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庞之浩 《航天》2010,(9):36-39
2010年2月8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上天,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第三个、也是最后的节点舱——“宁静”号节点3号舱,以及欧洲“嘹望塔”号观测舱。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非俄罗斯舱段的建造已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工程已完成了90%。此后,航天飞机还将执行4次国际空间站任务。届时,耗时25年、花费数百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将基本建成,航天飞机也将光荣退役。  相似文献   

2.
丹宁 《中国航天》1998,(4):26-28
加拿大为国际空间站建造机械臂丹宁作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国际宇航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计划共有美、俄、日、加、巴西和10个欧洲国家参加。从表面上来看,加拿大在该计划中扮演的是一个小角色。建成后,这座庞大的空间设施上见不到标有“加拿大”字样的舱段,站内分给...  相似文献   

3.
庞之浩 《航天员》2011,(5):59-62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是由美国牵头的,其投入占国际空间站总成本的70%,所以称得上该工程的“龙头老大”。美国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实验舱、节点舱、气闸舱等各1个,以及7段桁架结构、4对太阳能电池阵,还用航天飞机完成了许多舱段的运输任务和航天员出舱组装空间站部件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2007年是国际空间站加紧建设的重要之年,共有3架航天飞机、3艘货运飞船和2艘联盟飞船对接空间站,全年累计进行舱外活动高达22次,“和谐”号连接舱、新结构组件和太阳能电池板纷纷就位,空间站总体积显著增大。本文主要回顾了今年舱外活动的任务执行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故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外空间站发展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氦 《中国航天》2003,(10):79-80
从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到现在,美苏共把9座空间站送上太空,目前还正在建造国际空间站。从总体结构上讲,这些空间站可分为单模块空间站和多模块组合式空间站两大类,前者是指用运载火箭一次就能送入太空轨道运行的空间站,后者是指分多次运送入轨、由多个舱段或模块在软组装而成的空间站。 单模块或称单一式空间站具有所用硬件少、技术简单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多年的建造,世界上投入资金最大、参与国家最多、建造周期最长、技术水平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国际空间站于2011年2月基本建成。它包含13个增压舱,其中8个是用于科学实验和航天员居住,1个为空间站提供初始推进、姿控、通信和储存,4个用于对接。另外,还装有7段桁架结构、4对巨型太阳能电池阵、1个移动服务系统、舱外仪器设  相似文献   

7.
“和平”号空间站由6个相继发射的舱体对接而成,其中的自然舱为一遥感舱,装有各种类型的遥感器,主要用来增强“和平”号空间站的地球遥感能力,研究地球生态状况。文章对这些仪器逐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和平号空间站联合体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的详细设计特征及其基本性能数据,联合体包括和平号基本站,大型科研舱(如宇宙1443和1686),小型科研舱(如宇宙1669),联盟TM乘员接送船和进步号空中加油船。本文还把和平号与礼炮号空间站的设计特征进行了比较,介绍了和平号的6个停靠口,以及联盟TM和进步号宇宙飞船在和平号站会合、停靠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已装配好的各舱段的安装和维修,是由舱外活动(EVA)乘组人员进行的,这是国际空间站建造活动的重要部分,而且已经开始进行了。至2002年7月1日为止,使用俄罗斯“Orlan-M”航天服(SS)从国际空间站进行了7次EVA,使用美国舱外航天服装备(EMIU)(从通用气闸舱)进行了1次EVA。  相似文献   

10.
庞之浩 《航天员》2011,(6):65-68
苏联/俄罗斯曾先后独立建造过8座空间站,在空间站建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1993年,俄罗斯正式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使该站采用了很多俄罗斯空间站的成熟技术,从而节省了费用、少走了弯路、降低了风险、缩短了时间。目前,俄罗斯已为国际空间站研制和发射了5个舱体,今后可能还将独立建造新的空间站。  相似文献   

