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简述了飞机抗荷系统仿真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中国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自行研制成功的抗荷仿真系统作了翔实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蒋凡  杨春信 《航空学报》2001,22(6):529-532
抗荷阀 -抗荷服系统的动态特性是决定其抗荷效果的关键指标。本文在理论分析和系统辨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 4极点、1零点、1延迟的线性模型作为机械式抗荷阀 -囊式抗荷服系统的动态特性模型,该模型的理论输出与实验数据符合甚好。给出了模型的一般型式,同时分析了气源压力、阀门安装角、抗荷服容积等系统结构参数对模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国外抗荷技术的现状及其相应的产品,给出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为我国发展抗荷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蒋凡  杨春信 《航空学报》2004,25(2):97-103
研究建立了飞行员抗荷系统动态模型,包括过载—眼动脉血压子模型、人体正加压呼吸子模型、抗荷阀—抗荷服子模型、面罩子模型、后倾座椅子模型、抗荷动作子模型、抗荷服压力—主动脉输出压子模型等部分。该模型可计算不同过载谱、不同抗荷装备条件下的飞行员过载耐限和耐受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在GOR、ROR、SACM等不同过载谱条件下人体过载耐限值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蒋凡  杨春信  沈友如 《航空学报》2002,23(6):501-506
 通过理论分析和系统辨识方法研究了 4种不同型式抗荷阀—抗荷服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分别建立了机械式、混合式和电磁式抗荷阀—抗荷服系统的动态模型 ,并说明了三者模型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性能战斗机的不断发展,高持续+Gz加速度的防护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为提高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各国学者在抗荷装备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外的研究进展1.抗荷服囊式抗荷服出现在40年代初。美空军二战时广泛使用的是在其基础上改进的五囊式抗荷  相似文献   

7.
囊式代偿抗荷服的热负荷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航空生理学家实验证明,采用代偿服施加对抗压力,协调面罩内余压加压呼吸与抗荷服联合作用时,可以显著提高飞行员的g耐力.从此开始,在高空飞行中代偿服便与抗荷服合在一起使用,称为代偿抗荷服.目前,我国航空医学和航空工程专家们对研制和发展囊式代偿抗荷服的必要性已取得了共识,或许可以说,这就是我国飞行员高空防护救生装备的发展方向.的确,囊式与现行侧管式代偿抗荷眼相比较,具有呼吸省力、发挥作用快、减轻呼吸疲劳、抗g性能好等优点.但是采用囊式代偿抗荷服,必然要增大体表覆盖面积,不仅使人体活动受限制,而且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一.正加速度对人体的作用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几乎经常要受到这种或那种加速度的作用,在航空医学中通常讲到的加速度有线加速度、径向加速度、角加速度.在讲到径向加速度对人体的作用时,必须考虑的是加速度力的持续时间和数值,以及所引起力作用于人体的方向是从头到脚(正加速度),还是从脚到头(负加速度).歼击机和俯冲轰炸机,能达到的加速度是地球引力的9倍或称为9g.高的正加速度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之一秒到l—2秒钟.4一6g正速度能持续5一10秒.大部分歼击机的设计不适于作超过7.0g或7.5g的飞行,否则要增加飞机的重量和机翼的负荷,7.0g—7.5g值也是穿抗荷服的飞行员所能承受的g值的上值.正加速度对人体的作用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离心压气机管式扩压器研究进展及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紧凑高效的扩压器设计非常具有挑战性,成为制约高压比离心压气机应用于工程实际的主要技术障碍。管式扩压器是解决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扩压器设计难题的有效手段。目前管式扩压器已经在国外先进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中得到了应用,有效地提升了离心压气机性能。本文从管式扩压器设计参数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以及管式扩压器内部复杂流动机理研究两个方面对管式扩压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讨论了管式扩压器内部流动机理及其对离心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并指出了管式扩压器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曹栓劳 《飞行试验》2003,19(2):6-11,48
详细介绍了未来战斗机防护救生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国内外先进防护救生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新一代战斗机可能出现的过载及过载增长率,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体生理反应。着重论述了机载分子筛制氧系统的试飞方法及评估技术,高过载引起的人体生理反应,以及如何从人体生理反应评价加压供氧和飞行员抗G动作与抗荷系统的综合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空气炮实验装置、渗透剂增强的X射线照相法和高强光背射法对中心受到横向冲击的G/K织物混杂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冲击损伤情况进行研究,讨论了G、K织物交替铺层时层合板的应力特征与损伤状况,分析了面、背板与芯板材质变化时层合板的应力与冲击损伤的关系、铺层角变化时层合板的损伤特征。结论强调指出,为提高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抗弹能力,应采用混杂铺层、铺层角的错配方式,并避免将Kevlar作为背板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室内有源、无源覆盖系统改造方案的介绍,探讨了室内覆盖系统在3G网络中的应用,提出了3G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阐述利用太阳源法测量遥测系统品质因数G/T的原理,提出可用于工程实际的实现方法,重点对太阳流量密度、K1因子、K2因子等参数进行分析,给出工程应用计算方法。最后,以某遥测系统为例,给出了采用太阳源法和信标塔法的测量值,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实测结果分析表明,太阳源法测得的G/T重复测试精度小于0.4 dB,与信标塔法测试结果相差小于0.6 dB。因此,太阳源法合理可行,可广泛应用于遥测系统指标测试。  相似文献   

