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辨析相关影响因素对单屏蔽温度传感器测温误差的影响程度,以便为传感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必要信息,本文介绍了马赫数、来流总温、来流压力、环境壁温、传感器耙身温度等五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借鉴正交原理的思想完成各因素条件值选择,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获取了所选传感器的误差信息,完成了误差数据的极差与方差分析,排列出了所举误差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并得出总温与压力对测温误差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廖理 《航空计测技术》1998,18(1):20-21,33
介绍了温度传感器动态响应校准工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各种因素及减少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温度传感器动态响应校准误差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温度传感器动态响应校准工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各种因素及减少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秦存民 《航空计测技术》2006,26(4):12-14,65
根据滞止式温度传感器的换热原理建立了动态理论传热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模型方程进行了求解,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忽略辐射误差的情况下,使用流固耦合传热数值模拟的方法预测了一种总温探头在不同工况下的速度误差和导热误差。结果表明:在马赫数为0.2~0.6的范围内,导热误差都保持在较小值;总误差的90%以上由速度误差贡献;最大测量误差为1.13 K,比结构A、结构B、结构C以及结构D分别低了331.6%、119.4%、61.6%以及59.5%;速度误差和导热误差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存在最优解可使总误差最小;适用于等温来流和马赫数大于0.5的高速非等温来流的总温测量。最后探讨了热电偶节点位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节点在从设计点远离支持体的过程中,测量误差遵循着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针对航空发动机排气温度高精度测试的需求,采用流热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某型屏蔽式热电偶在马赫数为0.2、0.3、0.4、0.5、0.6五种工况下的速度误差、导热误差、辐射误差的大小和变化趋势,以及偶丝长径比、屏蔽罩进出口面积比对屏蔽式热电偶稳态误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马赫数小于0.3工况下,辐射误差占总误差的比例最高;而在马赫数为0.6工况下,导热误差成为影响测温精度的最主要因素;合理地增加偶丝长径比能显著地降低导热误差,减小进出口面积比值会使速度误差增大辐射误差减少;因此,存在最佳的进出口面积比使得总稳态误差最小。最后选取了偶丝长径比为12,屏蔽罩进出口面积比为6对原屏蔽式热电偶进行了改型设计,使该屏蔽式热电偶的总稳态误差降低50%以上。   相似文献   

7.
安装误差角对陀螺加速度表的误差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已建立的陀螺加速度表误差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在惯性系统中安装误差角对仪表静态误差模型、动态误差模型和混合误差模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回转对称曲面的特点,利用轨迹包络的原理建立了一种光学曲面磨削的数学模型;分析砂轮半径误差和砂轮定位误差对回转对称光学曲面面形精度的影响;针对回转对称曲面建立了误差模型,将砂轮半径误差和砂轮定位误差进行分离和辨识;利用误差补偿机制补偿磨削过程中砂轮半径误差和砂轮定位误差,提高了回转对称曲面精度;在自主研发的磨床上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误差补偿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误差补偿技术是智能机床精度提高与保持的关键技术之一.分析了国内外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现状,提出智能机床误差补偿技术总框架;总结了智能机床误差源、误差元素、几何与热误差的误差元素模型及建模方法,以及典型的误差补偿方法;研究了力误差补偿技术、基于零件在线测量的误差综合补偿技术;最后,对未来智能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的发展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利用基于椭圆成形方法建立的二次回转曲面加工误差模型,并用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二次回转曲面铣磨误差辨识模型。考虑到各项误差对面形误差影响的相似性,分析了合并、分开辨识相似误差所引入的误差,以此得到处理相似误差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压气机转子叶片的抑颤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迪  张晓杰  王延荣 《推进技术》2020,41(9):2120-2129
为了建立适用于工程设计的叶片抑颤方法,以一高压压气机转子叶片为对象开展了叶片颤振特性与其结构参数的关联性研究。采用基于相位延迟边界条件的能量法和特征值法对原转子叶片模型的气动弹性稳定性进行评估,通过分析近失速工况下的非定常气动功密度分布,对叶片安装角沿径向分布、弦长和叶尖间隙等设计参数进行调整,以明确各参数对气动弹性稳定性的影响,最终达到提高气动阻尼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叶尖间隙对气动阻尼的影响较大,安装角次之,弦长影响相对较小。叶片气动阻尼随叶尖间隙的变化并非单调,而是存在一个叶尖间隙使其气动阻尼最小,即叶片气动弹性稳定性最差。减小进口气流攻角和增加折合频率,能够提高气动阻尼,设计中可以通过调节安装角来减小气流攻角,增加弦长来增大折合频率。考虑到对叶片气动性能的影响,在调节安装角时通常要保证进口气流攻角的改变量不超过5°,调节弦长和叶尖间隙时要保证各结构构件不发生碰摩。  相似文献   

