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外有源干扰机是一种有源红外对抗装置,能发现经过调制精确编码的红外脉冲,使来袭导弹产生虚假跟踪信号,从而失控而脱靶。本文综述了红外有源干扰机的干扰机理与国外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对抗日趋严重的红外导弹威胁,迫使人们不断开发出先进的红外对抗(IRCM)手段。采用红外干扰机和定向红外对抗等红外有源干扰手段,能够有效地对抗红外导弹,确保自身平台的安全。目前,红外干扰机技术在迅速发展与更新,而先进的定向红外对抗装备在不断问世,成为作战飞机的“新铠甲”。本文综述了国外红外干扰机与定向红外对抗装备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研究建立了前视红外探测阵列 (FL IR)对导弹进行精确跟踪、定位的数学模型 ,其中包括导弹的运动模型、大气干扰模型和探测阵列的观测模型。根据探测阵列的原始观测数据 ,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 (EKF)精确跟踪导弹目标。由于导弹与探测器的距离较远 ,故可视为点目标。导弹在探测阵列上投影的位置由两部分组成 :导弹真实运动位置和由于大气干扰造成的偏移。滤波器分别估计了这两种位移在探测阵列上的变化。最后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了滤波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某型干扰机对多普勒雷达速度跟踪系统的干扰方式,分析假多普勒频率产生的干扰工作机理,研究对抗科目训练中该模式干扰效果不佳的具体原因,提出了采用数字移向技术替代行波管移相,增大对雷达回波原载频的抑制度,增强干扰效果。通过对样机的测试验证,给出了两种移相电路的假多普勒干扰比较。  相似文献   

5.
周亮  孟进  吴灏  刘永才  刘伟 《航空学报》2019,40(8):322755-322755
交叉眼干扰被认为是对单脉冲雷达干扰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基于雷达方程建立了隔离平台回波下的两点源反向交叉眼干扰模型,推导了交叉眼干扰欺骗角一般性公式,研究了干扰机发射天线间距、干扰平台旋转角和干扰机相对雷达之间距离等参数变化对角度欺骗效果的影响,并依据单脉冲雷达接收机获取角度的信息处理流程,建立了单脉冲雷达接收机仿真模型,对交叉眼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脉冲雷达越靠近两点源交叉眼干扰机中心线、干扰机两发射天线间距越大、与干扰机距离越近时,角度欺骗效果越好;单脉冲雷达的欺骗角度随着与干扰机距离的接近呈指数式增大;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计算的单脉冲雷达角度误差最大值随干扰机天线与雷达天线中心连线的夹角的增大呈指数化增长。研究可为交叉眼干扰工程设计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雷达网对压制式干扰的识别和对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威胁雷达的各种干扰进行分析,得出压制式干扰是雷达网的主要威胁干扰。根据压制式干扰的特征以及雷达网中雷达工作方式,对支援干扰(SOJ)、随队干扰(ESJ)、自卫干扰(SSJ)进行识别。文中给出对目标、干扰机进行定位跟踪的方法,为雷达网跟踪目标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激光近炸引信对抗技术主要采用高重频激光有源干扰技术,由激光干扰机对来袭导弹发射超高重频激光干扰脉冲,使激光干扰信号在远距离上提前进入激光近炸引信的接收视场,以压制真正的目标回波信号,形成有效的距离欺骗,使激光近炸引信的信号鉴别与选通系统产生误判,而提前输出起爆信号,引起导弹的早炸,达到保卫被攻击目标的目的。还可采用激光无源干扰技术和强激光致盲干扰技术,或阻断激光近炸引信的光路传输,或形成空中假目标,或将激光近炸引信的光电探测器致盲。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目前应用于机载电子对抗的各种技术。讲述了干扰原理以及针对某些雷达系统的干扰机的具体细节。讨论了干扰发射机,对行波管的功率输出也作了简单的评述。这又引起了西方雷达设计者们很可能面临的对干扰机的功率的评价。本文还介绍了应答式噪声干扰机的一般设计特性,并提出将此类干扰机作为自屏蔽式护航和远程干扰的基础。在本章的最后简单地阐述了箔条干扰。  相似文献   

