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军用卫星、航天系统存在的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墨守成轨,缺少机动灵活性、脆弱易损、不可维修等弱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卫星系统快速反应能力,加强隐蔽性和机动性,增加生存能力和可维修性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GAP热分解动力学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DSC、TGA和热裂解-MS、TG—FTIR、热裂解原位-FTIR研究技术,研究了GAP热分解全过程。气相中检出N2、NH3,HCN、H2CCO、CO、CO2、C2H4、HCHO,凝聚相中首先-N3分解生成亚胺中间产物。实验获得了GAP的热反应动力学参数并且提出了可能的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3.
简介 航天服再生式自主生命保障系统的工作方式属于闭路循环,因此,需要净化从航天服输出的气体混合物、呼吸产物和水蒸气,以利于呼吸和通风。  相似文献   

4.
TATB、DATB热分解动力学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SC、PDSC、TG、TG-FTIR联用技术和热裂解原位快速扫描-FTIR联用技术,研究TATB和DATB热分解全过程,获得了TATB和DATB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并提出TATB和DATB的热分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ATB和DATB热分解的初始过程存在苯并呋咱或苯并氧化呋咱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5.
羟基氢基苯甲酸铜,二羟基苯甲酸铜,二硝基苯甲酸铜和对硝基苯甲 DSC和TG热分解研究表明,与苯甲酸铜一样,它们分解都生成一种稳定的二聚体中间产物-双核铜五元环络合物,前二者还能生成一种八元环二聚体强合物。  相似文献   

6.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VXI总线测控系统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星  栗冰 《航天控制》2006,24(2):78-83
通过对虚拟仪器技术和VX I总线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VX I总线测控系统解决方案,并结合应用阐述了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和VX I总线技术,大大改进了测试发射控制系统的性能,满足系统对测试精度、可靠性、快速反应能力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二硝酰胺铵(ADN)因具有氧平衡和能量高、且不含卤素的特点,被认为是新型固体推进剂中最有应用前景的高能氧化剂之一。重点研究了纳米Fe_2O_3(nano-Fe_2O_3)对ADN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TGDTA)分析法,研究了nano-Fe_2O_3/ADN混合物的热行为,采用Friedman法计算了其活化能;利用TG-DTA-MS和TG-DTS-IR联用仪,进一步研究了纯ADN和nano-Fe_2O_3/ADN混合物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的气体分解产物组成及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nano-Fe_2O_3降低了ADN的起始分解温度和最大分解温度,促进了ADN的热分解,反应后残留物的质量与最初添加到混合物中的nano-Fe_2O_3的质量接近,表明nano-Fe_2O_3可以催化ADN的热失重和放热行为,且nano-Fe_2O_3并没有改变ADN的反应过程,分解产物不变。  相似文献   

8.
红外光谱法研究GAP的热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Jump/FTIR和热裂解原位/FTIR联用技术,分别研究了GAP的快速热裂解和慢加热速率分解过程。在不同压力的高纯氮气条件下,以1 000℃/s的升温速率达到设定的温度(600℃和1 000℃)快速分解,用快速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跟踪分析分解产物的种类和浓度变化。结果表明,GAP首先由叠氮基N3分解生成亚胺中间产物,该产物经历生成HCN和NH3的2个竞争反应过程继续分解。根据快速热裂解气相产物HCN/NH3比值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发现GAP在2个竞争反应分解生成HCN和NH3的过程,不但受实验温度的影响,而且也受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继2007年5月21日美国国防部成立“太空作战快速反应”联合办公室(the joint service Operationally Responsive Space Office)之后,6月中旬,国防部“国防研究与工程主任办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Defens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DDR&E)的汤姆·多依纳(Tom Doyne)又在制定一项“百星星座计划”(100-satellite constellation)的战略构想,计划包括美国在北约组织中的26个盟国,目标是打造一个强大的“太空作战快速反应”军事联盟。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别研究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热分解特性和热分解产物,采用热重-红外光谱(TG-FTIR),测定程序升温过程中生成的气相产物,采用热解-同步辐射研究热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1G(d,p)计算,研究探讨DCP的热分解性能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常压下DCP受热均裂产生异丙苯氧自由基,进而通过自由基间分解或相互结合产生α-甲基苯乙酮、α,α-二甲基苄醇、甲烷、乙烷等主要产物以及三甲基苯甲醇、甲基苯乙酮等微量产物。  相似文献   

