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双组元液体挤压推进系统启动过程时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N2O4/UDMH)双组元挤压式推进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系统的启动过程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运用单元法建立了整个推进系统启动过程动态数学模型,采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工具仿真了推进系统启动过程,并得到发动机各阀门打开时序变化对系统启动特性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车载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INS)行进中的动态对准技术。以磁力计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外部传感器,分析了SINS/GPS/磁力计组合导航原理,建立了车载SINS行进中的动态对准模型。基于该模型,讨论了动态对准技术研究及系统可观测性,用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AEKF)方法进行状态的最优估计。仿真结果表明:当只有GPS提供外部参考信息时,系统不是完全可观测,而加入磁力计的信息后,系统变为无条件可观,保证了滤波的收敛性能和精度;改变车辆运行轨迹也能改善系统的可观测性,在特定的运行轨迹下系统为完全可观。  相似文献   

3.
动态测量的不确定度分离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动态测量系统进行建模 ,提出了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分离原理 ,将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分为内部不确定度和外部不确定度两类 ,指出二者可以分别分析计算并符合不确定度的传播规律 ,该原理具有理论上和工程上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MSC.NASTRAN子结构法在航天器结构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器结构系统日趋庞大和复杂,为实现对复杂系统的高效分析和计算,同时为解决不同研制单位之间的模型传递和交互中的技术保护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MSC.NASTRAN软件的子结构分析方法(MSC.NASTRAN超单元法),可用于复杂航天器的系统级动力学分析,并给出航天器结构分析实例。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屏蔽结构设计参数,显著提高复杂航天器系统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5.
载体在飞行过程中遇到高动态、障碍遮挡等情况时,GNSS接收机由于环路失锁或者收星数小于4颗无法正常工作。为改善组合导航系统性能,设计了一种基于DSP+FPGA的GNSS/SINS超紧组合导航系统,在利用惯性信息辅助GNSS跟踪环路的同时,引入外部高度信息,采用全维滤波方式进行信息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改善了接收机的动态性能,可在加速度为60g、加加速度为20g/s的高动态仿真环境下正常工作;在收星数少于4颗时,引入的外部高度信息可改善少星情况下的导航精度。  相似文献   

6.
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点火过程结构可靠性的响应面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结合响应面法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药柱的结构动态可靠度。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有限元分析计算量大的问题,根据少量的试验点设计响应面,同时采用拉丁超立方(LHS)技术提高抽样效率,考虑药柱材料参数的随机性,引入极小化变换方法,计算了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结构的动态可靠度。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度较高、通用性强,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基于梁平截面假设的复杂结构动力模型降阶方法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建立梁超单元和超梁降阶模型的方法。通过对比考虑剪切变形的Timoshenko梁单元刚度阵,给出了梁超单元刚度矩阵的修正方法,提高了超梁降阶模型的计算精度。以蒙皮加筋圆柱壳为例,对比了超梁降阶模型与几种等效梁模型的频率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超梁降阶模型建立方法灵活简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能够为火箭结构动特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动态环境存在较大的多普勒频移,传统的GPS信号捕获方法捕获时间较长。为了快速捕获到信号,提出将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MeasurementUnit,IMU)辅助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相结合的快速捕获算法。该算法通过外部IMU的位置、速度辅助,预先估算高动态载体产生的多普勒频移,缩小频率搜索范围;利用二维FFT方法同时搜索码相位和多普勒频率,降低计算复杂度,加快捕获速度。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显著减少捕获时间,提高捕获性能。  相似文献   

9.
杨慧  刘恋  刘荣强  刘永斌 《宇航学报》2019,40(5):570-576
为了避免超弹性杆因应力集中而产生疲劳裂纹,延长其使用寿命,借助于ABAQUS软件,采用S4R壳单元和粘结单元,建立了人形杆复合材料压扁有限元模型。利用显示动力学法对人形杆压扁过程进行了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分析单一材料、两种材料铺层方式和不同铺层角度时人形杆各层应力特点,进而选取出应力最小的铺层方法。该研究对可展开机构中人形截面超弹性杆复合材料最佳铺层方式的合理选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超紧耦合是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最新研究方向,它采用INS测得的载体动态信息辅助GPS接收机跟踪环路,消除卫星信号中由于载体与卫星之间相对运动所产生的频率偏移,提高接收机在高动态环境下载波跟踪性能,同时还可以压缩带宽,有效增强接收机抗干扰性能。介绍GPS/INS超紧耦合技术,给出INS辅助GPS载波跟踪环路结构图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INS辅助GPS跟踪环路在动态环境下的动态残留及其对环路相位误差的影响,并进行了模型仿真,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仿真结果显示,辅助动态残留及其导致的环路相位误差的大小与加加速度、环路辅助时间间隔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一种S频段具有RCS缩减特性的编码超表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一种覆盖S频段的电控1-bit编码单元,并对其进行了等效电路分析与参数优化,单元在0/1两种工作状态下相位相差180°;以此为基础完成了9×9超表面阵列设计,通过设置变容二极管两端的偏置电压,使各个超表面单元能够根据设计需求在0/1两种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实现反射电磁波能量干涉相消。仿真结果表明,编码超表面阵列在2 GHz~4 GHz内相对于同尺寸的金属板能够实现15 dB以上的RCS减缩。  相似文献   

