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拒绝借口     
知道这么个故事,是说借口的,有个男人总知道在什么样的时候,找到最好的借口,拒绝不合他心意的女子,如果她不够漂亮,他会说:我要陪朋友去看选美;如果她学识不高,他会说:我要陪朋友去读MBA;如果她职业平凡,他会说:我要陪朋友去参加CEO的INTERVIEW;如果她品位一般,他会说:我要陪朋友去连卡佛和恒隆。终于,他见到她了,什么借口都不需要了,但她说:我要陪朋友——看选美、读MBA,参加CEO的INTERVIEW,去连卡佛和恒隆。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香港是购物天堂。我想说,香港是美食的天堂。我敢打赌,如果你去问到过香港的人:"最怀念的香港美食是什么?"大多数人会回答:"云吞面。"事实上,包括美食家蔡澜先生在内的很多人都"抱怨":"为什么飞机上不能提供一碗地  相似文献   

3.
TAHITI     
谭飞 《今日民航》2013,(4):122-122
大溪地TAHITI是远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8年前我曾经很幸运地去过那里一次。甚至到现在,仍然对它以外的任何海岛都无法产生兴趣。我相信那里才是天堂,是最美丽的地方。那时,我还在首都机场的一家日本航空公司工作。那天在售票柜台,看到窗口外有位个子很高的外国老头,一脸犹豫、焦急的表情。我跟他用英语打招呼。他的英语并不流利,和我差不多水平。他手里的几套机票都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办理很复杂的换票手续。说实话,还是新手的我当时也弄不清楚怎么办。他说的目的地TAHITI也未曾听说过。但是我想帮他。我跟他确认从日本是否  相似文献   

4.
张辛欣 《今日民航》2011,(5):116-116
大学同学半夜来电话,说一早要飞中国。好啊,我说。他说那边请他去做动漫公司艺术总监还是什么,他也没闹清楚,机票送来了飞一趟吧。好啊。我说。"要是他们让我待在中国可怎么办?""你想待还是不想待呢?"大学时候我导演系,这老兄是舞美系的,考进学院时油画已然比老师画的好。到  相似文献   

5.
最近,好友王春雷先生发来一篇他的读书笔记,我读了,十分感人。我希望藉此一角,把他的这篇文章介绍给更多读者,愿与大家分享他的精采体会。《人生是有使命的》在总裁班课程上,老师说企业文化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的使命(why),之后依次是愿景(what)、价值观(how)、战略(which)。《生命不死》一书则明确地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20年前,如果你在饭局上碰到一个素食者,肯定会在心里嘀咕,"应该是个佛教徒吧?"20年后,你大概会想,"他是健康潮人?动物保护者?还是环保主义者?"吃素哪有这么多的想法,其实食素只是众多生活方式的一种,或许在你身边就有素食者的存在,只是你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7.
正这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法国的大思想家鲁索(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1778年)22岁那年在他的订婚宴上,他的未婚妻爱丽尔却牵着另一个男人的手,对他说:"对不起,我爱上别人了。"呆若木鸡的鲁索,在亲朋好友诧异的目光中无地自容。这是莫大的羞辱!他几乎精神崩溃了。经过良久的思索,鲁索决定离  相似文献   

8.
凌中 《西南航空》2011,(5):80-84
运泽先生画马,也画人。而画中的人与马相互照应、马人合一时,则酝酿出了一种气象,这就是狂狷之气。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这是古人为人为文的期许。《论语·侍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夫子在太阳坝里与学生谈人生理想。前三个学生都说的是纵横捭阖、安邦治国的大志向,而一个叫曾点的学生则在旁边慵懒地抚琴,轮到他说时,"铿尔"一声把琴收了,放下琴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  相似文献   

9.
“……将返回丽江去完成我的工作。与其躺在医院凄凉的病床上,我宁愿死在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约瑟夫·洛克在中国期间.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雪嵩村成为了洛克考察的总部。对他来说.丽江最开始只是一个标本场.那时他看见的只是令他欣喜若狂的植物标本;后来.丽江成了一个文化场.纳西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开始专注于纳西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的办公桌上,位于电脑显示器上方的隔板摆着一个黑边相框,里面夹着我的同学肖旭林送给我的他作品的印刷样:颇有张力的一幅画,苍白的空间,同样苍白病态却又不失生命迹象的人物描绘:画面上那个家伙孤立的悬浮在那里,你不知道该去拉他一把还是推他一下,不知道是该帮他跳出来,还是怂恿他继续前进下陷。由于刚好符合我那段时间的审美情趣,于是便欢天喜地的摆在了桌子上(原作他不肯给我,说是要留着以后自己办展览或是卖个好价钱。  相似文献   