12.
发动机进气温度畸变高响应温度测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详细介绍了高频响温度传感器的设计、校准、误差分析及修正技术,并结合发动机进气温度畸变试验研究了高频响温度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对航空发动机稳定性评定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火焰温度及温度场分布的测量是航空航天超声速发动机测量技术的重要环节。由于超声速发动机内部温度过高、工况复杂恶劣,应用于亚声速发动机的接触测量技术已难以达到测量要求。针对超声速发动机温度测量传感器的设计方式、试验、温度、测量误差等核心问题,本文综述了现阶段超声速发动机接触式温度测量的方法,重点介绍了辐射与红外测量、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及温度敏感涂料(TSP)等非接触温度测量技术在超声速发动机应用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对后续的超声速发动机温度测量技术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快速精确的粮食水分测量,设计出一种电容式粮食水分测量仪。分析了粮食水分测量仪的基本原理,设计了微小电容测量电路。通过实验并且经过标定分析出了粮食水分检测的各参数(粮食水分含量、环境温度、紧实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误差分析并得出结论。设计的粮食水分仪能够比较准确的检测出不同粮食的水分含量,基本满足国家粮食检测精度及准确度标准。  相似文献   

15.
根据平台式惯性测量系统的实际情况,简化了惯性测量误差模型,推导了平台式惯性测量系统误差观测方程,并进行了车栽试验的试验设计.在输入设计中,通过仿真分析给出了降低系统复共线性的几个条件.在输出设计中,选定了系统的测量量,确定了传感器的类型及安装方式.  相似文献   

16.
侯毅  朱岩  柴艳丽 《航空计测技术》2010,30(3):41-43,48
从流量现场校准装置的结构和测量方法入手,对校准装置的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校准装置的测量结果进行了误差修正。通过试验对修正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测量误差的修正,校准装置的流量测量相对误差可以满足系统设计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通用数字式飞机燃油油量系统的测量和设计思想。系统中用温度对燃油的介电常数和密度进行实时补偿,用油面高度和姿态角对姿态误差进行实时补偿,用双余区CPU实现了容错功能。对硬件和软件进行了研制和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18.
杨阳  曹楠  陈航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2):2562-2572
为了研究压气机旋转盘腔换热特性,实现准确求解转盘表面传热系数,引入二维贝叶斯方法,此方法采用先验分布优化测温误差,并且更加符合转盘的二维特性。通过加入噪声的模拟数据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无测温误差时方法的平均误差是3.2%,有测温误差时方法的平均误差是10.6%,并分析了误差来源。通过与已有实验结果对比,发现方法更适用于计算转盘迎风面与背风面传热差异较大时的表面传热系数,平均相对误差为9.6%,满足实际工程精度的要求。通过改变盘面温度测点数量,发现测点增加会提升计算精度,并采用统计抽样理论分析原因,发现在可接受误差为10%时,所需要的测点数量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9.
对水冷式热电偶测量误差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减小该误差的设计要点;在某型发动机如力燃烧室扇形试验中的应用表明,该热电偶在1820℃以下,有效提高了测试精度(误差±1%),该热电偶测试数据可直接用于对燃烧效率的计算。  相似文献   

20.
火箭燃气射流温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强  李军  曹从咏 《推进技术》2003,24(2):109-111
为了优化火箭发射承载设备的设计,使其避免燃气射流的热损坏。采用细丝热电偶测温的方法,实验研究了某型火箭固体发动机燃气射流的总温分布。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历程曲线中存在若干相对稳定状态,对应于发动机的工作过程的不同阶段,得到了可能发生热损坏的温度分布区域。实验得到的温度分布与理论结构基本相符,与数值模拟存在一定差异。文中简要分析了细丝热电偶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