11.
同轴源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实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叙述了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的基本要求,介绍了同轴源原子氧模拟设备的性能。从原子氧的能量及分布,通量密度的大小、均匀性、重复性,以及紫外辐照和原子氧同时作用、光学性能原住测量等方面,分析了设备的实用性。该设备以上性能和功能都接近空间实际,因而试验结果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由实验得到的带电粒子入射角度对次级电子的影响关系,根据轨道限制电流收集理论,导出了不同几何形体航天器的次级电子数通量表达式;并按局部电流平衡模型,计算了航天器背阴面的带电电位。结果表明,计入带电粒子入射角的影响后,航天器表面负电位的数值有一定减少。因此,在计算航天器表面带电时,应当考虑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导弹控制工程的实际问题出发,运用奇异最优控制的基本概念,阐明快速控制奇异状态等价线性最优控制原理。 通过奇异最优调节器的设计,解决了导弹Bang-Bang Control(简称BBC)进入奇异区必须转换所带来的设计困难。快速控制与奇异最优控制相结合——双模控制体制,降低了系统灵敏度,极大地提高了系统鲁棒性,并具有优良工程特性,为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通过CSCAD仿真计算,获得了满意的工程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论述了在导弹控制工程中采用快速控制所带来的实际问题——即“Bang—Bang Control”(简称BBC)灵敏度问题,并对开环、闭环控制的BBC灵敏度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得出在导弹控制工程中,采用快速控制的同时,提高控制系统鲁棒性的几种工程技术途径。 通过某型导弹高度控制系统设计,弹道仿真计算,成功地解决了这类问题,获得良好的工程鲁棒性,为快速控制理论在导弹控制工程应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时间、空间及运动的测量原理与时间和空间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金 《宇航学报》2000,21(3):13-23
本文从分析时间、空间及运动的测量机理出发建立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导出了建立在电磁信号单向传递的相对性原理基础上的时空对称的新加里略变换,并证明了麦克斯韦方程对新加里略变换的协变性。阐明了光速不变原理和洛伦兹变换的物理意义和实质。引进了两套自治的速度定义,对应两套自治的变换。讨论了超光速运动的测量机制,相对运动特征出现负值是超光速运动的特征,导出了对应超光速运动的新加里略变换和洛伦兹变换。  相似文献   

16.
应答式目标旋转运动对雷达速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携带应答机的飞行目标,若除了沿其某一轨道运动外,还作自旋运动,应答机天线辐射相位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会使应答机转发信号产生附加的相位调制,因而导致多卜勒测量雷达的测量误差。本文分析了对称安装三天线园柱形应答式目标回波的多卜勒频率调制。得出了附加多卜勒频率及其各阶导数的解析式。研究了目标旋转速度、方向角(目标旋转轴线与雷达视线的夹角)和回波谱线宽度的关系,以及对雷达多卜勒测量精度的影响,它对于研究自旋再入体测量问题具有实用价值。文章给出了一个典型的三天线园锥目标模拟旋转试验结果。试验中在不同目标转速下由相参雷达跟踪测量目标回波,同时记录中频信号、多卜勒跟踪回路鉴频器输出等有用信息。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目标旋转使回波信号的谱线展宽、测速误差增大,谱线宽度与目标转速成正比,同时谱线宽度随目标方向角增大而加宽,方向角为90°时旋转影响最大。理论分析得出了与试验相同的结果。虽然试验是在静态下进行的,但问题的分析对质心运动的目标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7.
航天器携带推进剂有限,氢氧内燃机适宜采用纯氢纯氧+富氢燃烧方式,但目前内燃机纯氢纯氧燃烧缺乏地面试验验证。为此开展氢氧内燃机增氧定容燃烧试验,采用内燃机定容燃烧逐步增氧的技术路线,获得增氧乃至纯氧条件下氢氧内燃机的层流燃烧特性,实现氢氧内燃机高性能高可靠工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层流燃烧速度随当量比成倍增加,变化的幅度会逐渐减小;高氧气浓度条件下,层流燃烧速度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且随当量比的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水氧腐蚀前后2D C/SiC复合材料热扩散性能的演变规律,研究了环境损伤对C/SiC复合材料热扩散性能的作用机制。在水蒸气和氧气混合环境下,C/SiC复合材料内部气孔率增加,同时在材料表面有氧化物形成。材料内部出现的气孔,阻断了热流在材料内部的传输,使得热扩散性能呈现出直线下降的趋势。氧化物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封填裂纹,有助于热量的传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材料热扩散性能。  相似文献   

19.
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终止过程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在大、中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终止过程中,打开反向喷管(或辅助排气孔)必定导致产生一系列强度相当大的压力脉冲,而现有的理论分析均不能预估和解释这一现象。本文提供了一组冷模拟实验结果,讨论了产生压力脉冲的原因,提出了估算其强度的方法,并且应用特征线法和激波拟合法进行一维非定常流动的数值计算,发展了一种能够同时预估压力脉冲强度的内弹道计算程序。预估结果与实验曲线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低重力状态下末级火箭剩余推进剂空间排放干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少英 《上海航天》1995,12(4):13-18,54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型分析,对低重力状态下剩余推进剂空间排放干扰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认为,采取对称的排放平衡器能满足空间排放姿态稳定控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