14.
第 5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与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省带宽、降时延、均负载和高隔离的目标。为进一步增强军事场景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首先,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梳理了技术发展现状、能力指标和网络架构,为设计区块链与 5G MEC融合架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采用映射方法对民用技术的军事转化与融合改进开展了可行性分析,指出了技术融合的涌现性;此外,基于多视图方法论开展了需求分析,提出了 1种 5G网络架构下 MEC与区块链的融合架构;最后,基于所提系统设计了 3种军事应用场景,并给出了系统参考架构和优化方法。通过分析,3项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融合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综合保障、演训行动和卫勤医疗场景中能够提供安全可信条件下数据的高效处理和灵活流转。  相似文献   

15.
胡明华 《航空学报》1991,12(4):140-147
 研究了具有多输入和扰动作用的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问题。对这类非线性系统,利用非线性前馈和反馈的方法,对状态空间坐标和控制输入空间坐标的变换,从而获得与之等价的可控准线性系统:z=Az+Bv+ρ(z)d。讨论了这类非线性系统前馈/反馈线性化的具体步骤,并给出了一个算例。  相似文献   

16.
随着飞机整体性能的提升,航电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总线网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远端内存直接访问技术传输机制的以太网以其高带宽、低延时以及生态开放性的特点,在航电系统总线中逐渐得到推广。本文介绍了航电总线网络的发展,对典型的航电总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开展了10G/40GE交换工程样机的研制和测试工作,为下一代航电系统总线网络的选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全面进入5G时代,为研究5G微基站电磁环境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接收机工作性能及观测数据质量的影响,基于自主建设差分基准站的零基线观测数据,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方法,通过观测数据质量分析、载波与伪距的双差残差序列、对比相对静态定位结果,综合评估5G微基站对GNSS接收机工作性能及观测数据质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前环境下,GNSS差分基准站及接收机处于近距离建设的5G微基站时,载波相位观测噪声变化范围为5cm,伪距观测噪声变化范围为15cm,零基线测试结果变化范围为1mm。在实验距离内,5G微基站对于GNSS接收机工作性能及数据观测质量影响较小,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大型人体离心机上,在不同座椅背角超重条件下,利用补偿跟踪方法对人的跟踪操作效率进行了研究,观察到伴随超重值的改交,被试者的跟踪误差、手控操作动态参数和心理一生理负荷发生了变化。增大座椅背角和使用侧管式抗荷服,对被试者的工作效率有改善作用。这一结果,从人的工作效率的角度,为高性能歼击机超重防护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吕善伟 《航空学报》1982,3(2):83-90
 文中讨论了离散元等间距排列成单脉冲阵列的和差方向图函数。激励幅度的包络是等幅、三角形和倒三角形(V形)分布。人们利用Z变换法或有限Z变换法已获得了紧凑的阵因子表达式(4),S(z)=F(2)-G(z)。这里利用G(z)简洁公式(8),有时兼用位移定理,只以单边Z变换求出S(z),而不管包络函数对称与否。给出了计算例子。对和方向图还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主波瓣范围内实测数据同计算结果吻合得较好。差方向图也被实验验证过。  相似文献   

20.
k/N(G)系统可靠性评定的熵(法)近似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近代,Shannon信息论与可靠性工程理论相结合,推导了由不同成败型或不同指数型单元组成的k/N(G)系统可靠性评定用的熵(法)第一、二近似下限计算公式。评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