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高效隐式矢通量分裂格式。该格式通过在显格式上添加合适的高阶小量, 避免了近似因子分解和系数矩阵运算, 大大地减少了计算量。同时该格式在收敛性及激波捕捉精度等方面均保持了矢通量分裂格式所具有的优势。将该格式用到了二维叶栅的无粘跨音流场的数值模拟中去, 结果令人满意, 证实了无矩阵运算、无近似因子分解的隐格式构造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平面大头叶栅跨声速流动的一种有效解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准确数值预估叶片头部表面的压力分布,一直是叶片气膜冷却设计中十分重要而又尚未圆满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高准确度、高效率的计算方法。 在文献[1]的基础上,本文从任意正交曲线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出发,引入Von Misses变换,导出了相应的流线控制方程,并具体地在拟边界层坐标系中计算了RA叶栅流场,结果与实验符合甚好,据作者所知,本文方法是已见到的计算同类叶栅方法中准确度最高、花费机时最少的。  相似文献   

3.
以压力和速度分量为原始变量,将不可压流的SIMPLE算法应用到可压缩流动,成功求解了具有严重非正交网格及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跨声速平面叶栅流场,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三维振荡叶栅内部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进一步发展了非定常雷诺平均N-S方程求解程序,并基于影响系数法对三种不同振型下的三维涡轮振荡叶片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发展的程序对振荡叶栅流动模拟具有较好的精度;振型对振荡叶栅内部非定常流动以及叶片表面的非定常气动力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叶片运动导致叶栅各通道中流量的再分配以及出口气流角的变化等对叶片的负荷分布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带有机匣处理结构的叶栅流场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完成了一种数值计算带有机匣处理装置叶栅流动的方法。计算采用三维、非定常、可压缩N-S方程组及k-ε紊流模型方程,选择3种典型的处理结构,周向槽式机匣、轴向缝式机匣、轴向倾斜缝式机匣为算例,并引入参数周向平均的概念,以与稳态实验测量的结果做定量对比,结果发现符合较好。本文为分析机匣处理的扩稳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工程设计机匣处理装置提供了新的数值工具。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一种以有限体积的时间推进方法为基础求解跨声速压气机叶栅设计的反问题方法。应用这一技术设计叶型,规定叶片表面无量纲目标速度分布,通过比较目标速度分布和计算获得的速度分布来修改叶片压力面和吸力面的坐标,最终获得要求的叶片形状。计算程序使用分布体力方法模拟粘性,用局部时间步长和多重网格方法加速收敛。还介绍了这种方法求解的基本方程系统,并给出了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的无激波超临界跨声速压气机叶栅的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7.
朱海涛  李岩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6):1286-1295
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直接求解二维Navier-Stokes方程组,数值模拟V103平面压气机叶栅分离流动,数值结果表明:在瞬时流场中,吸力面后部发生流动分离,在分离区前端存在大尺度分离涡,分离涡下游是由二次涡和脱落涡交替形成的涡串,直至叶片尾缘,形成以脱落涡为主结构的尾迹;在时均流场中,吸力面后部存在短分离泡,分离区...  相似文献   

8.
吸附式压气机平面叶栅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采用吸附式压气机概念设计的一套超声速平面叶栅采用粘性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再现了吹风试验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并进一步研究了抽吸位置、抽吸气流量对叶栅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平面叶栅中冷气射流三维分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冷气射流对平面叶栅气动特性的影响 ,采用三阶精度Godunov格式和B L湍流模型求解三维N S方程 ,对冷气孔处于气冷涡轮叶栅的轴向位置为 5mm ,10mm ,4 3mm和 5 0mm ,喷射角度分别为 3 0°,60°,90° ,12 0°条件下进行了 16组方案计算。结果表明 ,叶片前缘冷气孔角度对流场底影响较小。越接近叶片尾缘 ,冷气孔角度对流场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于清  杨弘 《航空动力学报》1997,12(2):197-200,222
给出了一个计算亚、跨音涡轮叶栅叶型损失的数值计算方法。主流采用时间推进有限体积法求解积分型欧拉方程,并采用了局部网格修正技术;附面层采用全隐格式求解有限差分方程;在叶栅出口与远后方均匀流之间进行了叶片尾迹与主流的掺混损失计算。算例表明本文的数值方法可准确地预测涡轮叶栅的叶型损失。  相似文献   

