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月25日23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3星",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成功后,"天链一号"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2.
1月9日11时17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送入太空。同时,搭载发射了一颗卢森堡小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配置了三线阵测绘相机和多光谱相机,采用三线阵测绘方式生成立体测绘影像。三线阵测绘相机的前视、后视全色影像地面像元分辨率为4m,正视全色影像地面像元分辨率为2.1m;多光谱相机的正视多光谱影像地面像元分辨率为5.8m。"资源三号"卫星将提供高几何定位精度、高品质成像效果的卫星影像以及相关的地理信息产品。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9月29日12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VRSS-1("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遥感卫星整星出口和在轨交付服务,也是中委双方继2008年成功发射"委内瑞拉通信卫星一号"之后的再度合作。  相似文献   

4.
北京时间7月11日23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2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2星"成功送入太空。火箭点火升空约26 min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已经完成"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影像与"天地图"的顺利对接。并在截止4月11日,共计接收卫星影像28650景,存档数据超过16TB,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华北、长三角和墨西哥、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部分影像已经在"天地图"得到了应用,主要对应第11~16级地图,后续还将不断地为"天地图"提供更多最新的高分辨率影像。  相似文献   

6.
2月2日15时许,"远望六号"测量船结束了154天3万余海里的总航程,顺利抵达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港口。至此,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海上测控任务的3艘远望号测量船已全部凯旋。 自2011年9月2日起,"远望三号"、"远望五号"、"远望六号"测量船相继出征,布阵太平洋预定海域,联袂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等12次海上测控任务,累计海上作业539天,安全航行12万海里,创造单船一年执行任务次数最多、两次任务间隔时间最短、一次出航时间跨度最大、连续测控时间最长等4项我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7.
3月4日,"金牛座"XL型火箭搭载NASA的"辉煌"号卫星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由于整流罩没有分离,导致推进装置速度不够,无法进入预定轨道,几分钟后便坠入南太平洋。2009年发射一颗气候监测卫星时出现过同样的事故,当时使用的是同一型号火箭。NASA为此损失了4.24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于9月27日在阿拉斯加州科迪亚克发射场发射升空的"战术微卫星"4号是由海军研究实验所开发的拥有10个频道的超高频通信卫星。该卫星质量为450kg,制造、  相似文献   

9.
基于"嫦娥二号"卫星再拓展试验的设计轨道,研究各种摄动力对轨道确定精度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若要达到km量级的轨道确定精度,必须考虑除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外所有大行星以及日月的质点引力。文章进一步利用数值分析法研究再拓展任务的轨道确定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目前的测控条件,使用30 d以上的测轨弧段可以得到稳定可靠的轨道解,而短弧(小于20 d)稳定轨道的获取需要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轨数据支持;当"嫦娥二号"距离地球700万km时,测控精度可优于30 km;虽然每天测轨弧段的增加可以改善轨道精度,但是当增加到8 h以上时,定轨精度将不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时间2012年4月30日4时50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2颗卫星是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组网卫星的第12、第13颗,这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发展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链一号"03星成功入轨标志着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基本形成。作为中继卫星运行管理和数据中继服务的主体,地面应用系统发展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中继卫星系统应用效益的发挥。在总结地面应用系统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系统在资源可用率、任务服务模式和任务保障可靠性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以及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地面应用系统后续发展建设的思路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时间2012年5月26日23时5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2A"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中星2A"卫星是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一颗通信广播卫星,承担"中星2A"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月29日15时31分,随着"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15号送入太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4月30日—5月29日的30天内,连续实施了5次航天发射,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见表1)。"五箭七星连捷"的记录创下了中国航天的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3时1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第14颗和第1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这是中国第2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北斗导航卫星,也是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的第3次发射。专家称,此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组网技术已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月25日凌晨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也是中国2012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16.
国防科工局2月6日发布"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m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比"嫦娥一号"全月图120m的分辨率提高了17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布分辨率优于7m全月球影像图的国家。这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 "嫦娥二号"7m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的数据处理和制图质量得到了严格、有效控制,影像图的空间分辨率、影像质量、镶嵌精度、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等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7.
《飞行器测控学报》2011,(6):20-20,25,86
9月29日21时16分,搭载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升空585s后,"天宫"一号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从此,中国人拥有了自主空间实验室,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序幕也由此拉开。9月30日1时58分,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科研人员的指挥控制下,"天宫"一号实施首次轨道控制,远地点高度由346km抬升至355km。  相似文献   

18.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行两年多的时间内,对地表、海洋和临近空间大气进行探测,获取了大批高质量遥感数据。针对天宫二号遥感数据的应用研究进展,总结了天宫二号3个对地观测载荷的主要应用技术指标,分析了所获取的多载荷遥感数据在国土资源、海洋及海岸带应用、湖泊监测、农业应用、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探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对天宫二号遥感数据进一步扩大应用研究范围、数据定量化应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应用与智能化分析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飞行器测控学报》2011,(4):13-13,42,47
随着"阿特兰蒂斯"号2011年7月8日升空,美国航天飞机迎来了最终谢幕的时刻。回顾其30年历程,有人称赞它为人类探索宇宙立下功劳,也有人斥之为劳民伤财。无论怎样评价,一个时代即将落幕。1登场与谢幕1957年苏联第1颗人造卫星发射,拉开了美苏太空竞赛的序幕。按照美国的设想,航天飞机是一种像飞机一样水平着陆、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间、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在"阿波罗"登月的1969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启动航天飞机项目。1972年美国开始建造航天飞机。4年后,首架航天飞机"企业"号问世,它只进行大气层内滑翔试飞。  相似文献   

20.
莫斯科时间7月28日5时35分(北京时间28日9时35分),俄罗斯太空部队使用"轰鸣"运载火箭在俄境内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成功发射4颗本国卫星,其中包括1颗"宇宙"军用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