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为重温航天历史,总结航天经验,弘扬航天精神,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办公室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等机构组织开展了"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评选活动。经各航  相似文献   

2.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45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国防、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首先,我国已建立了配套的航天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包括运载火箭、航天器、发射场、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首任院长钱学森。经过5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研究院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研究院抓总研制和发射了200余个航天器,目前百余个航天器在轨运行。已经形成了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4.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45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国防、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自1956年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如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历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标志的伟大成就,并培育了伟大的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此,2006年6月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为配合该套邮票的发行,北京航天城邮电局,特别推出《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极限邮品珍藏册。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0月,正值中国航天事业成立60周年。我怀着十分渴望的心情,在中国科技馆参观了"航天放飞中国梦——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航天科技成果展"。走进展厅,五彩缤纷的航天展品历历在目:精美的火箭模型、返回式卫星实物、神舟飞船返回舱、天宫实验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们是我国几代航天人风雨兼程60载,用血汗创造的  相似文献   

7.
正航天器一般包括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深空探测器等类型。测控系统对各类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是导弹试验、火箭发射、卫星运行和载人航天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同航天器根据飞行距离和运行轨道的不同,对航天测控要求也不同。航天测控系统总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专为导弹试验和运载火箭发射提供服务,又称"靶场测控系统";二是为卫星、  相似文献   

8.
杨璐茜 《国际太空》2016,(11):20-26
航天60年:凝练三大成果,惟精神与人才独有 记者: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您作为我国航天界元老级人物,也是我国整个航天事业的亲历者,您感触最大的是什么呢? 戚院士:在中国航天60年里,我经历了其中的59年,我从1957年大学毕业就分配到咱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直到现在.在这航天60年中,由于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央的决策,我国航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想有三个成果我们应该看到.  相似文献   

9.
正6月25日20时00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 0 0千米、远地点3 9 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为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作为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可靠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代表了中国近60年运载火箭研制领域的最高水平。此次发射刷新了中国航  相似文献   

10.
薛滔 《太空探索》2012,(11):45-45
9月7日,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主办的"海峡两岸航天(航太)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40多名来自海峡两岸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了研讨会,并就航天技术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作了题为《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的报告,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讲解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阐述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内涵。戚院士从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状况及我国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展望了我国航天未来发展的规划和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