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郝继刚  张育林 《宇航学报》2006,27(4):654-658,669
SAR干涉(InSAR)测高是分布式卫星目前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星间基线是系统高程理论精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基线是由编队构形决定的,因此构形设计是InSAR测高分布式小卫星系统顶层设计的一个关键内容。针对设计变量与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没有简单明确的解析形式的特点,选择遗传算法作为优化算法进行构形的优化设计,给出了编码方法和适应度函数。以典型雷达卫星参数为初始条件,对几种不同构形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一个轨道周期内,双星空间编队约有一半时间能够满足精度优于1m的要求,是进行InSAR测高的首选构形。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编队飞行卫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测高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队飞行InSAR卫星系统顶层任务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流程,分解出了测高误差分配、基线设计与测量、轨道构型设计、星间同步等关键技术,对各关键技术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解决途径进行了研究,并分析比较了不同InSAR载荷工作模式的性能及其与卫星系统的相互约束关系,可以为型号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编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卫星的轨道特点和星间紧密编队的特性,引入e/i矢量概念,推导了用e/i矢量表示的编队卫星相对运动学方程,分析了在满足测量基线条件和星间距离条件下编队构型设计约束,并给出了能实现全球测量的编队构型设计结果。对获得的编队飞行轨道参数的数学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编队构型正确。  相似文献   

4.
近地轨道编队飞行卫星构形保持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海航天》2014,31(4)
针对近地轨道编队飞行卫星的构形保持控制问题,引入相对轨道根数描述编队构形参数,通过补偿控制过程中的耦合影响,优化设计三脉冲编队保持控制方法和相应的控制策略。仿真中考虑了相对导航误差、推力器的推力大小和方向偏差、测控条件约束等因素的影响,并分析了编队保持控制的特点以及控制精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微纳合成孔径雷达干涉(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InSAR)卫星是对地定量化遥感的重要手段。开展了微纳InSAR卫星系统总体技术研究,给出了使得干涉测量覆盖范围最大的双星编队构型设计方法,建立了低燃料消耗双星轨道参数设计准则,提出高功能密度比InSAR卫星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载荷平台一体化、卫星高集成模块化等总体设计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6.
陈雯雯  邵晓巍  段登平 《上海航天》2012,29(1):12-18,46
针对多星收发同置分布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建立了基线的空间几何模型,基于高程测量(DEM)和动目标检测(GMTI)任务设计卫星编队构型。给出了多星收发同置分布式InSAR的基线参数与构型参数的转换关系,在任务对基线的约束下,以小于某指标的测高和测速误差的轨道运行时间为优化目标,设计构型参数并仿真分析,获得了三种不同编队构型的基线稳定性和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卫星摄影测量中,由多颗小卫星组成的卫星编队具有比单颗卫星更优越的性能,能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通过对绕飞编队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适于摄影测量的卫星绕飞编队构形。该卫星编队具有空间构形不变、覆盖范围大,图像比例尺一致等优点。对地三维定位仿真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卫星编.队拍摄的具有航向和旁向充分重叠的区域网图像,在摄像机光心坐标精确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就可以确定地面目标点坐标,即用空中控制完全代替地面控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卫星摄影测量中,由多颗小卫星组成的卫星编队具有比单颗卫星更优越的性能,能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通过对绕飞编队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适于摄影测量的卫星绕飞编队构形.该卫星编队具有空间构形不变、覆盖范围大,图像比例尺一致等优点.对地三维定位仿真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卫星编.队拍摄的具有航向和旁向充分重叠的区域网图像,在摄像机光心坐标精确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就可以确定地面目标点坐标,即用空中控制完全代替地面控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一种绕飞编队卫星星间链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建立高精度相对定位编队卫星的星间链路,提出了一种基于GPS的绕飞编队卫星星间链路系统设计方法。针对我国首次以InSAR为背景的任务,以某绕飞编队星座星间链路系统总体方案为例,利用STK/MATLAB分析软件,对天线覆盖区与组阵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做了系统优化,包括星间轨道构型、天线设计组阵图、天线安装位置、链路预算、星间通信措施设计分析以及电磁兼容性分析等。结果表明:基于GPS的编队卫星能够从系统角度优化设计建立星间链路,从而完成编队跟飞、绕飞期间的星间通信与测量任务,为卫星建立星座构型、相对定位测量提供了可靠、稳定的传输通道。该设计方法可为同类卫星或其他类型卫星星间链路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曹喜滨  贺东雷 《宇航学报》2008,29(4):1276-1283
