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漠河(磁径190°17′E, 磁纬42°18′N)地区接收的哨声和同时观测的电离层资料, 采用南北半球电子浓度不一定对称的假设, 以电离层垂测资料和哨声联合换算的模式法, 得到了1981年7月31日哨声色散常数的日食效应;并粗略地测定了日食期间, 漠河上空沿磁力线分布的电子浓度剖面, 磁通量管电子含量和等效标高的部分结果;此外, 还初步讨论了日食的外电离层效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中低纬台站漠河(53.5°N,122.3°E)、北京(40.3°N,116.2°E)、武汉(30.5°N,114.2°E)和三亚(18.3°N,109.6°E)的电离层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4个台站电离层参数在2015年不同季节4个地磁扰动事件期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个磁暴事件期间电离层的响应特征并不完全一致,有着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季、夏季和秋季电离层以负相扰动为主,冬季以正相扰动为主.分析发现,中性成分O/N2的降低与电离层负相扰动有关,但三亚地区的负相扰动还与扰动发电机电场相关.正相扰动的机制在不同事件中并不相同,穿透电场可能是引起春季磁暴事件期间电离层短时正暴效应的原因,而冬季长时间的正暴效应则是扰动电场和中性风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2017年9月8日发生了一次强磁暴,Kp指数最大值达到8.利用区域电离层格网模型(Regional Ionosphere Map,RIM)和区域ROTI(Rate of TEC Index)地图,分析了磁暴期间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电离层TEC扰动特征和低纬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产生与发展情况,同时利用不同纬度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测站BJFS(39.6°N,115.9°E),JFNG(30.5°N,114.5°E)和HKWS(22.4°N,114.3°E)的GPS双频观测值,获取各测站的ROTI和DROT(Standard Deviation of Differential ROT)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此次磁暴发生期间电离层扰动先以正相扰动为主,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区域,dTEC(differential TEC)最大值达到14.9TECU,随后电离层正相扰动逐渐衰减,在低纬区域发生电离层负相扰动,dTEC最小值达到-7.2TECU;在12:30UT-13:30UT时段,中国南部低纬地区发生明显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相比BJFS和JFNG两个测站,位于低纬的HKWS测站的ROTI和DROT指数变化更为剧烈,这表明电离层不规则体结构存在纬度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IGRF(1980)模型进行了哨声模三维射线跟踪计算, 研究了夜间哨声通过低纬电离层传播的射线与波法的特征.着重讨论了形成非导管哨声可透射路径的条件、射线的聚焦效应及射线的低纬截止.数值计算得到路径终纬度截止约在倾角纬度10.7°N.   相似文献   

5.
一种电离层物理模型及其在F1谷区形成讨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高铭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1992,12(4):289-297
在电离层F区考虑了三种中性成分的4种离子(O~+、No~+、N_2~+和O_2~+),从严格的电子和离子密度连续方程出发,由中性风所满足的动力学方程和离子运动方程解出水平中性风,从而得到离子垂直漂移速度,由此建立了一种电离层的物理模式;并用此模式,针对我国中、低纬(116°E,30°N)地区,讨论了光化学作用对F_1层的影响和动力学效应在F层中的作用。着重讨论由水平中性风引起的离子垂直漂移运动对F_1谷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化平衡模式下,E区明显形成。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可产生明显的F_1“凸缘”。