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实验制备了氧化剂过甲酸,胱氨酸、蛋氨酸经过甲酸氧化后分别转化成磺基丙氨酸和蛋氨酸砜,再与PITC进行衍生,对衍生产物采用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v乙腈/v水=80/20)为流动相A,50 mmol/L乙酸钠(p H=6.5)/乙腈(v乙酸钠/v乙腈=93/7)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在波长254 nm、柱温40℃条件下对实际样品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胱氨酸、蛋氨酸氧化后的衍生产物稳定,连续6次进样峰面积RSD分别为1.81%、1.65%;在187.5~1 500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6 mg/L、4.52 mg/L,平均回收率符合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组元参数在25~400℃温度波动范围内对SiCp/Al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强体颗粒尺寸越大,尺寸稳定性越好;铝基体中合金元素及合金元素含量的不同对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均不同,在A1-Mg基与A1-Si基复合材料中,其抵抗温度变化的尺寸稳定性都随着合金元素(Mg、Si)含量的提高而提高;在本研究中,Al-Mg基复合材料抵抗温度单程变化的尺寸稳定性最好,三元基体复合材料(Al-Mg-Cu)在抵抗温度波动时有较好的尺寸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了适合2197铝锂合金化学铣切加工的槽液配方,探讨了化学铣切加工速率、表面粗糙度及浸蚀比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化铣液的配比为NaOH 250 g/L、Na2S 30 g/L、TEA 40 g/L、Al3+10 g/L时能获得较好的表面加工性能;化铣速率取决于NaOH浓度、温度及Al3+浓度,随着NaOH浓度增加和温度的升高,化铣速率均加快;而Al3+浓度增加,化铣速率降低,当化铣液中Al3+浓度超过120 g/L时,化铣液失效;在化铣液中适量添加TEA、Na2S或Al3+均能有效降低试样表面粗糙度;添加一定量的Na2S和Al3+有利于化铣过程的浸蚀比控制;2197铝锂合金适宜化铣温度为90~95℃。  相似文献   

4.
根据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废料的性质特点,对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进行了分离回收试验研究.用硫酸中和碱浸液中的铝,制取化学纯氢氧化铝,实验表明,最佳沉铝条件为:NaOH浓度为1.250mol/L.最佳酸浸条件为:反应温度80℃、50%的H2SO4、浓度30%的H2O2的用量为1.4ml/g(碱浸渣)、反应时间120min.  相似文献   

5.
纯Ti及Ti-6Al-4V双层辉光离子渗Mo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钛(T i)合金存在的耐磨性较差的问题,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工业纯T i和T i合金T i-6A l-4V合金表面渗钼(M o),制备出T i-M o合金层。渗层组织为-βT i(M o)固溶体,成分及硬度均呈梯度分布。利用划痕法研究了渗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渗M o后,持续加载100 N未发生渗层剥落现象;球盘磨损实验表明,T i-6A l-4V渗M o后,比磨损率降低为基体材料的1/500。磨损性能的提高得益于表面合金层中M o元素固溶强化而产生的高硬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网络陶瓷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干滑动摩擦条件下的磨损行为,并在大量试验基础上建立了复合材料的磨损模型。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明显优于基体合金,其主要原因是增强体独特的网络结构可制约基体合金的塑性变形,并减少对偶件同基体合金的接触,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从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方程中发现,在三个影响因素(载荷、转速、时间)中,转速对磨损率的影响最大,载荷次之,时间最小;磨损率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符合的很好,建立的磨损模型符合实际磨损状况。  相似文献   

7.
高比例SiCp/Al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无压渗透法工艺 ,选用不同颗粒度 ( 70 #,10 0 #,15 0 #,180 #) ,不同颗粒形状 (不规则多边形 ,近球形 )的SiC ,制备了不同基体材料 (纯铝 ,ZL10 1,ZL3 0 1)的复合材料试样 ,并用云栅干涉法对各试样的膨胀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SiCp Al的膨胀系数随颗粒尺寸的增大而下降 ,近球形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膨胀系数比不规则多边形要小 ,不同基体材料的复合材料的膨胀系数按着ZL10 1,纯铝 ,ZL3 0 1的顺序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氧化锆基陶瓷烧结温度和提高其力学性能,在氧化锆中加入不同含量的纳米铝粉并采用在不同微波烧结温度使铝发生原位反应生成氧化铝弥散强化氧化锆基体的方法制备了Al_2O_3/ZrO_2复合陶瓷。通过XRD物相分析、SEM显微结构观察和力学性能等测试,得到了纳米铝粉含量和微波烧结温度对Al_2O_3/ZrO_2复合陶瓷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ZrO_2基复合陶瓷素坯较适合的排塑温度为400℃。在保温时间30 min条件下,纯ZrO_2陶瓷和Al_2O_3/ZrO_2复合陶瓷的较佳微波烧结温度为1 350℃。纳米铝粉添加体积含量为0.5%的Al_2O_3/ZrO_2复合陶瓷具有较佳的综合性能,其致密度为98.56%,硬度为14.92 GPa,抗弯强度为607.07 MPa,断裂韧性为15.09 MPa·m~(1/2),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10.46%和16.62%。  相似文献   

