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8,(6):4-9
中国CHINA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刘伯明和景海鹏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决定授予翟志刚"航天英雄"、刘伯明和景海鹏"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胡锦涛亲自为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证书。  相似文献   

2.
有一则笑话,有人吃坏了肚子找大夫开药,大夫问:"吃什么了?"病人回答:"坏苹果。"大夫说:"那就开些眼药吧!"。病人不解地问:"可我是肚子疼呀?"大夫回答:"好让你下回吃东西的时候看清楚一些。"  相似文献   

3.
2010年5月,我看了一部电影,记住了一个人,那部电影是《钢铁侠2》,那个人是伊隆·马斯克.当时,影片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钢铁侠”在摩纳哥赛车俱乐部里大赞伊隆的灰背隼(Merlin)发动机.我依稀记得,灰背隼似乎是劳斯莱斯公司的.带着疑惑,我回家后便上网搜索答案,发现马斯克公司的猎鹰火箭的主发动机也叫灰背隼.紧接着,我又搜了搜马斯克的资料,这下真叹为观止:他过的就是“钢铁侠”的真实人生.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跟踪研究马斯克,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4.
《航天》2010,(10):42-43
1958年以后我就跟钱学森认识了。1958年,上海市委找我,要我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当时赵九章先生和钱学森先生、张劲夫还有中国科学院的几位同志向党中央建议要发展人造卫星。这个上海机电设计院就是钱学森他们在北京中科院成立的三个设计院之一。1958年上海机电设计院从北京迁到上海,代号1001。就是搞航天的总体(注:1001当时指卫星总体设计和火箭研制),1002是搞控制的,1003是搞一些遥感器。  相似文献   

5.
日月 《航天》2009,(5):56-57
20世纪人类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就是人登上了月球,真正第一个踏上月面的“月球人”正是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于1930年8月5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在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的一个晚上,6岁的他独自一人在庭院中玩耍,而她的母亲正在厨房中洗碗,她当时听到院中传来了蹦蹦跳跳的声音,于是她忍不住问儿子:“宝贝,你在干什么?”他则大声回答道:“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这位年轻的母亲听后,没有责怪他想入非非,也没有斥责他顽皮,  相似文献   

6.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在研究所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 王希季院士说:"50年前,我调入上海机电设计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前身),开始了我从事航天事业的征程,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是我的母亲所."  相似文献   

7.
王棋 《航天员》2008,(6):79-80
神七发射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通过对航天员进行问卷调查、音乐试听等方式精心选取了100多首航天员喜爱的歌曲。这些歌按照内容和主题共分为七个系列,分放在七张不同的专辑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七张专辑、一百首歌中包括了新创作的16首新歌,它们共同构成专辑《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其中包括由李继耐诗歌作词、刘斌倾情演唱的《神舟颂》;陈善广、杨利伟作词,廖昌永用心呤唱的专辑同名歌曲《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年轻女歌手孟抒秋深情演绎的《飞天梦圆》……。整张专辑的制作始终以"展现中国载人航天风貌,讴歌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为中心和主线,内容广泛,情真意切,可以说是一张地地道道的"航天歌曲专辑"。《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表达了航天人的心声:如果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航天人的航天梦就无法实现,因为航天人的每一次成功都是站在祖国母亲的肩膀上的。《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同样也传达了社会大众的呼声:为神七喝彩,为航天人自豪!  相似文献   

8.
张叶 《航天员》2014,(6):50-51
航天员的光阴故事 出生于日本埼玉市一个贫困家庭的若田光一,5岁时就梦想成为一名航天员。1992年4月,入选日本航天员大队时,他说,“我对航天的意识开始于‘阿波罗’11号。可惜当时美苏独霸天下,那时候想做一名航天员确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在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经过一年的训练后,若田取得了航天飞机任务专家资格。  相似文献   

9.
互动信     
《航天员》2009,(3)
2008年11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刘伯明、景海鹏分别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受颁"航天功勋奖章"。此后,3位航天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民的美好问候和祝愿信件。航天员平时工作繁忙,不能一一回信,特通过《航天员》杂志向关心、支持祖国航天事业的人们表示歉意和感谢。也鉴于此,从本期开始,我刊"航天员俱乐部"栏目特增设"交流"版块,为广大读者及热爱航天事业的朋友提供一个与航天员交流的平台;同时,我们也会选登世界各国航天员向世界人民传达的问候和信息,使人们对航天员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本栏目欢迎广大读者来稿来信,在我们为您精心搭建的平台上和航天员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10.
天浪 《航天员》2011,(1):64-67
1926年3月26日,一位科学家在自己的农场成功发射自制的火箭,这也是全球第一枚液体火箭,它的研制发射成功,打开了液体火箭技术的大门,开辟了人类航天史的新纪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与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飞机试飞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但不同的是,这位科学家当时非但没有声誉鹊起,相反却受着世人嘲讽,并被贬称为"火箭人"、"月球上的人"。这位科学家就是罗伯特·戈达德。  相似文献   

