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我国遥测技术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从加强应用研究着手,打破传统概念的束缚,抓住关键技术,走向新的台阶.文章指出,遥测技术必须商品化,力争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2.
为了全面跟踪国际遥测技术发展,协调我国遥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推进遥测技术“三化”(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的进程,提高我国遥测技术总体水平,应建立全国性的遥测信息研究中心和交流网,借以研究我国遥测本业的发展方向;规划遥测系统的三化,促进其实现;进行型号研制资料的归档;进行试验故障的分析研究。此中心的建立已具有实现的可行性,文中对此作了初步分析,列出四项条件。  相似文献   

3.
我国航天遥测技术伴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仿制、自行设计到创新研制几个重要阶段。历史的经验证明,要想使我国航天遥测技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十分注意国际遥测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和我国航天型号的发展要求。现在正值我国航天遥测的换代时机,为此回顾一下国际遥测技术发展中几个历史阶段的重要特点,总结一下三十年来我国航天遥测的重要经验和当前国际遥测技术在几个主要领域中的动向,对确定我国新一代航天遥测的主要目标和展开必要的预先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十年,我国航天遥测技术已获得重大发展.在至2000年期间,我国航天遥测的研制工作还存在五方面的问题。据此,作者就今后我国航天遥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正确发挥遥测系统在故障诊断中的作用,发挥遥测系统潜力、正确处理遥测系统与星弹测试系统的关系和数据中继卫星测控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动化学会“三遥”专业委员会生物遥测专业学组和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将于1991年9月或10月在江西省九江市联合召开第一届全国生物遥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是我国首次在生物遥测方面的专题学术交流会,它将全面地检阅近年来在生物遥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通过交流,探讨我国生物遥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任务。使生物遥测技术在我国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动化学会“三遥”专业委员会生物遥测专业学组和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将于1991年9月或10月在江西省九江市联合召开第一届全国生物遥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是我国首次在生物遥测方面的专题学术交流会,它将全面地检阅近年来在生物遥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通过交流,探讨我国生物遥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任务。使生物遥测技术在我国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遥测技术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半个世纪 ,我国遥测技术的发展令人骄傲 ,它为我国“两弹一星”等重大试验的成功立下了不朽功勋 ;进入上世纪 90年代以来 ,它在规模、体制、频段等诸多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新世纪以后 ,面临世界遥测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我国航天、导弹及常规兵器新型号试验的新需求 ,我国遥测技术应着重深入研究和重点发展空间数据系统、综合基带设备、低仰角跟踪技术、外弹道测量、多目标综合测量、机载遥测系统、遥外测综合跟踪技术和数字化检前记录等设备和技术。  相似文献   

8.
10月25日至28日,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三遥专业委员会、暨航天遥测遥控专业技术组学术会议在长沙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主办,并作为五十周年所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会上,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艳华作了遥测技术的现状及展望的报告,指出了航天遥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讲述了遥测体制的研究与发展,介绍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遥测系统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的遥测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彭晓波主任讲述了国外一次性运载火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描述了我国一次性运载火箭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遥测系统对于评定航空航天飞行器飞行试验结果、故障定位、健康监测和趋势预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二十年来,高码率遥测体制、双向通信及网络化遥测等需求不断增长,美国靶场司令委员会(RCC)下属机构靶场仪器组(IRIG)将遥测网络系统TmNS纳入到IRIG 106标准中,代表了下一代遥测系统的发展方向。在介绍TmNS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TmNS的概念定义、典型架构、分层模型和网络数据消息、系统配置管理、时间同步、服务质量QoS、路由、源选择、安全等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和分析,结合我国遥测技术发展现状,总结其对我国遥测技术发展的启示,并对TmNS后续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遥测技术的开发反映出信息化社会的前景。当前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各行各业对信息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发挥各种传输信息的设备或系统的潜力已迫在眉睫。作为传输信息手段之一的遥测技术也应赶上时代的要求。下面就本人的管见谈谈有关遥测技术的前景问题。按照我国过去的传统方式,用于遥测技术的只不应是两种通信系统,即有线(专用线)和无线。但目前工业发达国家(也就是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已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一批地-空导弹遥测任务执行的前前后后赵亚东(上海航天局八部)实践证明,导弹技术及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遥测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先进遥测系统的应用,又大大促进了导弹及航天事业的更快发展。因此,在导弹武器系统及各种航天器的研制过程中,遥测已成不必...  相似文献   