12.
张聪  刘刚  李光军 《宇航学报》2013,34(1):54-60
为了实现微小卫星高精度稳定并满足微小卫星“快、好、省”的原则,针对微小飞轮动态响应慢,经典控制方法系统输出力矩动态性能、稳态精度达不到要求的问题,推导了基于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微小飞轮动力学模型.通过建立基于单神经元PID的力矩模式控制系统,对该算法进行分析,设计实现了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为控制核心的数字控制方案.采用该方案在微小飞轮工程样机上进行PID与单神经元PID算法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单神经元PID算法简单易于实现,超调量小,提高了力矩输出精度;该方案实现简单,重量轻,功耗低,集成度高,精度高,满足微小卫星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INS辅助高动态下GPS快速捕获半实物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露峰  章博  马志强 《宇航学报》2011,32(1):150-156
在INS/GPS组合导航系统中,当使用环境对GPS信号捕获的快速性有特殊要求时,运用外部信息辅助可以有效提高GPS信号的捕获速度。虽然GPS捕获算法在理论上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具体的工程实现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实际应用需求,分析并建立了基于INS辅助的GPS快速捕获仿真模型,设计了相应的半实物仿真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多次动态仿真试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本文所采用的GPS捕获方法在实际的硬件环境中仍然有效,GPS在INS的辅助下不损失精度,而捕获速度可以提高两个数量级,满足实际系统需要。  相似文献   

14.
运用螺旋理论对一种可折展三角桁架式空间伸展臂的折展单元进行运动学分析和仿真计算。利用D-H法建立折展单元运动的正逆位置解,应用螺旋理论对折展单元运动的正速度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软件Matlab的理论数值计算结果和软件ADAMS仿真计算结果,验证了该伸展臂折展单元的可行性和本文方法的正确性,为研究伸展臂折展单元的结构及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微波无线能量传输作为一种远距离能量传输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电场随着距离增加会快速衰减。为了减缓电场衰减趋势,提高接收端功率,文章推导出了用于产生无衍射波束的相位计算表达式。另外,设计了一款相位覆盖360°,传输系数优于-3dB的相位控制单元,并利用该单元设计了一个口径为500mm的超表面。仿真和实测数据显示,在加载电磁超表面后,电场明显增强,能量更加集中。微波无线传输实验结果表明,在发射总功率为36dBm时,相较于无电磁超表面情况下,接收端接收的能量最大可以提升9倍之多,证明了设计出的电磁超表面助于提高微波传能系统的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16.
太赫兹是第六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可重构超表面技术作为太赫兹感通一体的难点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肖特基二极管的1 bit相位可重构超表面,通过控制肖特基二极管的偏置电压可以控制超表面单元在‘0’和‘1’两种工作状态间切换,可重构超表面单元在203GHz~230GHz的频段内实现了在‘0’,‘1’两种状态下反射幅度均大于-1dB,反射相位有180°±20°的变化,基于对单元进行组阵仿真试验,通过合理的设计阵面上单元的工作状态,可以实现波束扫描功能。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为太赫兹可重构超表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未来6G太赫兹通信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实现超模式采样焦平面3种解决方案面临的技术难点,为避开器件问题提出了一 种新的斜模式采样方法。以任意两雏周期采样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斜模式采样技术的物理原理,并通过实验 手段验证了斜模式采样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改变探测器推扫方向的采样间距,斜模式采样技术 可以提高传输型光学遥感器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该技术相对于超模式采样技术,工程实现上要简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具有非最小相位特性的升力式再入飞行器的姿态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动态逆预测级联姿态控制器。提出了"外界输入控制外部状态,外部状态偏差控制内部状态"的级联控制策略。在内部状态回路中,利用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最优性,以较小的控制量镇定内部状态到有界范围;在外部状态回路中,采用动态逆控制器将输出偏差镇定在内回路所需控制量上,并加入干扰观测器来消除再入过程中的建模不确定性,进而实现飞行器姿态的稳定跟踪输出。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级联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解决具有非最小相位特性的模型指令跟踪问题。Monte Carlo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建模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该级联姿态控制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宽频带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缩减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棋盘式超表面的RCS缩减技术,可达到宽带RCS缩减且极化不敏感的效果。介绍了提高RCS缩减带宽的原则,设计了X波段的棋盘式超表面,通过电磁散射对消技术,电磁波经超表面反射后分散向不同的方向,实现了异常反射从而降低RCS。与普通棋盘式超表面不同,为了克服一般超表面都有的相位收敛问题,提出了双谐振棋盘式超表面,即用两种谐振频率不同的结构组成双谐振单元结构,使单元具有均匀相位差的频段得以拓宽,从而扩展了超表面的缩减带宽,实现了10 dB缩减带宽达到8 GHz~14.5 GHz且极化不敏感的效果,通过仿真证明双谐振棋盘式超表面可以实现宽频率范围的RCS缩减效果,且极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反辐射导弹复合测角抗诱偏干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传统反辐射导弹由于测角体制缺陷无法有效对抗诱偏干扰的问题,利用空间谱估计的角度测量高分辨能力,提出了一种复合测角系统。该测角系统包含单脉冲、空间谱估计两个测角单元,通过对两个测角单元测量数据的融合获得最终测角结果。空间谱估计测角单元的超分辨特性弥补了单脉冲测角单元角度分辨能力弱的缺陷;与单脉冲测角结果融合,空间谱估计测角单元的相位模糊、测角精度差等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复合测角系统,反辐射导弹利用空间谱估计实现角度超分辨,对抗诱偏系统成为可能。最后的仿真实验验证了采用这种测角体制的反辐射导弹的可行性和抗诱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