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圆桌     
正民营商业航天背后有故事10月15日,为期7天的2018年全国双创周深圳活动暨第四届深圳国际创客周活动落下帷幕。讲述"中国首次全流程民营商业航天工程"背后的故事是活动的主题之一,目的是共同探讨自主创新、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加快推进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航天重大工程启动实施,进一步加快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36年前当“墨丘利”把首批美国宇航员送入轨道时,如果有谁提出宇航员中应有一名老人,准会被讥为是一个荒诞无稽的念头。航天业经历了一个荆棘丛生的漫长过程。今天,一位77岁的老人确实被送入太空,他就是第一个太空飞行的美国人格伦。  相似文献   

3.
夏丹 《太空探索》2014,(7):50-53
<正>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方面的建设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在中国在科技和工业领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对了解我国几十年来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原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庄祥昌,听他讲讲当年的故事。载人航天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我国什么时候开始载人航天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10月11日,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人类太空行走第一人——苏联功勋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当天因病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5岁。这位数次逃脱死神魔掌的航天传奇人物,在人类航天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向列昂诺夫的家人慰问时表示,列昂诺夫是"真正的先驱,一个坚强而英勇的人"。关于列昂诺夫进行人类首次太空行走的故事,要将时间拉回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5.
5月18日,在由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研究中心(中国)承办的院士日活动中,新当选IAA院士的杨利伟、赵宇棋获颁院士证书。杨利伟是我国首位成功飞天的"航天英雄",目前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赵宇棋也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是一位知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目前,在有着50多年历史的IAA中,中国的院  相似文献   

6.
人物素描曾经有记者这么描写他: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头银发,极显干练,一脸微笑,亲和谦逊,既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机智、风趣。他叫栾恩杰,是在航天领域耕耘近40载的著名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5日是被人们亲切称为航天总总师的任新民的90寿辰。我国航天部门的领导和职工部向他表示衷心祝贺和深深敬意。这位朴实、谦和、睿智的老人,见证了中国航天50年的辉煌发展历程。从参与研制第一枚地地火箭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负责卫星通信工程到把载人飞船送上太空遨游,部融进了他的心血和智慧,至今人们仍然能常在论证会上、在发射场看见他健康而忙碌的身影,他还在为中国航天的腾飞和振兴奉献自己的余热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单位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获悉,中国自行设计、研制和建设的陆海天基三位一体的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第一次正式携起手来,通力合作为天宫一号及后续进行的交会对接任务护航。  相似文献   

9.
中国百余位载人航天一线专家历时5年精心打造,中国首套全方位、立体化展示载人航天伟大成就和介绍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的大型科普读物《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7月15日下午在北京首发。图文并茂的《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共分7卷,包括总体卷《梦圆天路——纵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卷《飞天英雄——追踪航天员飞天足  相似文献   

10.
<正>2023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肯定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航天发展成就。两会中,来自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们围绕航天事业发展、支撑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方面集智聚力,积极建言献策,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中国空间站已经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介绍,目前中国空间站已经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太空探索》2012,(9):21-23
1992年,"国际空间年"。这一年,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化作国家发展战略,党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9月21日上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中国发展载人航天问题。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李瑞环五位常委参加会议。列席会议的人员有杨尚昆、薄一波、万里、刘华清、杨白冰、丁关根、温家  相似文献   

12.
中华飞天梦     
庾晋 《飞碟探索》2004,(1):21-23
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所有中华儿女骄傲的日子。上午9时整,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载着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进入预定轨道,从此太空俱乐部将写下中国人的名字。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中国已经突破并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并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活动的国家。这是中国继“两弹一星”之后振国威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集中表现。“神舟5”号飞船“神舟5”…  相似文献   

13.
<正>2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通过官网发布消息说,联合国外空司与该办公室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合作第一批项目完成初选,共有18个项目建议书通过初选审查。下一步,项目申请团队将在中方技术支持下,开展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联合国外空司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  相似文献   

14.
《太空探索》2003,(11):28-29
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航天员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这位38岁的航天员开始了他56万千米的遨游太空之旅—— 航天训练, 他是最棒的航天员之一 在成为航天员之前,杨利伟是一位拥有1350小时飞行经验的强击机和歼击机飞行员。他在空军的战友对他的评价是:身体好、爱钻研、肯奉献、协同意识强。在长达两年的严格选拔中,经过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及大型联合演练等一系列训练后,他同其他13人一起从参与选拔的1500名现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5.
身世大揭秘 “奥运小卫星”是我国第一次专门为青少年科普活动服务而准备发射的公益小卫星。据说它的身世不凡,它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原计划于今年年底左右发射一颗与航天固体运载火箭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研制的工程试验小卫星。本来,卫星发射升空两周后就能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一切OK。但是,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从1927年南昌起义时一支弱小武装,到今天成为捍卫国家安全、民族独立的强大人民军队,90年,经受无数苦难;90年,铸就无比辉煌。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航天都与国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也不例外。中国航天的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老航天人亲切地称之为"老五院"。从1956年10月"老五院"成立到1965年1月第七机械工业部组建,第一代航天人都曾有穿军装、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因为此时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在完成了预定的空间飞行试验之后,飞船于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里程碑。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新型火箭,均是中国自行研制的,主要研制单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这次飞行试验,飞…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飞船在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之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新型火箭,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研制工作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进行的。在地面准备阶段,发射中心采用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  相似文献   

19.
《国际太空》2023,(1):4-10
<正>2022年12月30日,由空间瞭望智库、《国际太空》《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卫星应用》期刊联合组织的2022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评选揭晓。本次评选邀请了戚发轫、范本尧、杨孟飞、杨宏、李得天等院士及其他数十位著名航天专家投票。综合参考院士、专家的投票结果,最终确定了入选的十大新闻。2022年,我国航天事业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双星逐日,中国探日工程成果显著;中国探月工程科学成果丰富,对月球认识不断深化;载人航天取得多项突破,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完成。它们同时入选2022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相似文献   

20.
载人航天篇     
正1概述1992年9月21日,中国正式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批准载人飞船工程启动实施,明确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实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推进剂补加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和货运飞船,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