但仅靠光化平衡作用不能产生深的F_1谷区,也不能解释F_2层的形成;双极扩散是F_2层形成的主要机制;中性风的因素对E层影响不大,却可以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产生谷深在0.05—0.1的深F_1谷区。用此模式还计算了F_1谷区日变化,结果表明:中性风影响模式能较好地反映我国中低纬地区F_1谷区变化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二维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层时变理论模式,模拟太阳活动高年春分条件下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强度改变对低纬F区电离层参量的影响.模式在所考察的磁子午面内求解等离子体输运方程,给出离子浓度和速度随纬度、高度、地方时的变化.模式计算结果显示,调整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强度对低纬F区电离层电子浓度的影响与电离层所处磁纬、垂直漂移和中性风作用时段等有关,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结果对分析不同条件下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对低纬F区电离层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二维低纬电离层理论时变模式模拟低纬电离层演化,考察影响赤道异常槽位置的物理因素.计算结果显示赤道槽有明显的季节、地方时和经度变化.以110°E为例,北半球夏季期间赤道槽一般在磁倾赤道北侧,最北达3°-3.5°N,而在北半球冬季期间一般位于磁倾赤道南侧,最南可达4°-5°S.进一步分析发现,赤道槽季节变化中光化电离率季节改变的影响很小,主要由水平中性风季节变化贡献.计算以83天为例,白天赤道槽在地理经度100°E附近最南,285°E附近最北,与观测特征基本一致.主要是背景大气水平风场的经度差异导致赤道槽位置的经度变化,而非前人认为直接由磁偏角控制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国际地磁参考场(1980IGRF,n=8)磁力线经验公式和三层模式电离层,结合哨声波沿磁力线传播所需电子浓度的横向梯度,给出了磁纬10°以下哨声路径纬度和所需抬升因子积分中值的估算方法;从而得出:(1)哨声色散值D不仅与电离层NmF2正相关,而且与hmF2也有明显相关性.当路径纬度ф90≤10.5°(IGRF,n=8,下同)时,D与hmF2负相关;>12时,正相关;在10.5°—12°之间时,正或负相关取决于路径顶点高度与hm之差值.估算表明,三亚(磁纬7.04°N)收到的哨声中路径纬度ф90≤10.5。的占94.5%,D与hmF2负相关,这与观测结果一致.(2)所需抬升因子积分中值一般在7—31%之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在武汉(30.5°N,114.4°E)地区利用微分多普勒方法对电离层赤道异常峰进行跟踪的结果.由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东经115°线附近,电离层赤道异常峰区在我国长沙(28.1°N,113.0°E)以南和广州(23.2°N,113.3°E)以北地段,其北‘驼峰’顶位于衡阳(26.8°N,112.5°E)至英德(24.2°N,113.5°E)一带上空.对异常峰活动特征的研究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10.
北斗卫星导航信号采用三个频点工作,可以利用伪距双频组差方法解算电离层电子含量,为实时监视中国区域电离层变化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中国中低纬度处于电离层赤道异常变化区,在北纬20°±5°区域时常发生较大梯度的电离层变化.利用北斗实时多频伪距和相位观测数据,采用相位平滑伪距方法计算电离层穿刺点电子含量,分析通过北斗系统GEO卫星监测的电离层周日变化特性;采用多面函数方法拟合中国区域1°×1°分辨率的电离层延迟量,每5min绘制一幅中国区域电离层图,观测区域所有电离层穿刺点拟合残差RMS为2.778TECU;分析北斗系统实时监测中国区域电离层异常情况,当发生电离层异常变化时,相邻两天的VTEC(Vertical Total Electronic Content)峰值相差约60TECU.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由于太阳风作用在太阳表面上的力矩以及太阳风造成的质量损失使太阳自转角速度减速的影响;推出了由于这些原因使自转角速度的相对改变率以及自转角速的长期改变的表达式;最后估计了自转角速减慢的相对改变率值和在一千万年内角速的长期减速值,并绘出了减速曲线。计算表明。质量损失对于相对改变率的影响可以略去,但对于长期减速的影响不应该略去。   相似文献   

12.