9.
受载机干扰资源和对抗系统自动化程度的限制,干扰方式的合理选择尤为重要,可以提高反导对抗的成功率,充分发挥栽机作战效能。针对机载红外对抗的主要手段是红外诱饵弹和红外干扰设备.提出人工投放、自动投放和红外定向干扰三种干扰方式。通过对光电对抗系统、干扰方式的分析和对抗包络区域的解算,给出了载机相对地空红外导弹的方位与三种干扰方式切换的对应关系,提供给飞行员一个量化的干扰方式选择的依据。为深入研究对抗决策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防空导弹攻击目标的红外成像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结合对目标的红外成像特性研究,首先阐述了在复杂背景条件下防空导弹对目标的红外成像寻的制导的组成和原理。然后详细分析了地面杂散背景的辐射和散射特征,综合分析了军用飞机被防空导弹攻击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在对复杂背景辐射特征和目标红外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组典型地表光谱辐射亮度曲线和太阳对地表的全波段辐射能流(辐照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绘制出了红外成像导引头在整个红外波段内的探测效能曲线。分析结果对研究防空导弹红外成像导引头如何从复杂背景中将目标的典型特征信息提取出来并进行有效识别和跟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带干扰红外目标模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带干扰的红外目标模拟器的原理、结构和控制,经实际应用证明,这种带干扰的红外目标模拟器能满足新型导弹研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干扰机应对自适应捷变频雷达的一种干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达干扰机与雷达抗干扰相互促进发展,现在自适应捷变频雷达具有很强的抗窄带瞄准式干扰和宽带阻塞式干扰的能力。文章中提出了现有干扰机对自适应捷变频雷达实施干扰的一种新方法及实施方案——频谱拖引。  相似文献   

13.
消极干扰设备以自动控制方式投放干扰弹来保护本机免受敌方导弹的攻击。一架飞机在进行干扰装置通电过程中,当执行"红外齐射"置于4位置进行投放时,对应的指示灯不熄灭。本文分析了消极干扰设备各部件的功能以及电路工作原理,通过研究故障现象以及部件和整机线路的排查,最终找到了故障点,为类似故障的排故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直升机技术》2003,(2):54-54
美国陆军将开始在特种作战直升机上安装BAE系统公司AAR-57(V)导弹告警系统,这是朝着用能干扰地对空导弹的定向红外干扰器装备飞机的长时间推迟后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导弹所具有的强耦合非线性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滑模退步控制的自动驾驶仪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自适应模糊系统所具有的万能逼近特性,对大迎角飞行过程中导弹动力学方程中存在的非线性函数进行逼近,并利用变结构控制所具有对干扰的强鲁棒性,构造误差系统滑模面,克服了逼近误差和外界干扰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实现了对大机动指令的精确跟踪.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动驾驶仪对过载指令有良好的跟踪效果,对模型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同脉冲多谱勒雷达告警相比,红外告警属于光电子无源告警,具有隐蔽性好,告警器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本文概述了导弹逼近红外告警的功能,细致分析了导弹等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和红外辐射的大气传输情况。研究了导弹逼近红外告警系统工作波段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唐峥钊  董春曦  畅鑫  刘明明  赵国庆 《航空学报》2018,39(7):322007-322007
通过对微多普勒效应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散射波干扰方法。将拖曳式干扰机和ISAR接收机分别等效为双基ISAR的发射站和接收站,干扰机对截获的ISAR信号进行微动信息调制并转发至目标,由其散射至ISAR接收机产生散射波干扰效果。干扰信号经ISAR接收机处理后可在真实目标回波成像结果附近产生假目标,且在方位向形成干扰条带。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干扰机转发参数及微动调制参数可分别实现不同的压制干扰效果。由于拖曳式干扰机与目标距离较近,干扰信号可获得较大功率,且与真实目标回波相参,可获得ISAR二维脉冲压缩处理增益,与传统射频噪声压制干扰方法相比成本较小。  相似文献   

18.
王立楠  蔡楚瀚  刘国生  马榜  马贤杰 《航空学报》2021,42(8):525834-525834
为掌握战斗机末端光电威胁交战场景,评估无源干扰手段使用样式策略和效能,采用集对分析和粗糙集理论的综合评估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和数量来袭导弹时威胁等级和威胁排序实现算法。同时对飞机、多点源诱饵、伴飞诱饵及面源诱饵干扰特性的建模计算进行了分析研究,生成飞机与多点源、伴飞及面源诱饵相互影响的红外对抗场景。利用告警等级模型评估的威胁等级自适应决策出无源干扰的使用策略,并能对战斗机末端光电手段进行干扰效能评估。结果表明:能实时生成不同帧频下的战斗机末端红外对抗场景;根据威胁等级排序决策能力,对多点源、伴飞和面源诱饵使用策略和干扰效能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9.
激光角度欺骗和烟幕是对抗激光制导导弹的有效干扰手段。义章认真分析了激光角度欺骗干扰与烟幕干扰的机理,建立了激光制导导弹的干扰模型,并通过仿真,评估了对不同目标指示器作用下的干扰效果,对激光精确制导导弹的干扰对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跟踪平台控制组件是某引进型空空导弹导引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没有参数指标及测试设备,一直制约该型导弹导引头舱的修理。为解决此技术瓶颈,对该分组件进行电路测绘,分析电路原理,理清工作过程,为后续测试参数技术指标确定及测试平台搭建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通过对电路原理的分析,为现场故障修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