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在分析海南发射场的盐雾环境及成因并对大气中氯离子含量进行统计和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了盐雾环境与航天器结构材料的作用机理,并对航天器结构用典型材料进行1年的库内暴露试验,详细考查了在海南发射场盐雾环境下,这些材料的腐蚀后微观形貌、腐蚀产物表面成分和物相,以及ZK61M镁合金的热控功能退化情况,并针对航天器在发射场测试与发射期间海洋大气盐雾环境影响给出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航天器测试发射周期(按3个月计算)内,上述材料不会发生宏观腐蚀现象;发射后氯离子等盐雾成分在航天器表面附着并进入空间后,不会继续腐蚀或扩展。  相似文献   

2.
海南文昌发射场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气候条件以及由天津到海南长距离的海上运输给航天器电子设备的三防性能带来了挑战。文章首先对运输过程中高湿、盐雾和霉菌对航天器电子设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航天器电子设备的三防工艺及运输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三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预定轨道。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参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长征"火箭"三勇士"已经全部亮相。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海南文昌发射场的高温、高湿、盐雾等环境问题给通信卫星塔架电缆设计提出挑战。为此,文章在借鉴西昌发射场塔架电缆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塔架电缆由A1段、A2段和B段3个电缆分支组成;继而针对文昌发射场环境特点详述了塔架电缆在设计、铺设和使用方面关键点;最后对塔架电缆进行了测试验证,给出了测试内容和注意事项。所设计的塔架电缆已在3颗通信卫星正样星上得到验证,测试流程已基本固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操作性文件。  相似文献   

5.
海运及沿海发射期间航天产品的腐蚀风险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海南发射场投入运行在即,在此发射的航天器在海运和发射场期间将面临着腐蚀的风险。文章对比了海南发射场与酒泉、西昌、太原等内陆发射场的腐蚀环境差异,例举了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在海运和发射场期间航天产品的腐蚀案例,分析了我国未来航天器在海运和海南发射场期间的腐蚀风险,并根据NASA、ESA对沿海发射场航天器腐蚀的应对策略,提出了相应的防腐蚀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了探索浩瀚宇宙新的一步。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面向我国近地空间站运营、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需求而论证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具备高安全、高可靠、适应多任务和模块化设计特点,此次飞行试验任务将对新一代载人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相关关键技术进行飞行验证,将夯实中国人更高效、安全、经济地开展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超高速撞击试验是开展载人航天器及大型应用卫星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风险评估和防护设计的基础,作为我国航天器环境效应和可靠性工程验证部门的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章介绍了二级轻气炮超高速撞击地面模拟试验技术、典型防护结构防护性能的超高速撞击试验验证、载人航天器外露材料超高速撞击特性、毫米级弹丸7 km/s以上超高速稳定发射技术探索、高性能防护结构研究等方面的若干近期进展。展望了我国空间碎片防护需求和地面超高速撞击试验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某载人航天器在轨飞行时的空间环境和航天器表面带电的机理,对航天器表面带电进行了仿真,并对结构切割地磁场的感应电势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表面带电对航天员出舱的影响,以及出舱安全性防护措施,计算出主动电位控制系统最大发射电流。研究结果可为航天员出舱安全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6月25日20时,我国新建的海滨发射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第一次传出巨大的轰鸣声。伴随着耀眼的火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划破夜幕、飞向太空,拉开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大幕。经过603秒飞行后,长征七号火箭将载荷组合  相似文献   

10.
盐雾环境下部段对接紧固件耐腐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盐雾大气环境下,结构直接暴露在大气环境中,可能会遭遇高温、高湿及雨淋等环境条件。通过真实环境浸泡试验和暴露试验,验证在不同防水措施下的不同材料/表面处理的紧固件耐腐蚀性能,并对试验中钛合金螺栓承载力偏低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朱新波  谢华  徐亮  陆希 《上海航天》2014,31(1):22-28
提出了一种我国2030年代载人火星探测任务实施方案的构想。通过分批式提前部署方式,分别按货运、载人两个阶段实施对我国载人登火并对火星探测。其中,载人阶段在返回地球时可利用金星借力的方式以缩短整个载人任务周期。利用重型运载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分别在海南文昌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实现2030年代的我国载人火星探测。  相似文献   

12.
海事卫星系统在载人航天数据中继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志坚  翟政安 《宇航学报》2003,24(3):268-272
对海事卫星系统用于载人航天器数据中继的基本方法及可能性进行了讨论。从海事卫星系统的构成、链路能量和天线跟踪等方面论证了使用海事卫星系统中继载人航天数据的可能性。论述了工程实施中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措施。提出了采用导频接收机来实施多普勒频移补偿的解决方案。最后认为使用海事卫星中继载人航天数据是可行的,可有效提高载人航天器的测控通信覆盖率。  相似文献   

13.
The Long March 5(LM-5) launch vehicle is China's new generation heavy-lift rocket with the largest payload capacity,representing the highest standard of China's current launchers.It took 10 years to develop the LM-5 launch vehicle.On November 3,2016,the LM-5 carrier rocket blasted off from the Wen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on Hainan Island,achieving a successful maiden flight.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M-5 rocket,the engineering team accumulated abundant experience on developing heavy-lift cryogenic rockets and established a thorou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ystem for new generation launch vehicles,which significantly raised the ability for launcher RD.  相似文献   

14.
The Long March 2 F(LM-2F) launch vehicle, the only launch vehicle designed for manned space flight in China, successfully launched the Tiangong 2 space laboratory and the Shenzhou 11 manned spaceship into orbits in 2016 respectively. In this study, it introduces the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for enhanc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LM-2F launch vehicle in the aspects of general technology, control system, manufacture and ground support system. The LM-2F launch vehicle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ese Space Station Project with its high reliability and 100% success rate.  相似文献   

15.
防火安全是载人航天器总体设计所关注的重点项目之一。文章按照火灾发生三要素,结合以往密封舱防火安全设计经验,从密封舱内可燃物控制、舱内氧浓度控制、防止点火源形成、防止火灾传播、密封舱烟火监测和密封舱灭火6个方面对载人航天器防火安全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该研究可为我国后续载人航天器密封舱防火设计提供重要依据,确保载人航天器任务期间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Among the configurations of superconducting magnet structures proposed for protecting manned spaceships or manned deep space bases from ionizing radiation, toroidal ones are the most appealing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the magnetic field, being most of the incoming particle directions perpendicular to the induction lines of the field. The parameters of the toroid configuration essentially depend from the shape and volume of the habitat to be protected and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to be guaranteed. Two options are considered: (1) the magnetic system forming with the habitat a unique complex (compact toroid) to be launched as one piece; (2) the magnetic system to be launched separately from the habitat and assembled around it in space (large toro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