简述分形几何基本概念及其在图象领域中的应用,包括随机分形模型、混沌动态系统中的分形及迭代函数系统分形模型及其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吉林陨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吉林陨石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我们对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过程作了如下讨论:(1)太阳星云的凝聚过程:根据吉林陨石的凝聚和固化年龄和矿物的组合,探讨了太阳星云凝聚的过程;(2)吉林陨石母体的热变质过程:从稀有气体的丢失,全岩化学成分的特征,稀土元素的自纯化过程和橄榄石、斜方辉石成分的稳定性,讨论了热变质过程的特征;(3)吉林陨石母体的冷却过程:根据镍纹石的镍含量和宽度,还根据矿物中Ar和裂变径迹的保存性,分析了吉林陨石母体的冷却史;(4)吉林陨石母体的破碎和宇宙线照射历史:根据对宇宙成因He3、Ne20,21,22、Ar38、Na22、Al26、Mn54、Mn53和Co60的测定结果,提出了吉林陨石的两阶段照射历史的模式。第一阶段的吉林陨石母体,年龄10—11my,r=10m,确定了各样品在母体中的相对位置;第二阶段的吉林陨石母体,年龄0.3—0.5my,r=80—90cm确定了各样品的埋藏深度及通过大气层后的烧失量;(5)吉林陨石的降落过程:讨论了吉林陨星在太阳系空间和大气层中的轨道及降落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月球探测器转移轨道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分析了月球探测器由近地点出发,在假定末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转移轨道的特性参数对初始条件和变轨所需的速度脉冲等的影响;考虑的特性参数的变化包括转移轨道倾角的变化,近地点高度的变化和转移时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南极极点站(磁纬约75°)1986年31-38kHz频率的VLF波数据和卫星观测的IMFBy分量数据,分析研究了IMF晨昏分量By对高纬VLF极光嘶声统计发生率周日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By对极光嘶声的统计发生率的磁地方对(MLT)分布有明显的调制作用。磁正午前后的VLF统计发生率不对称,By为正,午后发生率大于午前,By为负,午前发生率大于午后,By极性对夜侧VLF发生频次的磁地方时分布也有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飞机中,飞行指引系统对飞机的起飞,着陆,预选飞行高度和航向、保持飞行状态和航线飞行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向驾驶员提供飞机的姿态指令信号,从而确保了飞机的安全,提出了飞行效率和减轻了驾驶员飞行中的负担。本文主要讨论民机飞行模拟器中的飞行指引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了自1963年到1979年卫星穿越磁层顶的1024个观测资料计算了向阳侧磁层顶椭球面的参数。企图从这些资料得出星际磁场和太阳风热压强对向阳侧磁层顶位置和形状的影响大小。但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都表明,目前所具有的观测资料的精度不足以获得星际磁场和太阳风热压强影响的数值。本文分析了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在计算该椭球面参数时的不确定性。进而提出了对进一步工作的建议。该椭球面的平均大小、形状和方位的观测值与理论预计值是非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AR2522活动区多波段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暗条演化与1B/M4级双带耀斑爆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足点的剪切运动导致暗条电流增强和耀斑贮能;(2)暗条上升运动和绞扭现象是暗条电流增强和耀斑贮能的结果;(3)Marttens-Kuin模型至少适合于解释与暗条快速上升有关的双带耀斑爆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日全食期间雷电信号的频谱分析结果, 研究了雷电脉冲信号主频率的概率分布, 并与非日全食期间的日常雷电信号作了比较。结果认为:日全食期间雷电脉冲的主频率服从高斯分布, 其均值μ和根方差σ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8845赫芝≤μ<10381赫芝和2485赫芝≤σ<3203赫芝;但是非日全食期间雷电脉冲的主频率不服从高斯分布, 它他的均值明显地低于日全食期间的主频率均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由磁流体力学方程组导出了行星际空间中不可压缩小尺度脉动的控制方程组。对这一组方程的讨论表明,在小振幅极限下,脉动幅度的径向变化可由通常文献中引用的Alfvén波在缓变磁流体介质中传播的WKB解来描述。当脉动幅度与平均磁场强度之比为有限值时,在一般情况下,控制方程中的非线性项不能略去,因而不能用WKB解来描述有限振幅脉动幅度的径向变化。这一结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在0.3—0.9AU实测Alfvén脉动振幅和谱的变化与WKB解不一致。在这组控制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定性的模式。将Alfvén脉动看作主要由许多具有不同波矢k的向外传播的有限振幅的Alfvén模式组成。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将产生一级小量的波动。零级量与一级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波能向高频区串级。零级量波动振幅的变化不仅受到太阳风慢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这一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一模式可以定性解释主要的Alfvén脉动的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