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三十岁前,他与航空结下宿缘; 三十岁后,他的生命与旋翼同轴共转,成为中国第一个留学归来的直升机研究生,创立了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理论"王适存涡流理论",编写出中国第一部直升机专著<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倡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试飞成功的直升机"延安二号",培养出中国第一批直升机专业学子,成为了中国直升机界第一位受邀以教授身份巡美讲学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1997年10月俄罗斯米里设计局前总设计师、俄罗斯直升机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马拉特·尼古拉耶维奇·季申科前来我国讲学。季申科的大名与俄罗斯许多举世瞩目的战斗直升机和民用直升机紧密相联。以前,我们只是从西方和俄罗斯的航空报刊上以及通过他撰写的直升机专著知道了他的名字并略知他的生平和成就,而现在,这位大名鼎鼎的直升机专家就坐在我们的面前,与我们亲切  相似文献   

3.
本刊(46期)上刊出了张骞的“哪架是世界上第一架直升机?”的文章.现有戚成海同志来信谈了他的看法.戚成海同志是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成员,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工作,他长期从事直升机技术和教学工作,特刊登按他来信整理成的文章,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4.
马援 《国际航空》2007,(7):50-53
与军用直升机打了近半个世纪交道的温清澄,其事业生涯几乎伴随着中国直升机工业整个发展历程,对事业的执著和多年的工作积淀,使他在中国军用直升机装备、发展及选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世界军用直升机的发展和应用也有着深刻的认知。在最近本刊记者对他进行的专访中,温清澄以其独到的视角阐述了有关军用直升机的选型,以及专用武装直升机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北工业大学老教授姜长英是航空史专家,他极力主张“直升飞机”应当称为“直升机”。他寄赠了一册油印资料《直升机和“直升飞机”的问题》,内中收入他的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我参加北京的一次大型“科技兴国”研讨会,得知周恩来总理生前十分关心、支持我国直升机的发展,作过许多重要指示,有的指示还鲜为人知。而且,给周总理驾驶直升机的飞行员、原空43师副师长王焕今同志,就住在北京。为此,我两次向海淀区学院路678厂的职工宿舍打电话,并去他那里详细地采访了他。他说,周总理为了节省工作时间,带头乘坐直升机到交通不便的地区进行工作。是第一个乘坐国产直—5型直升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总理一生共乘坐过9次直升机,有7次是他亲自驾驶的。这里介绍的是王焕今同志亲历、亲见、亲闻周总理乘座直升机去外地视察工作、陪同外宾参观、抗震救灾等几个主要片断。  相似文献   

7.
徐汶 《国际航空》2008,(7):46-47
全球直升机工业正处于空前繁荣期。为了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制造商和供应商的资源已达到极限。这是欧洲直升机工业公司CEO卢茨·伯林博士在2008年直升机大会上对世界直升机工业现状的整体评述。他同时还阐述对世界直升机工业中远期发展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从四川抗震救灾谈我国重型直升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根据近期国内重型直升机研讨会材料整理而成的.从四川抗震救灾中直升机的作用和国内外直升机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直升机的差距;从直升机市场预测以及国外重型直升机现状出发,分析了重型直升机的市场需求;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重型直升机的需求出发,分析我国发展重型直升机的必要性,提出了中俄合作发展重型直升机设想建议.  相似文献   

9.
M: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以直升机设计、试验和预研为使命的科研单位,您作为该所的总设计师,请介绍一下研究所在航空工业中的使命。吴希明总设计师: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602所)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其主要任务是:直升机关键技术预研;直升机新型号设计、试验、科研试飞和定型(取证);直升机已有型号的改进改型;直升机市场开发;直升机装机、地面保障以及系统集成产品研制;直升机技术国际合作等。602所先后设计了大、中、小型直升机,改装过多种有特殊使用要求的直升机,是我国4种机型及其改进改型系列机和直升机关键技术预…  相似文献   

10.
1982年8月5日,澳大利亚的冒险家迪克·史密斯驾驶贝尔-206B-1型“喷气突击队员”3号直升机,从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的贝尔直升机制造厂起飞出发,作世界上首次单人驾驶直升机环球飞行。他于1983年7月22日返回原地,航程56742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贝尔-206系列的直升机是世界上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