针对多星编队构形保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编队构形保持协同控制算法。首先,给出了线性化的、基于相对轨道根数的编队相对运动方程,基于此方程,提出了优化确定多星编队系统构形修正相对运动中心和各个卫星目标修正量的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然后,在建立离散化状态方程和测量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多种约束条件的求解构形保持控制律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数学模型。于是,可通过求解上述两个数学规划模型,得到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构形保持协同控制算法。最后通过数学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编队飞行卫星群的轨道动力学特性与构形设计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编队飞行卫星群由一些相对距离近的小卫星组成,在严格的条件下,若干颗伴随卫星环绕一颗中心卫星作相对运动,相对轨道为特别性质的椭圆,本文研究了编队飞行卫星群的轨道动力学特性,提出了编队飞行的轨道构形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椭圆参考轨道周期性线性绕飞条件为约束,给出了形式简单直观的椭圆参考轨道周期性相对运动的解析解。该解析解消除了Carter解中的定积分项,具备简单的表达形式,可方便快速地设计椭圆参考轨道编队卫星的构形。通过对周期性解析解的直观分析,设计了椭圆参考轨道水平圆编队构形,将水平圆构形的设计由传统的圆参考轨道推广到椭圆参考轨道;分析了椭圆参考轨道水平圆构形的特点,并研究了它的演变规律。该研究加深了对椭圆参考轨道周期性相对运动的理解,扩展了水平圆编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地心惯性坐标系到质心轨道坐标系的坐标转换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卫星编队飞行通常需要高精度的星间基线测量信息,而坐标转换是影响基线确定精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分布式InSAR为例,着重研究了从地心惯性坐标系到卫星质心轨道坐标系的转换方法,详细地推导了具体的转换公式。仿真实验表明: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直接方法的转换精度优于间接方法。并且就目前的测量条件而言,卫星的绝对速度测量是影响直接方法转换精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杜耀珂  何益康 《上海航天》2012,29(3):18-22,72
针对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编队卫星的特点,分析了地球形状、大气阻力、第三体引力和太阳光压等空间摄动力对卫星轨道的影响,并仿真讨论其对编队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形状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是引起InSAR编队构型变化的主要摄动因素,在这些摄动力的作用下,编队构型的变化主要是沿航迹向的累积变化和编队椭圆的空间指向变化两种,并给出了编队构型随时间的变化量。研究为编队保持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种利用面质比调整提高编队构形稳定性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式卫星编队构形受大气摄动的影响会产生沿航迹方向的相对漂移。通过合理的面质比调整,可以降低漂移,提高构形稳定性。基于包含周日效应的大气密度模型,研究了编队卫星轨道能量耗散的差异,进而指出大气摄动引起的构形漂移与构形初始相位、以及轨道面和太阳密度周日峰方向夹角之间存在的关系。给出解析形式和数值方式2种面质比调整方法,并对后一种方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利用文中给出的面质比调整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构形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用于对地观测定位的编队飞行卫星群轨道构形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赵军  肖业伦 《宇航学报》2003,24(6):563-568
编队飞行卫星群是一组小卫星,它们具有短的相对距离、相等的轨道半长轴和微小差别的其它轨道要素,它们形成相互伴随运动,并且具有一定的构形。提出将编队飞行卫星群的轨道设计技术应用于对地观测定位卫星系统中。根据设想的要求,针对由四颗伴随卫星围绕基准卫星(或一个虚拟的中心)飞行的轨道设计案例,初步分析了编队飞行卫星群的构形保持,地球引力和大气阻力的摄动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小卫星编队的稀疏孔径遥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实现稀疏孔径系统的迈克尔逊干涉和斐索干涉的两种干涉成像原理,讨论了实现稀疏孔径探测和成像的子孔径的空间布局、相位一致和图像恢复,分析了载荷展开,卫星编队中的编队卫星轨道设计、空间基线测量与控制,以及光机技术等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研究近地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在引力摄动作用下的长期演化机理。把用转移矩阵法得出的相对运动分析解表达成一般轨道根数形式,为研究摄动影响而进一步表达成无奇点轨道根数形式;根据各轨道根数的J2摄动解分别研究编队构形在轨道坐标系三个方向上的振幅与相位的长期变化情况,揭示了构形引力摄动的长期演化机理;给出编队构形的摄动表达式,并以仿真实例验证其可信性;最后给出构形长期引力摄动的相关结论,并对编队构形设计提出建议,这将为研究编队构形的规划技术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9.
分布式小卫星SAR系统GMTI模式构形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式小卫星SAR系统地面动目标检测GMTI模式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广泛探索阶段.如何评价一个分布式卫星系统的GMTI能力,编队构形对GMTI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怎样设计编队使系统GMTI能力最强等问题是文章讨论的内容.从盲速比例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系统的GMTI功能进行衡量的定量指标,分析编队构形方式对该指标的具体影响,寻找GMTI模式下可能的编队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分布式小卫星SAR系统地面动目标检测GMTI模式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广泛探索阶段。如何评价一个分布式卫星系统的GMTI能力,编队构形对GMTI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怎样设计编队使系统GMTI能力最强等问题是文章讨论的内容。从盲速比例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系统的GMTI功能进行衡量的定量指标,分析编队构形方式对该指标的具体影响,寻找GMTI模式下可能的编队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