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无论是在医学技术、电子、汽车引擎,还是航空领域,微观技术的改革是无止境的。在最小工件的精密制造时(例如注射器磨具、齿轮、心轴、接触器以及其他很多方面),微型刀具是必须的。因此,瓦尔特设计了Helitronic Micro机床。高精度Helitronic Micro使用了特殊设计的混凝土床身。机床具有最适宜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涡轮叶片损伤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手段,具有高效率、无污染、易操作等特点,适合用于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检测,因此在叶片类薄壁零件损伤评价方面有一定优势。当前基于主动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的高温涡轮叶片损伤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热障涂层厚度检测、涂层脱粘检测、涂层界面处热生长氧化物检测以及叶片基体疲劳裂纹检测4个方面。但现有研究仍然面临热激励理论不完善、红外热像仪识别精度不够高以及热图处理方法有待改进等主要问题和困难。随着这些理论问题和技术困难的解决,主动红外热像技术呈现出人工识别缺陷向自动识别发展、定性检测向定量检测发展的趋势。总体而言,该技术未来在涡轮叶片损伤评价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钎焊技术作为特种连接技术的一种,在制造复杂精密结构和新型耐温材料的连接方面上具有独特优势,开展陶瓷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以及新型高温合金等材料及构件的钎焊技术研究将是航空领域钎焊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装备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作为重要的金属增材制造工艺方法,电子束增材制造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技术可满足航空大尺寸结构件的快速低成本制造,并可用于高价值零件的修复。电子束选区熔化增材制造技术在复杂结构以及难熔合金制件的制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在对国内外电子束增材制造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从发展需求、目标、共性关键技术、应用、战略支撑与保障5个方面综合分析,绘制了面向2035年的航空装备电子束增材制造技术路线图,以期为航空装备电子束增材制造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用于制造单分散球形微米级粒子的脉冲微孔喷射技术.根据微滴制备原理,可将其分为适用于低熔点材料的压片式喷射装置及适用于高熔点材料的传动杆式喷射装置,分别阐述了两种方式的脉冲微孔喷射技术的喷射原理、相关特点以及该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目前,采用脉冲微孔喷射技术已成功制备出金属、半导体及生体材料单分散微粒子,具有粒径均一、圆球度高等优势.通过与其他微米级粒子制备技术,如均匀液滴喷射法、气动式按需喷射法及雾化法相比较,在诸多方面显示出脉冲微孔喷射法的独特优点.与此同时,分别讨论了脉冲微孔喷射技术在增材制造方面的潜在应用,可直接使用微米级粒子作为增材制造用粉体以及液滴沉积成型.鉴于脉冲微孔喷射技术的独特性,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脉冲微孔喷射技术将在增材制造方面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屈建兵 《直升机技术》2014,(1):59-64,68
我国目前正处于武器装备维护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国外军用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对于我国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军用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史、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人手,指出现有通用测试系统的特点和不足,介绍了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研制的总体目标以及我国自动测试系统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掌握的主要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激光微连接是一种多功能的柔性制造技术,具有聚焦点小、能量密度高、热输入精确可控等优点,配合合适的工艺可以制造微小器件、尺寸精密器件以及异种材料组合器件,在各个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武器装备应用角度阐述了光电子技术在信息获取与传输、提高武器系统的精度及智能化方面的应用,介绍了光电子技术在武器装备中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FT8的性能、设计特点、市场应用情况以及国内航空发动机在结构、选材、工艺和质量管理等方面与FT8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型定义的M BD数字化技术首先在航空制造业中得到了深入应用,对飞机数字化生产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通过概述M BD技术的基本概念,阐述了M BD技术体系的应用系统框架,以及 M BD技术在复合材料、钣金件以及机加件方面的内容,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M BD技术应用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应对策略,并展望了未来M BD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对M BD数字化技术树立正确的认识,推动我国在数字化制造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连续SiC纤维增强钛基(SiCf/Ti)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耐高温等特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SiCf/Ti复合材料的应用、制备、性能调控和检测技术,并提出了SiCf/Ti复合材料未来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SiCf/Ti复合材料单向性能优异,在环类转动件(叶环、涡轮盘等)、杆件(涡轮轴、连杆、紧固件等)以及板类构件(飞机蒙皮等)具有明显应用优势。常用的SiCf/Ti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箔压法和基体涂层法,箔压法适合制备板类结构件,基体涂层法适用于缠绕形式的结构件,如环、盘以及杆等。SiCf/Ti复合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SiC纤维、钛合金基体以及纤维/基体界面。SiC纤维微观结构和性能对制备工艺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通过反应器结构和沉积条件调控获得性能稳定的SiC纤维是研究重点之一。钛合金基体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涂敷到纤维表面,制备出钛合金先驱丝,这是后续制备出高质量构件的关键。界面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与纤维表面的涂层密切相关,因此涂层种类和结构调控是SiC<...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俄罗斯航空产品在分类、结构设计、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要求的特别之处,对我国航空产品的质量控制及标准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机载设备行业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速机载设备行业发展的对策:确立机载设备在航空工业中应有的地位,给机载设备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科学管理,有重点的改造、联合,实现集团化、专业化;并在充实现代化科学试验手段,掌握机载设备涉及到的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改造和优化生产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高能束流加工是当今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它具有多种优势,备受人们关注,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随着航空工业高速的发展以及多种新结构、新材料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集团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机器人型装备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运动灵活性好、定位精度高以及生产布置柔性等诸多优势,在航空产品装配工艺环节具有广泛应用。从大型部件自动化对接、机器人装配理论、人机协作互动装配、柔性自适应工装夹具、人工智能辅助装配以及自动引导车等方面,综述了机器人型装备在航空产品自动化装配环节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机构构型在对接装配类装备中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并从应用场景、技术成熟度以及装备性能等方面系统地比较了国内外航空工业在自动化装配领域的技术差距。最后,概括总结了航空装配中机器人型装备的技术挑战、发展趋势以及与工业4.0、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相融合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复合材料主承力构件后压力框制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复合材料的使用量已经成为衡量飞机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并且是提高飞机性能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产民用大飞机复合材料后压力框零件作为后机身部段重要的工艺分离面,零件采用泡沫填充的Ω形加强筋与已固化蒙皮共胶结的全新材料和结构一体化成形。零件制造精度要求高、制造难度大,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均属国内首次。该项目研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研究以零件制造为牵引,详细介绍了零件结构选型、制造工艺流程、制造技术方案、数字化柔性加持铣切技术、检测技术以及适航审定等内容。期望通过对后压力框零件制造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的详细描述,对民用飞机复合材料零件,特别是大型主承力构件的制造与适航审定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铝锂合金作为一种先进轻量化材料,具有相对较低的密度、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以及较好的疲劳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但在铝锂合金切削加工过程中易于出现黏附磨损,从而引起加工质量差、使用性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内外学者针对铝锂合金切削加工进行了相关研究。对近年来在铝锂合金切削加工试验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切削力、切削温度、加工表面质量、刀具磨损以及参数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对铝锂合金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可靠性加速试验技术与传统可靠性试验技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可靠性加速试验的内涵 ,并从试验机理、方法、所用数学模型和假设、环境条件以及试验结果等方面对可靠性加速试验技术和传统可靠性试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在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尾段上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实施数字化技术的理念和成果。着重论述了数字传递过程、工艺、工装设计制造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