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种燃油箱绿色惰化系统地面惰化性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描述一种采用催化燃烧产生惰气来降低油箱气相空间氧体积分数的新型绿色惰化工作原理基础上,设计了绿色惰化系统流程,通过一定的假设和简化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将结果与采用中空纤维膜产生富氮气体的机载惰化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当绿色惰化系统中抽吸气的流量与中空纤维膜惰化所产生富氮气体流量一致时,前者惰化效果远好于后者.同时,还研究了催化反应器效率和预热气体抽取比例对绿色惰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反应器效率可有效缩短达到安全氧体积分数所需的时间,且最终油箱气相空间氧体积分数会降低,而选取合适的预热气体抽取比例可以减少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2.
航空燃油类型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诗愚  邵垒  李超越  陈悟  刘卫华 《航空学报》2016,37(6):1819-1826
在设计了一种催化惰化系统流程并描述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从油箱中抽吸气体的摩尔流量为基准,推导了流经催化反应器后各气体组分的流量关系,通过质量守恒方程及气体平衡溶解关系,建立了油箱气相空间气体浓度变化的数学模型。选择了RP-3、RP-5和RP-6燃油作为对象,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载油率和催化反应器效率下的气相空间氧浓度变化关系。研究显示,由于3种燃油的蒸汽压不同,造成从外界环境补气及进入油箱的混合惰气流量不同,从而导致气相空间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差异远大于采用中空纤维膜的机载惰化系统。因此,在设计催化惰化系统时要充分考虑燃油类型对惰化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耗氧型燃油箱惰化技术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均广泛采用机载中空膜惰化系统以降低飞机燃油箱燃烧爆炸的危险,但是这种惰化技术存在效率低、对引气压力和流量要求较高的固有缺点,因此,研究者还在寻求更好的惰化技术。将燃油箱上部气相空间的可燃气体在催化反应器中反应来降低氧浓度的方式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得到较大关注。本文在介绍国外第一代耗氧型燃油箱惰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第二代耗氧型惰化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包括其基本结构、系统流程、在FAA及A-3攻击机油箱上的实验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4.
某中央翼燃油箱惰化流场的数值模拟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不同富氮气体入口参数下,对某大型运输机中央翼燃油箱的惰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在不同流量和体积分数富氮气体条件下燃油箱的惰化规律.计算结果显示:当富氮气体中氮气体积分数为95%、体积流量分别为0.021,0.028m3/s和0.042m3/s时,燃油箱内平均氧体积分数随体积置换次数的变化曲线几乎完全重合;当富氮气体体积流量为0.042m3/s、氮气体积百分比分别为92%,94%和98%时,燃油箱惰化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重合.说明相同体积分数富氮气体条件下燃油箱惰化完成时所需富氮气体量与富氮气体流量无关,而富氮气体的流量直接决定了各舱室富氮气体的惰化率.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证明了利用缩比油箱去模拟真实油箱的惰化过程的合理性.为优化某运输机中央翼燃油箱惰化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机载燃油惰化技术及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于飞机燃油箱起火和爆炸防护的机载燃油惰化系统,详述了国外机载燃油惰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国内发展现状,提出影响机载燃油惰化系统设计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简述了国内外标准情况,提出了制定我国机载燃油惰化系统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产航空燃油高蒸汽压的特点,提出了 1种带外界补气的燃油箱催化惰化系统。以油箱出口抽吸气体流量为基准,推导了系统各部件进出口各组分气体的流量关系,并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及气体平衡溶解关系,建立了油箱气相空间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的数学模型,推导了临界催化效率,并通过实验对核心的油箱模型进行了正确性验证。以 RP-3燃油为研究对象,引入补气比上下限,分析了催化效率、补气比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催化效率高于临界值时,系统补气可以缩短惰化时间,但同时须增加预热功率以及冷却气体流量;催化效率一定时,补气比存在最优解,且与催化效率正相关,归纳了最优解的经验公式。由于惰化效率更为重要,未来国内在设计催化惰化系统时,可通过增设补气系统来加快惰化速度。  相似文献   

7.
飞机燃油箱惰化中氧体积分数控制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油箱惰化的氧体积分数控制指标,即极限氧体积分数,测定标准、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与总结,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提出:①采用N2惰化时,对于RP-3燃油,其地面状态下,可采用12%作为油箱氧体积分数控制指标。②对于民机,飞行包线内燃油箱氧体积分数控制指标可为从海平面到3 048 m高度,油箱内气相空间极限氧体积分数不超过12%,3 048~12 192 m高度,不超过从12%线性增加到145%;对于军机,可以考虑在民机标准上增加20%安全裕度,即从地面的9%线性增加至12 192 m的12%。③目前国内军机惰化系统研制中,规定在整个飞行包线内控制燃油箱气相空间氧体积分数不超过9%的要求值得商榷,它将直接带来因过度防护而产生的代偿损失过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无人机油箱地面洗涤惰化技术理论和方法,利用CFD方法研究了采用地面洗涤惰化技术降低油箱气相空间氧体积分数并使无人机油箱在地面和飞行条件下仍然保持惰化状态的可行性.利用vol-ume of fluid(VOF)两相流模型和自定义传质方程计算了不同油箱初始氧体积分数和载油率下气相空间氧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9.
