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8.
深空测控通信是实施深空探测的关键技术, 萤火一号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深空探测器. 本文介绍了深空测控通信的特点、存在的技术困难及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 描述了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测控通信技术方案及星载测控设备的功能分配, 给出了星载测控设备的基本配置情况及主要技术指标. 萤火一号探测器的测控和数传采用一体化设计方案, 在10 kg重量约束条件下, 实现了上行遥控通道及下行遥测通道, 具备科学数据传输通道及测定轨信号发送的功能, 而且每个通道均具有冗余备份设备. 相似文献
9.
<正>新闻:7月31日22时20分,"龙江二号"月球轨道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圆满完成环月探测任务,在地面飞行控制人员的精心操控下,按计划在月球背面预定区域受控撞月。解读:"龙江二号"微卫星整星重量仅47千克,于2018年5月21日随鹊桥号中继星搭载发射,同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一度吸引公众广泛瞩目的“生物圈2号”内的第二批总共7名实验人员,于1994年9月17日下午,提前离开了在其中生活了6个多月(计划10个月)的人造小地球.1994年3月6日,来自墨西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尼泊尔的7位科研人员走进了“生物圈2号”,有幸成为这个人造小地球的第二批居民和实验工作者.进驻“生物圈2号”的实验小组成员是:24岁的墨西哥化学工程师罗德里戈·巴列;来自美国华盛顿的35岁的马修·芬恩和亚利桑那州22岁的加德纳·戈弗雷;39岁的英国林业专家约翰·德鲁伊特;澳大利亚34岁的工程师帕斯卡尔·马斯林;30岁的尼泊尔园艺家带拉克·马哈托;还有来自墨西哥的诺韦尔托·阿尔瓦雷斯——罗莫,他负责控制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们将人类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为了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从1984年起在亚利桑那州建造了密封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它占地1.3万平方米,容积20.4万立方米。设计及建设花费了2亿美元,每年的维护费达数百万美元。“生物圈2号”内有土壤、水源、空气和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科学家们希望这个模拟地球环境的实验室能提供足够的食物、水和空气,供8名进入“生物圈2号”工作的研究人员生活两年。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深空网DOR/ΔDOR测量技术在"嫦娥3号"测控任务中的首次应用情况,论述了深空网干涉测量系统采用的稀疏交替射电源标校技术。在地月转移、环月段开展了多次观测,所获得的时延、时延率观测量结果直接应用于"嫦娥3号"的轨道确定。通过与事后精密轨道比对分析,深空网干涉测量技术的时延观测量精度优于1ns,对应于约90nrad的角位置精度;时延率精度优于1ps/s,相当于亚mm/s量级测速(差)精度,中国深空网干涉测量技术有力支撑了"嫦娥3号"的测定轨任务。 相似文献
16.
17.
正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向外层空间发展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各航天大国制定的航天计划,均将月球探测作为重点,人类迎来了月球探测的第二个高潮期。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月球探测工程的有关论证,经过国内各方面专家十几年的工作,2003年,党中央、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