11.
透平跨音速叶栅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军  丰镇平  沈祖达  常建忠 《航空动力学报》1997,12(3):287-290,332-333
将遗传算法用于透平跨音速叶栅的优化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优化方法。优化算例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及算法能有效的优化叶型方案,避免了一般优化算法的局部最优或维数灾难问题,从而在新的领域内将优化计算在叶轮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严红  何洪庆 《推进技术》1999,20(2):37-41
采用SIMPLE算法,结合分散颗粒轨道(PSIC)模型,在同位网格上实现了喷管中跨声速两相湍流流场的数值模拟。根据Rhie,Chow提出的动量插值概念,以协变物理速度分量作为求解变量,完成跨声速气相流场的数值计算。湍流模式采用k-ε双方程模型,计算结果与提供的实验数据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跨音速透平叶栅多目标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应用二维Euler方程及边界层方程相结合的跨音速粘流的计算方法基础上,以叶栅损失和做功能力为目标函数,采用无量纲化的多目标最小偏差法构造统一函数,然后采用可变容差法进行优化求得较为满意的解,从而形成了一种带有多混合变量、多约束以及多目标的跨音速叶栅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立成 《航空动力学报》1994,9(3):274-276,333
介绍了三维C-H网格的生成和全三维转子流场的数值解。以法国宇航院设计的一个高负荷跨音转子为算例, 并与他们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应用这套数值模拟技术得以计算带进口预旋的某跨音压气机转子流场, 并对进口预旋对其下游的转子流场的影响作了数值模拟, 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跨声速轴流压气机流动损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杜文海  吴虎  孙娜 《推进技术》2008,29(3):339-343
对跨声速多级轴流压气机的损失和落后角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流线曲率法对非设计点进行了性能模拟。新的激波损失模型考虑了压气机工作状态从堵塞点向喘振点变化时激波系结构的变化;同时也考虑了压气机负荷对叶尖二次流动的影响。着重对跨声速轴流压气机在100%设计转速下各种损失的变化规律,以及叶片不同位置处的损失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计算得到的气动参数与实验值的比较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到跨声速压气机内部流动的叶型损失、激波损失、二次流损失以及展向掺混损失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考虑叶片顶部间隙的压气机转子内跨音速湍流流场的三维数值解,得到了该转子流场中的复杂涡系与波系结构。给出了叶片表面及轮毂面上的壁面流型,分析并揭示了转子叶道内的马蹄涡、通道涡、角涡、尾涡等复杂涡系及其与激波的相互干涉;特别是,分析并揭示了转子叶道内顶隙射流的特点,得到了顶隙附近激波与泄漏流动的干涉形态及泄漏流动的发展,并着重给出了其与激波的干涉形态。  相似文献   

17.
跨音速喷管流场波系分布的数值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分离系数矩阵方法对跨音速喷管流场进行数值仿真, 同时计算喷管内马赫波分布。采用5151个网格点的计算结果清晰反映出喷管内膨胀波和压缩波的生成和反射。数值仿真与实验结果在宽广马赫数范围内吻合一致, 并揭示了波系分区分布, 反映出波系影响下跨音速喷管流场参数分布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高空高速来流条件下发动机射流预冷及压气机湿压缩特性,针对发动机进气道部分和压气机部分的气液两相流动过程分别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发展了一体化分析方法.对于进气道喷水后的气液两相流动,采用基于微元段思想的气动效应-蒸发冷却修正两步法建立一维计算模型;对于压气机湿压缩过程,采用基于CFD技术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气液...  相似文献   

19.
正弯涡轮叶栅内旋涡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某型涡轮正弯及直叶栅流场进行了三维粘性求解。给出了马蹄涡及通道涡的详细演化过程。通过对弯直叶栅两类流场拓扑结构上的差异分析,指出与直叶栅相比采用合适的弯角后正弯叶栅有利于形成稳定的通道涡,并且在相当大的轴向弦长范围内保持着这种稳定的涡结构。并将其对损失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Engquist-Osher格式,离散跨音速小扰动方程(TSD)和边界条件,选择不同初场计算NACA0012翼型二维定常位势流场,得到了与试验值较符合的结果,同时用Murman-Cole非守恒和守恒两格式计算并进行了比较。着重用数值实验进一步探讨多重解问题,发现并总结出了几点很有参考价值的规律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