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1月2日,NASA发布资料图,纪念人类使用国际空间站15周年。国际空间站指令长、美国资深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在空间站庆祝15周年,与地面站举行的连线记者会上说:"我们在这里做了很多试验,但我想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国际空间站作为在轨平台,让人类在太空长时间生存。"凯利是在太空中连续逗留最长时间的美国人,他和俄罗斯航天员科尔尼延科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一年,以研究长期太空飞  相似文献   

2.
阳光 《太空探索》2005,(6):12-13
4月14日黎明,俄罗斯联盟TMA-6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起飞,赶赴国际空间站。飞船上载有三名航天员,他们是国际空间站第11宇航组的成员:俄罗斯航天员谢尔盖·克里卡廖夫、美国航天员约翰·菲利普斯以及在站上做短期停留的欧空局意大利籍航天员罗伯特·维托里。三位主人公今年46岁的克里卡廖夫是世界上太空飞行经验最丰富的航天员之一。这次飞行是他第3次前往国际空间站并将出任指令长。在此之前,他曾5度进入过太空,其中前往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各两次。2000年10月31日的第5次太空之旅使他成为国际空间站首批3名长期居民…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2006年11月23日上午8时57分,国际空间站的飞行工程师、俄罗斯航天员秋林从空间站上成功地将一个高尔夫球击入地球轨道。此次太空高尔夫表演吸引了世界众多航天迷和高尔夫球迷的目光。本次太空行走是2006年9月第14宇航组进驻国际空间站以来的首次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秋林及其搭档洛佩斯·阿莱格里亚来说,这分别是他们的第4和第6次太空“漫步”。太空挥杆23日这天上午,秋林及其同伴美国航天员洛佩斯·阿莱格里亚身着130千克的俄制“海鹰”航天服从空间站“走”了出来,在失重状态下,他们的动作显得有些迟缓。空间站外部的摄像机记录下了…  相似文献   

4.
经过一波三折 ,世界第 1名太空游客丹尼斯·蒂托 (Dennis Teto)终于在 2 0 0 1年4月 2 8日成功飞天。此前 ,美国航宇局先是借故蒂托不是职业航天员 ,他不能够对任何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做出反应或救援 ;太空旅游会影响国际空间站的安全 ,因此不同意蒂托进驻国际空间站。后来又强调国际空间站上的计算机出现故障 ,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奋进号无法为蒂托乘坐的联盟 TM-32飞船让出对接口 ,阻挠蒂托升空。然而 ,在俄罗斯航空航天局坚持不懈地据理力争之下 ,美国航宇局最终还是同意了蒂托按原定计划上天。4月 2 8日 ,6 1岁的美国富翁蒂托与俄罗…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国际空间站迎来了10周岁的生日,航天员入驻这座太空宫殿也已7年多了,这个密闭的空间是如何维持生态平衡的呢? 44%的水循环利用与我们的地球相似,国际空间站也有空气和水的再生回路,主要包括水的再生和处理、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清除,以及水和大气质量监测。目前整个空间站用于空气生成、食品复水和卫生用水等方面所需水量的44%,是靠再生而来。  相似文献   

6.
文青 《太空探索》2007,(2):22-25
北京时间2006年11月23日上午8时57分.国际空间站的飞行工程师,俄罗斯航天员秋林从空间站上成功地将一个高尔夫球击入地球轨道,此次太空高尔夫表演吸引了世界众多航天迷和高尔夫球迷的目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太空探索》2011,(1):36-37
夜空中除了月球之外,最明亮的物体是什么?太阳?这不是脑筋急转弯!金星?这个答案已经OUT了!2009年3月,在增添了新的一组太阳能电池板后,国际空间站超越金星,成为夜空中第二明亮的物体,仅屈居月球之后。假如今天地球上的文明突然毁灭,文明的进程重新来过,新文明的"古代"天文学家一定会对夜空中那个每92分钟就绕地球一圈、亮度超过金、木、水、火、土五颗星的"星体"充满了敬畏之心。在新创造的神话中,这颗"星体"所代表的神灵一定地位显赫。这样一想,国际空间站还真是人间奇迹,足以代表我们这个文明的最高成就。它的确很高,在地表之上360千米的太空中,而且从2000年11月2日第一批航天员踏入空间站,开始长期驻扎算起,国际空间站连续载人飞行已经过了10年。对于国际空间站来说,十周年已经算人到中年,该是对它的表现做一次中期总结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亚历山大·格斯特,欧空局宇航员,1976年5月3日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2010年获得德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研究院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地球物理学和火山爆发动力学。2009年,他被欧空局选拔为宇航员,目前生活在太空中,是执行“远征”第40期和第41期国际空间站航天任务的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卫星在几百千米的太空可以拍摄到清晰的地面图片,而国际空间站里的航天员在休闲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用"大炮"拍摄地球家园的壮丽景色。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航天员的镜头从太空来尽情观赏我们多姿多彩的家园美景。极光辉光一艘"进步"号货运飞船闪着灯光在黑暗的宇宙空间向国际空间站接近,准备对接到空间站上,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捕捉到了这个画面。背景是分布在地平线上方长长的蓝色夜气辉,在画面中十分醒目,由此可以看到气辉与极光不同,它随时随地在整个大气层上都可以产生。  相似文献   

