段的一个领域。中国于1958年开始发展探空火箭。在研制发射了几种型号的早期研究、试验性探空火箭的基础上,中国的第一种实用探空火箭于1960年9月首次飞上蓝天。在 20世纪,中国共研制成功19种实用火箭探空系统,富有成效地进行了气象探测、核云取样、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单元技术试验等火箭探空活动。  相似文献   

4.
运载火箭智能控制是智慧火箭研制的核心技术之一。结合智能技术在航天控制上的应用研究与工程实践,对运载火箭智能控制的能力特征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运载火箭的智能测试与发射、典型动力故障诊断与重构、环境与模型自适应控制,以及“软件”定义运载火箭等关键技术;对我国运载火箭智能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通过对航天智能控制技术持续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为我国智慧火箭的研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国外火箭发射及故障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1957年至2015年年底,全世界共研制出了10多个系列的上百种火箭,进行了5507次卫星发射,成功5046次,成功率为91.6%。其中,很多型号的火箭现已退役。随着运载火箭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新型运载火箭的陆续登场,在火箭性能大幅提高的同时,发射成功率也有所增长。本文重点对1990年以后国外运载火箭的发射情况、火箭故障情况以及故障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专委会1987年学术交流会于11月3日至9日在宁波市召开。到会代表83名,特邀代表4名,收到论文91篇。 开幕式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阮崇智主持,副主任李宜敏教授致开幕词。宁波市科协戴主席,东航司令部陶处长亲临指导并都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宇航学会编辑部的朱庆林主任亦到会表示祝贺。专业委员会主任邢球痕同志作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展望》的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7.
王希季传略     
王希季,火箭总体、航天器系统和航天返回技术专家,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958年以来,一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在探空火箭、运载火箭和返回式遥感卫星、载人航天器等方面贡献卓著。曾负责研制成功了中国的15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和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方案设计,担任过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创始人,太空资源和航天技术体系新概念以及工程设计学和卫星设计学新原理的提出者。  相似文献   

8.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是我国首款固液捆绑运载火箭,相比固体捆绑运载火箭,其总体优化设计、力热环境预示、联合摇摆控制、无人值守等一系列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推动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作为我国后续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在火箭系统设计、成本管控及数字化应用方面,进行了技术及管理流程的创新。本文对火箭研制历程、技术特点、流程创新和数字化应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后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人们总会提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王希季院士。王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与返回技术专家;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主持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系列的工作。1975年,我国第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一代中型高轨运载火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一代火箭CZ-5、CZ-6和CZ-7陆续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序幕。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CZ-7于2016年6月和2017年4月圆满完成了两次飞行任务,为中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CZ-7火箭基础上,增加CZ-3A氢氧三子级,在海南文昌发射GTO轨道卫星,运载能力不低于7.0t,可快速形成更新换代能力,填补我国GTO轨道该吨位的运载能力的空白。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运载火箭的竞争力,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针对新一代中型高轨运载火箭开展构型优化研究,以提高火箭性能,降低火箭成本,提升火箭的使用维护性能,满足后续GTO发射任务需求。  相似文献   

11.
运载火箭姿态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外运载火箭的姿态控制技术发展进行了梳理。根据国外运载火箭姿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内运载火箭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种可能应用于国内运载火箭的姿态控制方法,并给出了这几种姿态控制技术的工程实现方法和途径。分析表明,这几种控制方法对克服火箭参数不确定性、提高火箭姿控系统的鲁棒性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10月25日至28日,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三遥专业委员会、暨航天遥测遥控专业技术组学术会议在长沙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主办,并作为五十周年所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会上,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艳华作了遥测技术的现状及展望的报告,指出了航天遥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讲述了遥测体制的研究与发展,介绍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遥测系统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的遥测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彭晓波主任讲述了国外一次性运载火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描述了我国一次性运载火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龙乐豪同志是我国优秀的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曾参加和主持过多个型号的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长期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引下,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已经启动。最近,《航天制造技术》编辑部以我国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的成就与展望、我国航天制造技术的发展等为题,走访了龙乐豪院士。  相似文献   

14.
试验运载火箭,或称作试验运载器,包括试验火箭(Test Rocket)、研究火箭(Research Rocket)、探测火箭(Sounding Rocket)、空间加工应用火箭(Space Processing Application Rocket)、再入飞行试验火箭(Re-entry Flight Test Rocket)以及小型试验卫星运载火箭(Test Satel  相似文献   

15.
<正>液体运载火箭推进剂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从推进剂加注开始,发射火箭塔架周围区域的工作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随着技术进步,世界各国对航天发射现场安全性愈加重视,并加强无人值守发射技术研究。目前,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的主流运载火箭基本实现了发射前端从推进剂加注开始的无人值守。2016年,“猎鹰”9火箭在加注后发生爆炸,因为实现了发射前端无人值守,未造成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推进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9种最具代表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特征、研制过程、地面试验和飞行情况,这些发动机分别应用于中国的探空火箭、运载火箭上面级和应用卫星变轨系统。文中还简要地评述了中国固体推进各单项技术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孙自法 《中国航天》2005,(11):22-22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两大系统的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后向媒体发布信息说,中国航天科技的未来发展有两个突破方向:一是火箭技术,即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研制;二是空间技术,即研制高可靠、长寿命的应用卫星。新一代运载火箭是使用液氢、液氧、煤油等无毒、无污染推进剂,采用模块组合方式覆盖不同轨道、各种运载能力的完整的火箭型谱,可满足中国未来20至30年内航天发展对系列运载火箭的需求。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芯级直径为5米,并捆绑有不同组合的3.35米和2.25米直径助推器,采用模块…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0月19日下午3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火箭公司")在京召开了"龙"系列运载火箭发布会,正式推出"捷龙"固体商业运载火箭系列、"腾龙"液体商业运载火箭系列的研制计划和未来发射计划。国家航天局首任局长、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等老领导、老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谢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院长王小军等出席了发布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2015,(4):63
<正>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二一一厂)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总装集成企业,唯一的氢氧发动机制造企业。公司先后从事飞机修理制造、运载火箭研制生产等工作,在航空、航天两大领域均取得了辉煌成绩。截至2014年底,研制生产项目共15个型号、139发火箭,占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68.5%;曾用不到两年时间,圆满完成了舱外航天服承力结构主体研制任务;目前正在研制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以及应用于长征五号火箭的一级大氢氧发动机和二级氢氧发动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首次月球探测工  相似文献   

20.
<正>ISSN1006-2793CN61-1176/VCODEN GHJIFL《固体火箭技术》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与中国宇航学会固体推进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期刊。1978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固体火箭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论文、实验简报、综述等内容,栏目分火箭研究及应用,发动机、推进剂、结构、材料与工艺,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