军用飞机机载制氮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有效地提高军机燃油系统的安全性,本文对机载制氮系统用于燃油箱惰化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与飞机燃油箱其它防火抑爆技术进行了比较.采用富氮空气进行燃油冲洗是除去燃油中溶解氧的常用方法,并基于常规气体混合关系,质量守恒方程和Ostwald系数建立了燃油冲洗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确定油箱内无油空间氧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某飞机多舱燃油箱洗涤惰化过程,将洗涤气分为与燃油发生传质部分和未发生传质部分,通过理论计算获得洗涤气与燃油发生传质并向气相空间逸出的氧气量.未发生传质的部分用于气相冲洗,其余与液相洗涤逸出量相结合,建立模型进行工程计算.由此将整个洗涤惰化过程转化为有逸出的气相冲洗过程.结果表明:这种将洗涤惰化转化为有逸出的冲洗模型是可行的,其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随着时间的增长,气相氧体积分数一般经历先增长后下降的过程,最终趋向于洗涤气体积分数.多舱飞机燃油箱的各舱氧体积分数值变化快慢与进气出气口位置和各舱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11.
飞机燃油系统的防火防爆能力,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2008年7月,FAA发布了法规,要求飞机制造厂家必须提供必要的措施来降低全部或者部分位于机身内部燃油箱的可燃性。通过利用飞机自身的引气,将引气中的氧气浓度降低后再将引气送入中央油箱。结果降低油箱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使油箱内氧气达到可燃浓度以下,防止油箱爆炸。NGS系统作为燃油箱惰化手段,有效保证了飞机的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12.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 aircraft fuel tank inerting system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In this work, a simulated aircraft fuel tank inerting system has been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based on a model tank.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the inert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including flow rate of the inert gas(nitrogen-enriched air), inert gas concentration, fuel load of the tank and different inerting approach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time span of a complete inerting process decreased as the flow rate of inert gas was increased; the time span using the inert gas with 5% oxygen concentration was much longer than that using pure nitrogen;when the fuel tank was inerted using the ullage washing approach, the time span increased as the fuel load was decreased; the ullage washing approach showed the best inerting performance when the time span of a complete inerting process was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but when the decrease of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fuel was also considered to characterize the inerting effectiveness, the approach of ullage washing and fuel scrubbing at the same time was the most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3.
燃油箱爆炸是航空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通过研究FAA对于燃油箱防爆适航条款的要求,分析了燃油箱内可能出现的点火源分类和防止出现点火源的方法以及降低燃油箱可燃性的方法。针对FAA推荐的燃油箱防爆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的惰化系统进行描述,重点阐述了惰化系统的构架和原理,并对惰化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燃油箱发生爆炸的风险,需在油箱中设置抑爆系统。咨询通告规定,要计算燃油箱平均氧气浓度,需考虑燃油中的氧气析出。根据不同高度下空气在燃油中的溶解度平衡关系及空气中氧氮分压关系,得m飞机随飞行高度变化氧气析出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单舱惰化冲洗模型理论,采用Matlab语言,针对民用飞机惰化系统设计开发出系统架构权衡分析工具,该工具后台程序除集成气源压力接口数据库、飞行参数自动生成模型和ASM真值表外,还包含根据落地燃油箱氧气浓度对下降阶段大流量模式下NEA最小流量的寻优算法,通过运用该工具,对全燃油箱惰化民机的惰化系统引气增压子系统形式、NEA流量、燃油箱通气形式、燃油箱极限氧气浓度对ASM数量和引气质量流量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全面比较开式通气架构与闭式通气架构下惰化系统的性能特征,为飞机惰化系统架构设计提供一种工程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3):82-93
The properties of aviation fue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oxygen-consuming inerting system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atalytic inerting process, the flow relationship of each gas component flowing through the catalytic reactor was deriv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gas concentration in the gas phase of the fuel tank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 and the fuel tank model was verified by performing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el type exerts a considerably higher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xygen-consuming inerting system compa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on the hollow fiber membrane system, and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the inerting rates of the four fuel types is RP5 > RP3 > RP6 > JP8. In addition, a higher catalytic efficiency or fuel load rate corresponds to a higher rate of decrease of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gas phase, and the inerting time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uction flow rate of the fan. When different fuels are used, the amount of cooling gas and water released from the inerting system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the influence of fuel type 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should be extensively consider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