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内,脱离自己的生活,没有家人和朋友,你能够坚持多久而且不至于精神崩溃?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很明显,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在距地球几百千米以上的太空,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航天员却是长期这样生活着。这种生活使他们的心理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面临哪些挑战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生活在地球上,人们时刻感受着重力的作用,身体上是踏实的感觉。在短暂的太空飞行中,很多航天员对于失重还是感觉很新鲜,但若是长时间的太空生活,微重力就会带来不适。心理学家最需要了解的是在失重  相似文献   

2.
失重环境下,人体产生力量的肌肉和骨架失去用武之地,肌肉会逐渐萎缩,钙、磷、镁等元素流失;重新回到重力环境后,人容易发生骨折,这些都可归入“航天运动病”。这些生理病症如同达摩克利斯宝剑,时刻悬在太空旅行者的头顶。  相似文献   

3.
空间适应性综合症的种种表现沈羡云唐承业人类在整个进化过程中都是处于1g的环境中,体内的各个生理系统产生了适应1g环境的生理变化。航天的过程中,航天员从长期适应的重力环境突然进入到失重环境,人体内的生理系统和心理就会产生一系列适应失重环境的变化。这种适...  相似文献   

4.
雨萱 《航天员》2014,(2):60-61
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植物由于受重力作用基本上都是上下竖直生长,即使人为地将植物横放,它们的茎仍会向上弯曲、根向下弯曲生长。而在太空微重力或失重环境下,植物失去了重力方向的引导,如果再没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5.
失重飞机训练是航天员训练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失重飞机通过抛物线飞行,可以产生连续几十秒的失重,也可以产生与月球和火星相似的重力水平。现在,美国和俄罗斯的地面太空游都开展了失重飞机体验项目,也许有一天你也能在失重飞机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觉。不同的人在进行失重飞机训练时,会有不同的感受。NASA的2004届航天员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在进行失重飞行训练时各自不同的训练体验——这也许对你将来体验失重飞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航天员》2006,(5)
人类在地球以外的太空活动时,随时可能面临多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谜题,失重肌萎缩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地球重力作用几乎完全消失,生物有机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肌肉就会不用再发挥地球上的支撑作用,从而出现了肌肉的废用性变化——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7.
沈羡云  唐承革 《中国航天》2006,(9):38-39,43
人在离开地球重力环境进入太空后,身体会出现大量适应失重环境的变化。研究者们为减少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理改变,维持他们像在地球那样的健康状态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太空中,航天员进行自行车功量计及其他的运动对于防止失重引起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等变化是有帮助的。想像  相似文献   

8.
安睡太空     
全世界有将近1/4的人深受失眠的困扰,有过失眠经历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患失眠症的人多种多样,如果有人告诉你失眠症也同样困扰着太空中的航天员,你恐怕不会相信。在不少人看来,航天员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应该倒头就能呼呼大睡,更何况是在失重状态下睡觉,他们应该很快乐地享受这种奇妙的感觉才对。其实,太空中影响航天员睡眠的因素远比地面多。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航天员的睡眠?航天员怎样才能让自己在太空中睡个好觉?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得到初步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刘瑞江 《航天员》2009,(4):46-47
航天员在太空探索途中,失重的宇宙环境会带给他们很大的不便和问题。对于对抗失重环境技术的研究,一直是致力于天际探索的科学隶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研究一直在继续,但理想的效果仍然很难出现。而人工重力,也许会彻底改变周面,为长期的太空征程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0.
实验述志     
《航天员》2008,(3):20-21
3大主项12小项626类检测关键词:实验目的,实验项目在太空中长期飞行会导致人体的心血管功能障碍,会产生骨丢失、肌肉萎缩等身体反应。"地-星"一号实验要求获得太空失重对人体心血管的影响数据。另外,曾有研究表明阻抗振动对抵抗太空失重效应也非常有效,因此阻抗振动训练对空间骨  相似文献   

11.
低重力或失重环境下剩余推进剂的管理和排放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少英 《上海航天》1993,10(5):13-18,40
论述低重力或失重境环下的液体特性,飞行器的剩余推进剂对航天飞行器的影响。讨论了在低重力或失重环境下液体推进剂的管理和空间排放技术,并提出了“长征”型号末级火箭剩余推进剂管理与排放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弹道式飞行操作中,飞机的抛物线飞行会反复地产生达20秒的失重,在这种抛物线飞行中,可以进行物理和生命科学的短期微重力研究,并在太空飞行之前对仪器设备进行测试和培训航天员。由于这是在真正的失重环境下进行的人体研究的唯一设备,因而可作为诸如浸水、卧床试验等地面模拟失重实验的补充,并为载人空间任务作准备。欧洲航天局(ESA)自1984年用三种不同的飞机共组织进行20场次抛物线飞行试验活动,总计飞行超过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失重和超重的定义、物体本身所受重力和物体对支持物作用力(即视重力)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4.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的过程中,受到各种物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失重、超重、振动、噪声、辐射、昼夜节律改变、狭小的生活环境、舱中的有害气体等。这些因素对人体都有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长时间、持续的失重作用,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病理一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失重和超重的定义、物体本身所受重力和物体对支持物作用力(即视重力)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6.
失重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从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外周血管与心脏两个方面出发,回顾了近年来大量有关失重(长期失重以及模拟失重)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分析评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最后展望了几个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沈宁 《航天员》2012,(6):66-66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通过出舱活动,航天员可以进行航天器的在轨维修和故障排除、有效载荷的布放、回收和在轨维修以及大型航天器(如空间站)的在轨安装构建等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在空间失重环境下进行。失重状态下人的运动和作业方式与在地球表面的重力状态下完全不同。为了完成这些出舱活动任务,航天员必须熟练掌握失重状态下运动和作业的规律和技巧,需要通过地面上模拟的失重环境对航天员进行大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长期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员的康复训练问题,针对现有的航天员训练设备功能单一、训练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研制了多模式柔索驱动航天员训练机器人。基于模块化、可重构的机器人构型,通过机器人模拟重力环境的负载特征,把相应的载荷施加到人体上,实现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进行跑步、卧推和负重深蹲等体育训练,帮助航天员减轻或者克服空间适应综合征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机器人双闭环力控制策略,人机跑步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多模式航天员训练机器人构型合理,控制策略有效,可以辅助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员开展体育训练。  相似文献   

19.
沈羡云 《中国航天》1992,(5):41-42,45
30年来的载人飞行实践表明失重对人体各生理系统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是通过采用各种防护措施,人还是可以适应至少一年的失重飞行。本文主要介绍了人进入失重后的三个适应期(初期反应期、适应形成期、适应巩固期)及返回地球后的三个再适应期(初期反应期、基本适应期、再适应完成期)中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类将很有可能在轨道飞行和星际飞行过程中长时间暴露于微重力环境下,但人以同重力作用的耐力却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自动力人体离心机,或者主空自行车,是一个被建议用来对付长时间微重力对人体不利影响的措施,国际空间站项目给了我们一个初次从角度考虑在太空飞行中使用人体离心机的机会,本文章将提出这种装置的设计及其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