9.
Mg-Cu-Gd系非晶合金的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极化曲线法、电化学阻抗技术(EI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非晶合金Mg65-xCu24+xGd11(x=0,2,4,6,8)在0.01mol/L,pH=12的NaCl溶液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开路电位下,随Cu含量的提高,腐蚀电位E corr向贵金属方向移动,腐蚀电流icorr减小,电化学反应电阻Rt增大,说明Cu含量提高有利于减慢界面反应,提高非晶合金的耐蚀性.SEM和EDS结果表明,增加Cu含量缩短了Mg元素的活性溶解时间,加速了钝化膜的形成,非晶合金在含Cl-碱性溶液中的活性也得到降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个3D代表体积单元(RVE)微观模型并结合均匀化有限元的方法预测了双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假设纤维和基体在其应力达到抗拉强度之前满足线弹性规律。分别分析了纤维/基体弹性模量比、泊松比及其纤维含量的对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采用内聚力模型分析界面性能对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纤维泊松比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很小;纤维模量对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及面外方向的弹性模量影响较小,但对面内方向的弹性模量影响较大;随纤维含量的增加,宏观弹性模量及面内抗拉强度随之线性增加,而面外抗拉强度有减小趋势;界面的存在会降低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L合金粉末,开展了激光熔覆技术修复基体2C r12的研究。对修复件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并对修复件的拉伸、冲击性能进行了测试。组织分析表明:熔覆层与基体形成良好冶金结合;每层中间部位基本上为垂直于结合面外延生长的柱状树枝晶,其生长方向基本一致;熔覆层上部组织主要由枝晶组成,其生长方向不同于底部组织,生长方向基本与激光扫描方向平行。拉伸、冲击试验证明,L合金粉末修复件沿激光扫描方向的延伸率约为18%~30%,垂直激光扫描方向由于受内部道和道间搭接影响,延伸率约为10%~18%。激光熔覆区断口主要由韧窝和撕裂棱组成,呈现明显的韧性断裂特征。试验表明:送粉激光熔覆能够获得表面平整,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的制件;熔覆层具有较好的拉伸、冲击强度和较好的韧性;熔覆层沿激光扫描方向(纵向)性能略优于垂直激光扫描方向(横向)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显微硬度研究了一种Al-Mn合金的铸态试样在610℃均匀化处理不同时间时的组织演化和显微硬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610℃均匀化退火4 h时,合金内不连续网状枝晶已经溶解得比较充分,骨骼状的化合物也转化为块状;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均匀化处理时间的延长,β-Al6(MnFe)相向α-Al(MnFe)Si相转变量增多。由微观组织转变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该合金在610℃合理的均匀化处理时间为10 h左右,这与采用均匀化动力学方程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在该参数下,合金内化合物尺寸最小且分布弥散,α-Al(MnFe)Si相在化合物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3.
以〔Mn(H2 P2 O7) 3〕3- 作为引发剂 ,引发丙烯酸、丙烯酰胺与淀粉接枝共聚反应 ,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引发剂浓度为 2 .7× 10 - 3mol/L ,单体浓度配比 (丙烯酸 :丙烯酰胺 )为 1∶1,反应温度为 5 0℃左右 ,反应时间为 5h时 ,接枝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生物组织光学参数:优化散射系数(μ′s)的实时在位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了一套特殊设计光纤探头组成的稳定态光纤光谱仪测试生物组织的光学参数,从悬乳液(Intralipid)与模拟胶 (Phantom) 实验推导出优化散射系数(Reduced scattering coefficient: μ′s)近红外谱测量经验公式.测量反射系数就可以计算出优化散射系数谱.计算结果用模拟胶作了验证, 并对大鼠脑组织μ′s进行了实时在位测量,从而得到了一种μ′s在位测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安装在直径为800mm 高温激波管后端盖处带有切取器的矩形实验段,获得了较均匀的薄层等离子体鞘层(Z=4cm或2cm)。采用液氦冷却下的低温超导线圈产生连续的强磁场,研究了有强磁场存在条件下3.9GHZ 微波穿透薄等离子体鞘层时的传输特性。对于 Ne≈3×10~13/cm~3,v≈9×10~9/s 和 Ne≈4×10~12/cm~3,v≈2.4×10(?)/s两种等离子体状态,H=0.44~0.84T,分别测量了无外加磁场和有外加磁场情况下电波的功率衰减。