11.
针对空间站技术跨越大、工作模式多、产品状态新、工作寿命长、协作单位广、验证难度高等任务特点,总结了空间站研制过程强化风险识别与控制、强化关键产品管理、强化三舱通用化设计、强化要求传递与落实检查、强化试验覆盖性和有效性验证、强化产品状态控制和归零管理、强化研制过程正向质量确认方面采取的主要产品保证工作措施。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有效保证了空间站研制过程质量,为空间站建造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气体复用技术回收利用了气闸舱出舱活动泄压的大部分气体,对空间站的长期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调研了"国际空间站"气体复用技术,包括美国联合气闸舱及日本实验舱气闸室。重点介绍联合气闸舱气体复用系统组成、硬件设计及性能,并阐述了泄压方式的冗余设计。初探了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经论证,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拟采用转移抽送的技术原理,与"国际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方案有不同特点。探讨了气体复用技术的地面试验方法,对试验条件的影响性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文章的技术方案简便可行,可应用于我国空间站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广龙 《中国航天》2004,(12):34-36
经过多次推迟.国际空间站第10长期考察组终于在10月14日乘联盟TMA5飞船升空。飞船飞行2天后.于莫斯科时间16日8时15分与空间站码头号对接舱成功对接.比预定对接时间提前2分钟。由于最后时刻自动对接系统出现小的故障.对接临时改为手动完成。尽管如此,地面控制中心官员认为.整个飞行总体正常。  相似文献   

14.
钱航 《航天员》2014,(3):68-69
今年4月23日,两名美国航天员实施了一次时间较短的太空行走,成功更换了国际空间站外一个出现故障的备用电脑。按计划,国际空间站航天员需用2个半小时实施这种更换作业,但这次,史蒂夫·斯旺森与里克·马斯特拉基奥两人只用了1小时36分就顺利完成任务,提前近1个小时。NASA在社交媒体上称赞这次太空作业“干净利落”。这2名航天员维修的是位于国际空间站外部桁架上一台叫“分路器-合路器”的备用电脑。  相似文献   

15.
左永亮 《航天员》2011,(4):12-16
1998年11月20日,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个国际化的空间站项目开始建造。2008年11月,国际空间站建造十周年之际,我刊曾以“国际空间站:十年,这样走过”为题,对其建造历程、内部结构、设施设备。空间应用、故障失误、未来发展等进行了简述、分析、总结和报道。  相似文献   

16.
空间站要达到长期在轨安全、可靠运行要求,必须具备出舱开展维修和组装的能力。文章在对我国空间站出舱活动任务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空间站组合体系统级出舱活动设计,阐述了空间站出舱活动通用设计和实施技术,例如气闸舱通用过闸技术和机械臂转移航天员技术。最后,总结了从核心舱发射至今我国空间站出舱活动在轨实施情况,并对出舱技术后续在载人登月及光学舱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述了俄罗斯支持空间站服务的舱的计划,但是 美国仍继续安拓是大量的备用部件。  相似文献   

18.
“和平”号空间站由6个相继发射的舱体对接而成,其中 的自然舱为一遥感舱。装有各种类型的遥感器,主要用来增强“和平”号空间站的地球遥感能力,研究地球生态状况。文章对这些仪器逐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空间站应用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简要介绍了国外载人空间站应用的发展和"国际空间站"应用的现状,重点总结和分析空间站应用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包括应用人时不足,建设进度推迟,有效载荷配置不到位,运输能力不够,供电欠缺,设备和器材无序安装与存放,缺少合理建造与应用的综合规划和协调程序,以及潜在的设备故障与人为失误,同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孙广 《中国航天》1995,(12):25-28
俄加紧研制功能能源舱位于莫斯科附近的赫鲁尼切夫航天中心目前正在加紧研制开始时将作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中心组件的功能能源舱(FGB,本刊曾译作“功能辅助舱”)。这一名字并不出奇的组件对国际空间站的成败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迄今为止美俄间最大的一项宇航合作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