11.
来自法国的克洛迪两次参加太空飞行,而且是第一个飞赴国际空间站的女航天员。1996年8月17日,她乘"联盟"TM-24号飞船升空,她说:"飞船在返航时,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我就像骑在狂奔的马背上一样,所有的东西都在旋转,着陆出舱时,我的腿脚发软,3个小时后才恢复正常。"2001年10月21日,克洛迪再次进入太空,成为欧盟国家第一位两次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并担任"联盟"号飞船的指令长,也是第一位担任此职务的欧洲女性。克洛迪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让·皮埃尔是同行,也是欧洲宇航中心主任,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克洛迪业余时间喜欢绘画和雕刻,只不过她常说:"我现在基本没有业余时间。"  相似文献   

12.
孙梦婕 《航天员》2012,(3):43-45
一提起佛山.我们就会想到黄飞鸿,想到陶瓷。事实上,佛山是我国著名的的武术之乡、粤剧之乡和陶艺之乡。2012年3月21~2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刘伯明与佛山一中优秀校友、《航天员》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孙锦云教授一同走进佛山中学,与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正神舟十一号飞船带着新的目标、新的使命升空了,中国航天又迈出了光辉一步。但是,你们知道是谁在保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天上稳定飞行的吗?是一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的"小哥","他"全名叫GNC系统,简称"小G"。"若GNC系统有把握,我们就有信心执行飞行试验计划了!"说到GNC系统,大家的反应多是神舟飞船GNC系统,其实,发展到天宫,即空间实验室阶段,就多出来了一个"天宫GNC系统"。它们既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11,(7):46-46
欧空局局长多尔丹6月20日在巴黎航展一次会议上说,由于美国航天飞机即将退役.国际空间站计划将迎来艰苦的时期。他说.该计划在运输项目规划方面一直很“混乱”。他说.国际空间站计划是5个伙伴方之间一项非常好的合作.但各方也确实犯了一个错误.即未能就相关事宜进行充分的磋商。  相似文献   

15.
王一 《航天员》2010,(5):42-43
海伦·凯勒说过: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和摸不着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作者说:"作为一名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解说员,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航天迅猛发展、受世人瞩目的好时代。"  相似文献   

16.
读书     
《航天员》2011,(2):80-80
"一个好的科学作品,应当是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新思想,能有助于我们对已有知识的理解。科普书籍激发了人们从事科学工作的热情,同时也给其他领域的人带来快乐和灵感。"——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马丁·里斯《第一入:尼尔·A·阿姆斯特朗的一生》(First Man:The Life of Neil A.Armstrong)简介: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飞向月球。7月20日,由阿姆斯特朗操纵"飞鹰"号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当天下午10时他和奥尔德林跨出登月舱,踏上月面。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  相似文献   

17.
水客 《航天员》2008,(5):42-44
太空出舱,航天员在出门之前一定要身穿舱外服,以适应那很不友好的太空环境。而航天员在轨组装与检查到穿上舱外服,却远不似人们打开衣箱取出衣服穿上那么简单。我们已经在电视中看见,神七飞行时轨道舱内,翟志刚与刘伯明进行舱外服在轨组装与检查的情景,它扎扎实实地花了两人长达15个小时的时间,也耗费了他们不少的体力。但这还只是太空出舱前的一部分任务。事实上,要在太空中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就不只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确切地说,它还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完成一系列繁琐的操作,并且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因而要求航天员在上天之前勤学苦练,熟练掌握其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8.
我父亲许涤新生前十分关心和支持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并就此问题发表过不少文章和谈话。现就回忆所及,说几件往事: 第一件事:1985年9月,航天工业部组织了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参观座谈,请他们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献计献策。为支持航天工业的发展,批评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反对发展航天的议论,父亲在这个座谈会上作了专门发言。他说:“我国的航天工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卧  相似文献   

19.
何宇工作经历很简单,1994年从天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便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飞船总体室,承担电总体工作。神舟六号飞船研制发射时,何宇担任总体主任设计师之职,后担任载人二期型号副总设计师。完成神舟七号飞船任务后,何宇又投入到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任务中,并于今年正式担任神舟九号飞船总指挥一职。从走进五院那天开始,他就与载人航天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其中学习、磨练,成长为飞船队伍中独当一面的重要人物。万事开头难何宇打趣说自己是"苦出身",老总也经常开他玩笑,说他是"钻地沟出身"。这都源于何宇入五院后刚开始从事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2005,(9):12-16,20
令人揪心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终于在8月9日平安落地了。此行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有许多地方值得总结。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请他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下面是采访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