11.
诗诗 《西南航空》2009,137(7):48-52
我必须承认.有这样一个光头男人对我说过.他曾有过乌黑的齐腰长发.剪掉时难舍到哭——多年后的今天.在零号空间酒吧.我看着他的眼睛.眸子盛满笑意。他静静地坐下.倒了一杯酒.咕噜灌下去.整个人如同涂上了颜料.痛快得发亮。  相似文献   

12.
何小竹 《西南航空》2001,62(6):90-91
1983年的一天,一个据说和我长得很相像的人朝我迎面走来,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钟钢,是×××的朋友.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我笑了起来,我说,×××说我们长得很像.钟钢马上说,但是我比你漂亮.我点点头,补充说,不仅如此,你还比我深刻.在整个八十年代中期,钟钢经常带着他那特有的深刻的表情,出现在我居住的歌舞团单身宿舍的走廊上,歌舞团的姑娘们都叫他"钟深刻".  相似文献   

13.
灶头     
周涛 《今日民航》2013,(5):113-113
正一日,我从梦中醒来。仿佛……依儿呀儿哟地听见耶和华对我说:你应该到屋顶上去看看!我纳闷极了。我知道我不曾信仰过天主教或伊斯兰教,新约旧约和伊斯兰经典也从未读过半页以上,何以竟能偶然听到这伟大的神谕呢?神谕隐秘,空灵如同无物,如同疯癫痴语,但却语调平静、声传幽谷、无所不容。这神祗的声音已经对你说过了,就不再重复;你爱信不信,爱做不做,那是你的事。俯察万物的神已经向你喻示过了,他当然也正在空  相似文献   

14.
知道建华是在前几年由中国美协和陕西美协共同举办的画展上,记得在第一展厅挂着他的大画。当时印象颇深,由此便记住了他,在随后的评奖会上,我极力推荐,评委们一致赞同,建华的作品获了奖。这期间,中国美协副主席刘大为先生多次来西安时向我提到建华,并约建华来到他下榻  相似文献   

15.
陈舒洋 《今日民航》2012,(7):122-122
前两天,我们去看望了一位德国朋友,他叫乌维,是一位语言专家,已经在中国北京居住很多年了,汉语说得是相当的地道。近期刚好回德国出差。乌维非常热爱中国,也非常了解中国,特别是政治和历史方面,听他聊天不是一般的长知识。作为一个中国人,听一个外国人客观并全面地讲述他眼中的中国,他经历的中国,不是一般的有趣。  相似文献   

16.
刀刀 《西南航空》2006,105(10):106-108,110
最开始说要去法国是04年的事情.好友要去法国留学.我玩笑着说到时候我们去法国看你。结果.便是这句玩笑话.成就了我的第一次出国自助旅行。不同的是同行的只有我那只硕大的背包和里面的相机.而当时同样笑着的“们”都已成了过往.春节后.开始上网查资料找攻略.按部就班的准备出厚达一厘米的材料,孤注一掷地进京面签,顺利地拿到旅游签证。当法国之旅一天天真切起来的时候.我禁不住有些紧张:这是个在电视上.书上.杂志上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国度.我能够在短短的20天窥见多少领悟多少.还是仅仅如大多数的游客,到过法国玩了法国却并不曾真正走进  相似文献   

17.
王辉  奇科 《今日民航》2010,(3):36-38
收藏钱币是一个古老的嗜好。其收藏的乐趣,可以借用一句佛家的偈语来描绘: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玩钱"十年有余的李光先生,已深深领悟到这句话的寓意,他说:"在我收藏的上万件钱币中,每一枚都刻写着中国文明进程的风风雨雨。这小小的方寸世界,有着无穷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莎莉娃  奇科 《今日民航》2009,(11):86-88
王力先生在古玩圈子里绝对算得上高人,且不说他拥有诸多的藏品,单说他那判断藏品真伪的能力,就令各路藏友们叹服。但是王力拒绝别人称他是专家,他调侃道:"专家,都是专卖自己家里东西的人。其实,我那是因为看得多,积累得多,自然就有了感觉"。  相似文献   

19.
牧牧 《今日民航》2009,(7):32-37
2009年,赵本山终于实现了他将东北二人转带上春晚的梦想,他一直不无自豪地对媒体说"我就是一个农民"。但从上福布斯文化名人富豪榜,到被传举家移民加拿大,赵本山在公众的视野里早已不再是个简单的地方戏演员,而已经晋升为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文化商界中的精英。  相似文献   

20.
婴儿时期跟大家一样学说话,上学后被逼着参加各种演讲和辩论比赛,终于变得厌倦靠说话去换取名气和特权,于是在大学就沉默寡言地埋头看书谈恋爱,研究所去了美国,开始随时说英文的生活,渐渐体会不同语文其实蕴含不同的生活态度。然后呢,奇妙的命运,让我变成一个必须常常在电视上说话的人,也得以和无数很会说话的高手交锋,到了现在,也该是我报答所有教过我说话的人啦。我用这本书,分享心得,谢谢他们。——蔡康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