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运载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4月3日说,中国已开始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可靠性、低成本、无污染的大推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满足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发射大型卫星、月球探测装置等空间探测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9月7日,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共同举办了以"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导航、遥感、计算融合"为主题的空间瞭望智库论坛,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主持,中国工程院樊邦奎院士、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以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和特邀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原民辉所长做了空间瞭望智库论坛主办方发言。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2017年4月23日,在我国第二个航天日到来之际,由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雄安新区筹备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航天十二院与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六期钱学森论坛"钱学森智库助推雄安发展"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河北省副省长王晓东、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刘顺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燕生等领导、20余位院士以及来  相似文献   

4.
周武 《航天》2011,(2):16-17
2010年12月11日,中国科协第49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召开。本期沙龙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承办。沙龙的主题为"新概念航天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孙泽洲担任领衔科学家。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中国科学院叶培建院士、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等3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09,18(3):47-47
据科学网2009年4月7日报道,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DUV)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在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3月20日,项目总体部总经理詹文山,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理化所所长刘新厚等共同见证了第一台样机出所。3月23日,样机顺利运抵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将完成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的整机组装调试。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工程》2011,(1):161-I0001
2011年1月9日,由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带队,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30多位院士参观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马兴瑞总经理、袁家军副总经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杨保华院长、李开民书记等相关领导陪同参观交流。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工程》2011,(1):163-I0003
2011年1月8日,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办、《航天器工程》期刊协办的“2011中国空间机械工程技术高峰论坛”在北京航天城圆满召开。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中国工程院范本尧院士,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林益明部长、刘燕宁书记、马世俊工程总师等空间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高峰论坛。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1月27-28日,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法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谢良贵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王礼恒院士和《宇航学报》主编、中国工程院杜善义院士主持大会报告会。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主持开幕式。  相似文献   

9.
8月10日,我国卫星测控技术和卫星应用技术专家、通信卫星微波测控系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科技委顾问童铠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8月17日上午,童铠院士的遗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6月27~28日,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通信与导航专业组主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工程院第三届"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望"院士论坛在西安成功召开。杨士中、沈绪榜、陈鲸、吴一戎、段宝岩、何友、郝跃、尹浩、欧阳晓平等院士以及业内有关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相关研究院(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共100多人参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院长、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自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火箭成功托举了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北斗"导航卫星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将460多颗国内外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创新超越的"长征"路。2019年3月10日,"长征"系列火箭第300次发射任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圆满成功。借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  相似文献   

12.
林华宝院士是我国知名的航天技术专家 ,是返回式卫星技术带头人 ,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各种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安全着陆开辟了道路。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0 0 1年起担任《航天返回与遥感》编辑委员会顾问。 2 0 0 3年 8月 16日林华宝院士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享年七十二岁林华宝院士简介  相似文献   

13.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0,(4):F0002-F0002
<正>7月14日至18日,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返回与回收专业组2010年学术交流会在成都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等15家单位的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返回与回收专业组顾问唐伯昶总师、专业组组  相似文献   

14.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3月11日表示,神舟七号关键技术已经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07,16(4):F0003-F0003
2007年7月10日至1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科技委以及五院科技委和八院科技委在西宁市联合召开“航天器总体技术专业组2007年学术研讨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器总体技术专业组组长徐福祥,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集团公司科技委倪行震总师,五院  相似文献   

16.
正陆元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陆院士1956年回国后,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的工作,参加中科院早期的工业自动化、探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及一些战术导弹控制  相似文献   

17.
《航天器工程》2005,14(4):30-30
2005年12月6日至8日,由中国宇航学会主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协办的“中国宇航学会首届学术年会”在广西北海隆重召开。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夏国洪,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副司长李本正、北海市市长唐成良出席了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中国科学院院士邢球痕以及300多位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  相似文献   

18.
<正>杜善义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1938年,他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80~1982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杜善义被派往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力学和材料科学。他曾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副校长等职务,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岁末年初之际,杜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中国航天》杂志的专访。  相似文献   

19.
我国空间返回技术专家、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顾问、《航天器环境工程》杂志名誉顾问林华宝同志,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于2003年8月17日1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林华宝同志,祖籍福建莆田,1931年5月29日出生于上海,1953年9月参加工作,1956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58年11月在上海机电设计院任研究室副主任。1977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先  相似文献   

20.
正4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赵文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京津冀遥感应用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号召,聚焦京津冀地区发展,讨论如何将已有的遥感数据充分利用起来,与当地政府规划、日常管理相结合,推进遥感技术的深入应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胡如忠、刘德长,河北遥感协会理事长靳海河、遥感中心主任田力,北京市地质研究所韦京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