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京津冀三地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许多不利于协调发展的因素。因为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因素、观念意识的影响,在将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都会存在很多层面的挑战。而邻国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和我国的京津冀都市圈存在许多类似的地方。在20世纪的50年代到21世纪,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发展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东京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对我国京津冀一体化的目标的实现,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地方发展国策,即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在该过程中,三地就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共同为首都经济圈及河北省现代服务业的健康成长创造契机。当然,对于河北省整体而言,他们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京津地区,因此研究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建设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是有必要的,就此希望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全面优势互补与分工协作,全面加速河北省现代服务产业的健康稳定向前推进,以达到强化河北省全国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研究背景,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典范,就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论证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规划设计出融社会环境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人才智力支持、产业调整结合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旨在为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助推河北省更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河北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作为这一区域中相对滞后一级,河北省在对接京津发展中存在诸多障碍。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河北省主动融入京津,顺利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于全球经济弱增长及国内市场需求下降影响,河北省长期累积的产业"强"供给与当下市场"弱"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运行风险剧增。推进河北省优势产业向"一带一路"区域转移,能够快速缓释由于过剩产能带来的经济风险,这符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协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但是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河北省优势产业对外转移进展缓慢。未来应采取更为精准的政策举措,提升优势产业对外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6.
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十万大山地区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与分析。认为滨海休闲旅游中开发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是一种双赢选择,提出了应深入挖掘“盘王节”、“瑶圩”等瑶族传统节日庆典中、具有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以促进广西滨海休闲旅游的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河北地区在整体科技技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吸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建立拥有良好的科技人才聚集环境的产业园区,吸纳京津地区科技应用人才,发挥好作为京津冀地区科技产业应用和推广的作用,成为河北省推进京津冀科技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文章从地理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制度环境因素、科技环境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五个方面对现阶段河北产业园区人才聚集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提出提升人才聚集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首都北京为核心,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构成的首都经济圈的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但在经济圈内由于北京、天津两地强大的虹吸效应,导致经济圈内人力资源的发展失衡,河北省处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地区,进而制约河北省的经济发展,阻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文章先分析京津地区的"虹吸效应"及其表现,进而分析"虹吸效应"对首都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从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人力资源的联动机制、人力资源的评估体系等方面分析河北省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介绍了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指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根据确定的绩效评价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相关统计、调研数据对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行绩效评价,得出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绩效属于中等水平的结论,存在着不足,并提出了促进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人民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所引起的高度关注,河北省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能够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网络。在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对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