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勤 《国际太空》2010,(1):27-32
<正>近年来,美国空间攻防对抗的发展迅速,在空间对抗装备与技术方面一枝独秀,并继续保持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则进展相对缓慢。目前的发展趋势是:空间态势感知依旧是空间攻防对抗的最优先发展领域;空间防护技术得到高度重视;空间进攻以技术探索为主;空间对抗技术发展思路与途径更加趋于攻防技术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哈勃空间望远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勃空间望远镜是美国航宇局研制的最昂贵和技术最复杂的一颗科学卫星。这颗卫星由马歇尔中心、洛克希德公司和帕金·埃尔曼公司组成的承包小组负责研制。欧空局和几家欧洲公司也参与了研制工作,并负担15%费用,研制太阳电池翼和暗弱天体照相机两个部件。作为交换,美国航宇局保证欧洲科学家获得15%的观测资料。卫星由三大部分组成:光学部件、科学仪器、保障系统。卫星重12.5吨,主结构尺寸为42.5英尺×14英尺,太阳电池翼全部展开后,宽度可增加到45英尺。  相似文献   

3.
3 工作分解结构与关键技术3.1工作分解结构□□研制和建造空间太阳电站是一项规模空前浩大的航天工程。在批准立项、开始工程研制之前 ,其先期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 ,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分解成若干专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在美国航宇局 ( NASA)完成“新一轮研究”之后 ,美国国会于 1 999年和 2 0 0 0年先后拨款 50 0万美元和 1 50 0万美元给 NASA,用以执行一项名为“空间太阳能发电探索研究与技术” ( SERT)的深化研究计划 ,研究内容包括 1 4个专题 :1太阳电力生成 ;2无线电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返回式卫星与空间科学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展至今已有30 多年, 共发射了23 颗返回式卫星. 在多次返回式卫星任务中成功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 本文首先概要介绍了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情况、技术特点、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的空间科学实验情况; 其次, 介绍了卫星平台对有效载荷可提供的环境条件、服务支持以及载荷设备研制与卫星技术流程之间的匹配关系和接口要求; 最后, 对卫星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本刊的宗旨是交流科研成果,探讨前沿技术,活跃学术研究,促进人才成长,服务空间事业,努力使《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技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本刊的宗旨是交流科研成果,探讨前沿技术,活跃学术研究,促进人才成长,服务空间事业,努力使《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技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相似文献   

7.
庞统 《太空探索》2010,(6):44-47
<正>空间攻防是敌对双方利用太空为获得、保持战场控制权而进行的进攻性和防御性军事行动。实施和保障空间攻防作战的空间攻防技术有空间投送技术、空间态势感知技术、进攻性空间攻防技术和防御性空间攻防技术。冷战时期,空间攻防技术曾是美、苏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并以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达到高潮,但此后发展规模有所缩小,发展速度逐渐放慢。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本刊的宗旨是交流科研成果,探讨前沿技术,活跃学术研究,促进人才成长,服务空间事业,努力使《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技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积极开展学术研讨,使本刊成为中国空间科技人员发表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前沿技术的重要园地;成为宣传和展示中国空间技术学术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沟通航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单介绍了表面组装技术和片状元件的概况;结合卫星的特点,阐明了表面组装技术和片状元件在空间电子设备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空间液体测量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回顾了空间液体测量技术发展概况;对各种具体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原理性介绍,并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了评述;对中国开展此项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是交流科研成果,探讨前沿技术,活跃学术研究,促进人才成长,服务空间事业,努力使《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技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积极开展学术研讨,使本刊成为中国空间科技人员发表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前沿技术的重要园地;成为宣传和展示中国空间技术学术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沟通航天工程技  相似文献   

12.
谢懿 《太空探索》2010,(1):22-25
<正>2009年年底一次等待已久的测试飞行被提上日程,它也许预示着喷气发动机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五年前一个明媚秋日的早晨,在美国加州莫哈韦沙漠中的一个小工厂里制造出来的一架泪滴状的小太空船让整个空间飞行界抬起了头。"太空船一号"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本刊的宗旨是交流科研成果,探讨前沿技术,活跃学术研究,促进人才成长,服务空间事业,努力使《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技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积极开展学术研讨,使本刊成为中国空间科技人员发表研究成果、进行学术  相似文献   

14.
庞征 《国际太空》2011,(9):2-11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已经进行了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活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美国、苏联/俄罗斯发展了很多年,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技术;而我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5.
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是中国最大的一台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 ,是国际上五大典型空间环境试验设备之一。已建成的有 9个分系统 ,模拟室由三舱组合 ,主模拟室直径 1 2 m、高 2 2 .4m,极限真空度 4.5× 1 0 - 6Pa、热沉温度 1 0 0 K,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章对其技术指标、系统组成、功能、特点进行了介绍 ,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对研制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空间站旨在进行大量在轨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研究,在轨保障是支持空间站在全寿命周期内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重要途径.传统地面制造及上行补给方式难以满足较大规模应用的需求,亟需一种创新性的保障模式突破资源瓶颈,空间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实现即造即用的资源保障模式.本文根据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中国空间站和载人深空探测任务需求,对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在轨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空间增材制造技术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一种朗缪尔球形探针在轨快速去除表面污染的技术方法. 朗缪尔探针是空间等离子体原位探测的一项重要手段, 广泛应用于各种航天器. 探针传感器表面被污染时, 会造成探针I-V特性曲线失真, 从而导致探测获得的等离子体参数产生偏差. 通过试验验证了采用探针传感器加载高压的技术, 其可快速有效清除传感器表面污染, 确保朗缪尔探针在轨探测获得实时、准确的空间等离子体信息.   相似文献   

18.
空间遥感器热光学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空间遥感器热光学分析与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当前遥感器热光学分析的意义,认为这是提高长寿命遥感器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对某长寿命遥感相机,提出进行热光学分析研究的总体方案、具体实施途径、技术关键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空间物理研究开始于地基监测,人类很早从极光、气晖、天电、潮汐等现象开始了地面的观测研究,随后利用气球、火箭进行了临近空间的探测,空间物理学的发展随着航天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了。自20世纪中期的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射了数百颗航天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4我国空间物理探测最新进展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探测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成功实施,开  相似文献   

20.
美国空间交会对接测量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潇潇 《国际太空》2011,(10):36-41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探索空间活动的深入,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越来越多的空间飞行任务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交会对接也是我国实施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计划必须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航天器在空间完成交会对接的整个过程,实际上也是精确测量与控制的过程,空间交会对接测量技术是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