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今日民航》2010,(2):98-99
内容简介:作者是一位常年工作在日本的IT工程师,娶东邻女为妻,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近距离观察日本社会的生活万象,撷取其中生动有趣者,从婚丧嫁娶,到君国大事,娓娓道来,使我们看到日本人更真切和更丰富的面孔。以"鬼"为邻,与"鬼"为伍,萨苏十年旅日生活"大揭密",向你展示一个中国工程师眼中的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2.
寻夏之旅     
JK 《今日民航》2009,(6):58-71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一天24小时几乎都是白昼。这一天,在中国南边的云南墨江、广东从化、广西桂平,正午时分"立竿无影"。这一天,山东的人在吃面,而广西的人在吃狗肉……从北至南,在夏至这一天,你会看到最不同的风俗,也会看到最特别的景致,所以,让我们马上开始一次寻夏之旅。  相似文献   

3.
薛海鹏 《今日民航》2013,(8):102-103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在被问起自己如何从电影中获得乐趣时,单志单用了这句《中国合伙人》里的经典台词回答了我。作为新生代的青年导演,单志单在自己的电影寻梦路上走过了第一个十年,从介入影视圈起步到现在经历转折,做业界标杆或者旗手从来不是他的目标,他追求的只是用自己独到的方式讲述故事。导演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思维活跃,他们是最渴望、也是最擅长将自己的所想表达出来的人。眼下,单志单正忙于新电影的拍摄工作,在这部有望成为他院线处  相似文献   

4.
《中国男》作者:余世存九州出版社《中国男》为读者编订了一本用话语涂绘的人物肖像画册。这些正在被人逐渐遗忘的面孔,重新浮出时间的水面,成为世人缅怀或反省的对象。这种类似《史记·列传》的司马迁笔法,并非由余世存发明,但是他所选择的,却是不同寻常、富有争议、被误读、矮化或忽略的人  相似文献   

5.
《西南航空》2013,(9):94-97
与康彦龙结识,是因为著名歌唱家、四川音乐学院的姜代康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这位在音乐圈里以学养深厚、治学严谨、较真、不来虚套而深得敬重的教授,对康彦龙这个学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许之词:"他的成长经历我觉得就是典型的中国梦。"康彦龙是名80后的青年,但他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80后都是蜜糖水浇灌长大的。  相似文献   

6.
《今日民航》2011,(4):98-99
《高盛的中国生意》程志云希腊国际债务危机!投资银行倒闭!巨型企业并购!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爆炸性财经新闻,都离不开投行的神秘身影!而高盛以其百年历史和在金融危机中的持续盈利,在投资银行中"一枝独秀"。高盛在中国也是"星途闪亮"。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中国以来,他先是在国企改制上市中赚得"盆满钵满",后又在收购、运作明星民营企业上市中凌厉凶狠,屡屡成为财经大事件的主角。本书正是通过梳理高盛在中国20年的经营脉络,以丰富的故事和案例,还原一个国际投行在中国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7.
豆子 《今日民航》2012,(3):56-58
在飞机上为朋友们做出地道的中餐,并且享受大家围聚一桌的热闹。这一直是一个难以达到的梦想,即使是世界最顶级的飞机内饰设计师,也会因这个梦想而抓狂:"不,这不可能!"不过廖学锋做到了,他说服了设计师,甚至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然后终于为这个梦想找到了实现的途径。他将波音737完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进行了改装:设置了全功能的厨房、高品质的卡拉OK设备,以及可以6人围聚的多功能圆桌,而且这个桌子内甚至安装了一台自动麻将桌。总之,他把中国人的家搬进了波音737,然后将这种专属于中国人的飞机命名为ABJ(亚洲公务机)。  相似文献   

8.
雁苇 《今日民航》2009,(9):90-91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被问及"如果能重来一次会做些什么不同的事"的时候,他回答道:"我会喝更多的香槟。"这句话道出了经济学的独特魅力,经济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这其实也是《经济学的香槟》这本书的隐喻,显然该书的作者贺雄飞认同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
王辉 《今日民航》2009,(Z1):68-75
发烧篇滑雪:碰不得的运动经常滑雪的人把这项运动比作"鸦片运动",而中国旅游滑雪第一人卢建则把滑雪称之为一场"野性的呼唤"。不管怎样形容,反正滑雪是一项碰不得的运动,你滑了第一次,这辈子恐怕都戒不掉。  相似文献   

10.
许允 《西南航空》2007,(8):70-74
对爱好体育摄影的人来说,王瑞林这个名字可谓响亮。两次"全国体育摄影十佳",对于西部摄影师来说,要击败京沪等地近水楼台的同行们,难度相当大,但王瑞林做到了,而且两度金榜题名。王瑞林是北京人,一米八七的身高和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暴露"了他的出身;但他又是成都人,蓉城对他来说远远超越了第二故乡的概念,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份孜孜以求的事业,北方出生的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西部。在成都安家的北京人王瑞林两度赴京领奖,梦里不知身是客还是主,醒来已被鲜花和掌声所淹没。京城的同行都是他的老乡,个个热情洋溢地打招呼"回来啦?"王瑞林笑着,心里清楚地知道:"我还会回去的,我的家在成都。"他的家,就在离京城千里之外的锦江边上,他熟悉那里的大街小巷,甚至一草一木。正因为这份执着的爱,才让他以北京人和成都人的双重身份,默默用镜头记录着蓉城的变迁。有道是"隔行如隔山",哪怕是在摄影圈内部,也有好多比"隔山"还远的小门类,比  相似文献   