10.
今年,“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将开始在太空建造,各国航天员不久将陆续在那里工作,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你能适应那儿的生活吗? 太空毕竟不同于我们身处的地球,在那儿的一举一动都将是另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11.
2009年9月30日,加拿大亿万富翁盖&#183;拉利伯特和另外2名航天员乘坐俄罗斯“联盟TMA-16”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并于10月11日脱离国际空间站,成功返回地球。拉利伯特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七位太空游客。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您知,我知,勿用多言。在太空中会怎么样呢?由12个国家联合研制的“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明年将开始在太空建造,预计2002年全部峻工。到时,空间站将运行在396千米的地球上空,地面上数千名科学家为其提供保障。站上共有1个居住舱、1个服务舱(有居住功能)、6个实验室和2个节点舱,可同时容纳6名航天员或科学家。也许您将有幸成为太空人并到空间站上一游,那么,不妨请您来一份导游图——  相似文献   

13.
正是1971年时苏联秘密发射的礼炮1号空间站。在此之前人类的载人航天都是持续数天的短期任务,结束之后便很快返回地球。但是苏联人第一次提出了要保证长期有人在的"太空战舰"巡视整个地球,以备不时之需,礼炮1号空间站就应运而生。不过由于它是太空中首次技术验  相似文献   

14.
<正>由美国参议院推出的《推动载人航天法案》提出要批准把国际空间站使用寿命从2024年延长到2030年,而且要把让人类在太空中永久定居作为一项国家目标。新法案要求就从国际空间站过渡、在地球轨道或以远建设其它载人空间设施和生保系统发展战略提交报告,美国宇航局在约  相似文献   

15.
小号 《国际太空》2005,(6):20-20
他们于4月17日进入“国际空间站”,其中克里卡廖夫曾在太空累积飞行624天,完成这次任务后将使他在太空的工作时间累积超过800天,成为在太空累积工作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他们将为航天飞机复飞后与空间站对接做准备。  相似文献   

16.
<正>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国际合作建设的空间站,建造这个空间站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例如辐射、真空、微重力)进行地面无法进行的科学实验。国际空间站的参与国自空间站一开始建立,就利用它进行了各种科学实验,至2011年11月2日"国际空间站"有人值守的11周年之日,共进行了1400多项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促进了地面医药、生物、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并加深了人类对宇宙的了解。美国航宇局认为他的科学实验成果可以向美国的纳税人作交待,在向国会申请航天飞  相似文献   

17.
太空新航线     
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参加美听证会6月14日,正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的美国航宇局航天员约翰·菲利普斯通过卫星参加了美国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天航空分委员会的听证会,从而成为第一位在太空参加美国国会听证会的航天员。对大多数国会议员来说,这也是他们首次有机会与“太空客”直接对话。当天菲利普斯在国际空间站上回答了委员们提出的有关太空生活和工作的问题,重点是国际空间站为准备未来长期载人飞行发挥的作用。另外两名曾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过的美国航天员亲临听证会现场并发表了载人航天技术能够造福社会以及国际空间站会激发年轻一代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国际空间站最大的用处,显然是科学研究。因为具备微重力、宇宙辐射等多重地球上难以模拟的条件,国际空间站一直是相关行业科学家们向往的高端实验室。严格来说,国际空间站目前还没有取得特别重大、足以颠覆人类认知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而且多数科研项目的内容艰深晦涩,难以为外行所理解。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际空间站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果、特别是进一步开展高端科研的潜力,让全世界科学家们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9.
雨铃 《太空探索》2004,(1):43-45
航天员卡尔.活尔茨2001年曾在国际空间站上生活过196天——大约六个半月。为对于俯瞰地球、却无法触及地球可是一段不短的时间。在他上去之前,心理支持人员问他有兴趣带什么私人物品,他说“一个电子琴会很好。”于是,他将一个电子琴带上了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20.
正截至目前,在太空中"遨游"了一番的绝大多数是职业航天员和执行太空科学实验任务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带着"任务"上天的。那么现实中,有真正去太空旅游的太空游客吗?答案是肯定的,到目前为止,有7名"纯玩"游客抵达国际空间站,进行了真正的太空旅游。之所以说他们是真正的太空游客,因为他们体验的是"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