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所加的磁场强度条件下,测量到的电波功率衰减值均有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TC21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双辉等离子冶金技术在TC21合金表面制备渗Cr改性层,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nter,EDS),显微硬度仪和划痕仪等研究了渗Cr层的组织形貌特征、硬度及结合强度,并 在20,300,500 ℃条件下使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基体及渗Cr层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对比、探究,并分析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渗Cr层厚度为30μm,均匀致密,与基体结合力至少能承受64 N的垂直载荷;改性层表面硬度超过1 000 HV0.1,约为基体的3倍;TC21合金渗Cr后,不同温度下的减摩性能和耐磨性能均得到提高。在室温下TC21基体磨损机理主要是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而渗Cr层的磨损机理主要是磨粒磨损;500 ℃时基体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程度变得更加严重,渗Cr层磨损机理是剥层磨损和氧化磨损。 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波辅助溶剂热法和光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g/AgI/BiOI花状微球。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来表征产物的结构及形貌,通过N2吸附-解析等温曲线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来分析产物的比表面积和光吸收特性。结果表明:Ag/AgI/BiOI花状微球是由大量厚度约为50 nm的纳米片在空间放射状排列而形成的,当n Ag/AgI∶n BiOI=0.1∶1时,Ag/AgI/BiOI比表面积最大,对可见光吸收最强,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效率最高。结合金属-半导体的界面效应和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特性,提出Ag/AgI/BiOI的催化机理是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光催化降解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8.
电弧加热器是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地面考核试验的首选设备。电弧加热器在运行时,由于其电极工作在高温环境,普遍采用高压水进行冷却,试验中存在着由于电极烧穿漏水导致加热器严重烧损的风险。由于高温气流的恶劣环境,目前尚无有效监测手段。本文作者建立一套以氢原子Hα(656.28nm)和氧原子(777.19nm)发射谱线作为目标谱线的发射光谱监测系统,通过分析电弧加热器故障条件和正常运行下高温流场中的发射光谱特性,诊断某高焓电弧加热器因烧蚀出现的电极漏水故障,并在考虑温度误差的前提下对该光谱测量系统测量灵敏度进行评估,获得了A、B两种试验状态下的漏水探测极限:A状态下约为1.85~0.94g/s;B状态下,2.12~0.98g/s。试验结果表明,发射光谱应用于电弧加热器漏水故障诊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纳米TiC粉末改性钎料钎焊CBN磨粒的结合界面和磨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Ag-Cu-Ti 合金和纳米 TiC 粉末组成的新型复合钎料钎焊立方氮化硼(CBN)磨粒和工具基体,运用了三维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CBN磨粒与改性钎料之间的结合体系,包括界面微结构和反应产物,并进行了钎焊磨粒耐磨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入的纳米TiC粉末均匀分布在钎料层内,细化了Ag-Cu-Ti合金钎料层的显微组织,有效控制了CBN磨粒与钎料的剧烈反应;磨粒表面化合物均匀致密,确保了CBN磨粒、纳米改性钎料和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钎焊CBN磨粒的磨损形式以磨耗磨损为主,后期出现微小破碎,无磨粒脱落.  相似文献   

20.
采用虚拟晶胞近似方法控制固溶体中的Er含量,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方法研究了Er对Mg-xEr(x=1at.%~6at.%)固溶体的固溶强化作用。计算结果表明:Mg-xEr(x=1at.%~6at.%)固溶体的体模量(B)随Er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Er含量为4at.%时体模量达到最高值,之后基本保持不变。剪切模量(G)和杨氏模量(E)随Er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Er含量达到6%时,又略微增大。6种固溶体的G/B值均小于0.57,都是韧性材料。Er掺杂量为1at.%~5at.%的区间内,随Er含量的增加,固溶体的G/B值明显降低,泊松比(ν)增大,合金韧塑性提高;当Er含量继续增大到6at.%,固溶体的G/B值有所升高,泊松比(ν)减小,合金韧塑性下降。随着Er含量的增加,态密度整体向低能级区域移动,费米能级低能级区域的成键电子数逐渐增多,同时底带宽度明显变宽,合金成键能力增强。在Er含量为1at.%~2at.%的区间内,受Er-4f电子影响总态密度图中出现了明显的赝能隙,费米能级在赝能隙高能侧,合金电子跃迁困难。当Er含量大于2at.%时,赝能隙变得不明显,费米能级处的态密度值比较高,合金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