11.
《大鱼海棠》被视为是中国动画电影界的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它主要讲述了人鱼少女"椿"与人类男孩"鲲"之间的故事.影片运用生命的符号,在声音律动、画面呈现、艺术空间方面构建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生命宇宙.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影片中"节奏"美的探讨,可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从而反映中国人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江达义  王海鹰  苏欣 《西南航空》2010,150(8):68-73
南极,被人称为极地天堂,神奇陆地,地球上没有国界的最后一片净土!对这个令人神往而又神秘的地方,目前中国仅有二百万分之一的人能亲历其间,而作为知名企业家、摄影家的萧景勋先生就是这少数中的幸运者。近日,我们慕名走访了他,聆听了南极探险之旅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航》2012,(10):13-13
不久央视播出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陕北绥德的黄老汉家喻户晓。黄老汉真名黄国胜,58岁,《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他的绝活便是黄馍馍。"黄馍馍"是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种大众主食,原料由黄米面发酵,包裹蒸煮好的红枣、豆类挤压掺和成的豆枣泥馅蒸制而成,口感甜软,食材天然,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有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低调神秘、眼毒胆大,他们帮助创业者将那些仅仅停留在头脑中的商业计划变为现实,并为他们提供企业初创时的生存给养,还帮助他们迈过创业过程中的一道道坎,这群人在投资界被称为"天使"。老顽童薛蛮子就是天使中的一位,他有着中国"天使投资第一人"的美誉,在圈子里极受敬重。  相似文献   

15.
佚名 《今日民航》2012,(9):106-106
作者刘劲飞是"阅人无数"的裁员专家,每天要面对的就是那些被后娘放逐的苦孩子。他就像一个老中医一般,看多了别人的苦水和泪水,自然能总结出些许治病救人的道理和智慧,也更加看得清楚为什么走运的人总是走运,倒霉的人总是倒霉。经济像吃了药一般低迷颓废,昔日沸腾的世道如令萧条得有些赤条条。大背景惨淡.自然会影响到职场,加薪、年终奖不敢期待,裁员热潮倒是滚烫而来,灼人鼻息。放眼看去,房价貌  相似文献   

16.
毛剑杰 《今日民航》2009,(Z1):100-103
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的司徒雷登,在告别中国近六十载后,终于回来了。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骨灰归葬杭州安贤园。在去世46年后,他终以中国著名教会大学创始人的身份归葬出生地杭州。安贤园是杭州北郊崇贤镇一处新陵园,司  相似文献   

17.
石三 《今日民航》2013,(8):112-113
2010年一首演唱会现场录音的"给自己的歌",唱成我们午夜梦回每个人自己心里的歌。匆匆三年,只听一首"给自己的歌"!匆匆十年,李宗盛即将唱出十年来唯一一首录音室作品,一首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在午夜听的歌。读李宗盛的歌词,就像在看小说。也只有他的东西,才能在不押韵的情况下也让人欣然接受。当然,这更关乎他的唱法。比起表达,他更像是一种灌输,咬字和断句的结点,踩着你喘气的节奏,贴着你骨骼的疲劳。比起一般歌曲恒定的段落、切割好的几何形状,李宗盛的歌更能让人跟着思考。就像我们生来爱听故事,从不懂看书听着父  相似文献   

18.
《西南航空》2012,(11):26-26
2012年8月5日晚,四川省泸州市因为邹凯的单杠比赛而成为了一个不眠夜,当晚,邹凯夺得第五块奥运金牌。他在本次奥运会上收获了"两金一铜",加上他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三金",让他成为中国"奥运五金第一人"。邹凯夺得第五块奥运金牌,实现了他在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泸州老窖,中国荣耀——为奥运喝彩"的赠酒仪式上对  相似文献   

19.
另一种好色     
元波 《西南航空》2012,(8):114-115
好德和好色好像是矛盾的,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定历史阶段,可能多数人都认为是绝对矛盾的。那个时期,一个人被指责为"好色",无疑是指这个人"耍流氓",至少"耍过"流氓,甚至干脆就是干过与什么"奸"相连的坏事。其实,古代哲人并不将二者视为人相反的品质。在《论语》中,孔子在《子罕》篇和《卫灵公》篇两次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简单地译为现代汉语,不考虑孔子说话的具体语境,不同的人可以对此话作出不同理解。但有一种理解比较准确,即"如果人能像追  相似文献   

20.
红豆 《今日民航》2009,(4):123-123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32年了,32届走过了高考的人都对那场考试报有或喜悦或苦闷的情怀,但经过了也就淡忘了,独独是那些在1977年、1978年参加高考的人,他们对那一场考试总是放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