12.
遥测是获取试验数据、确保试验安全的重要手段,在航空、航天、军工试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外飞行试验遥测大部分遵照国际遥测标准IRIG 106,我国现行的遥测标准(国家军用标准GJB 21)也基本上参照了IRIG 106。在介绍最新版国际遥测标准IRIG 106-15更新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国际遥测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我国遥测技术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遥测技术发展动向”这篇短文中,介绍了当前世界遥测技术发展动向。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即:1.信息采集、调制、发送部分采用了多层丝网印刷整机安装工艺。2.接收、解调、处理部分降低了主计算机的作用。目前,这两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内遥测技术界足够的重视,应予以强调。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宇航学会、北京仪器仪表学会和北京宇航学会联合召开的,由航空航天部704所和南京航空学院无人机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遥测技术年会于1990年9月14日—20日在安徽休宁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62个单位的117名代表。在会上宣读了78篇论文。代表们对我国遥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回顾与展望。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1988年,我们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国际遥测年会期间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当年美国及欧洲国际遥测年会文献,结合我国遥测技术现况,对我国今后遥测系统发展提出几点看法,供有关方面研制参考。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是我国导弹航天及其测控事业迅速发展的10年,也是我国遥测事业迅速发展的10年。70年代末,我国的遥测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有关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工厂,各自形成了具有一定水平、一定规模的遥测设备研究、试制和生产能力。但是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同行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局面。1980年2月,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挂靠在七机部七○四所。从此遥测界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由于挂靠单位的积极努力,遥测同行们能有机会经常在一起,就重大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进行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遥测技术的发展。我作为遥测界的普通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遥测技术的发展已有近三十多年的历史。解放前国内没有遥测技术,懂无线电的人也不太多。解放后,为了适应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学校开始培养遥测技术人才,研究院开始筹建遥测研究所,并从苏联进口了PTC-6和PTC-3等遥测系统设备。由于防空导弹的发展,原进口的设备已不满足要求。为了型号的需要,上级领导决定:弹上设备研制生产,地面改装任务书提出和全系统验收,鉴定试验由二院二部负责,地面设备由704年按任务书改装。经双方共同努力终于在1965年研制成DWY6丙一3甲系统,通过系统验收试验.鉴定检查,其结果满足系统要求。在1965年至1970年期间,为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的遥测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行设计和研制出较高水平的遥测系统的过程。目前,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并投入使用的各种体制的遥测系统达数十种之多,基本上满足了我国航天和各种类型的武器、导弹、飞  相似文献   

19.
分析国外典型微机遥测站的技术特点后 ,认为微机遥测站的核心是利用微软公司的商品化软件 ,应全面考虑发展遥测系统软件。我国发展微机遥测技术时 ,应把注意力放在软件上。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工程遥测技术为旋转机械和行驶机械动态参数测试提供了一个既方便而又精确的测试手段。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除了用遥测技术外就没有其它的成功方法可用来测量(例如往复式发动机的活塞)。其它一些情况下,不同的测量方法均可采用,但无线电遥测技术仍有使用方便、数据精确可靠的优点。在没有开展无线电遥测之前,要分析旋转轴上的应力、扭矩……等物理量,多半是利用集流环的方法将信号引入到记录仪器上。而分析行驶机械的动态参数则采用有线跟踪法,测量很不方便,尤其在高速行驶条件下甚至得不到测量数据。我国从60年代初期开展工程遥测技术的研究工作,但由于电子元件笨重,未能达到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