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航空模线晒相手册》是我国航空模线晒相技术的第一部汇总资料,反映了晒相技术及共有关工艺的最新科技成果。它与部标准《模线晒相》配套使用。《手册》理论与实践兼顾,具有专用性、实用性和方便性的特点。它包括三篇十六章六个附录。第一篇航空模线晒相,包括模线晒  相似文献   

2.
用明胶板画模线,从六十年代初起已采用至今。但在明胶板上画的模线内容仍然是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的钢针模线的内容,然后通过晒相,将其移在图板上,笔和墨水的问题、晒相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绘制的内容少,多年来习以为常。根据我厂绘制明胶板模线的情况,提出下面一些问题: 一、未能抓住此项工艺的主要内容在明胶板上绘制模线是对传统的模线样板工艺的一项重大革新。其作用详见示意图。从示意图不难看出:英国赫特菲尔得工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聚酯模线接触晒相是现代飞机制造迫切需要普遍应用的工艺方法。由于目前世界银源紧张,公害问题较难解决,以及工艺复杂等原因,决定了我国航空接触晒相必须向非银盐方向发展。近几年,我部在发展、应用非银盐晒相方面取得一定技术经济效果,如:1,2,4感光树脂晒相已用于三个机种。但是,非银盐致命弱点就是感光度低,曝光时间长,显影困难,上万块的聚酯模线、图板复制会加长飞机  相似文献   

4.
一、概况聚酯模线(又叫明胶模线)接触晒相法,就是通过感光、显影等哂相过程,把绘制的飞机聚酯模线一比一地复制到各种感光板而上,再用这些复制品来生产、检验工艺装备和产品零件的工艺方法。这项新工艺是飞机工厂样板生产中,加工依据的一次革新。这种方法是在一九六四年从国外引进的。  相似文献   

5.
由一二二厂等单位承担研制的“阴晒阳加色法感光树脂胶片”经过三年来的试验,已用于生产并通过部级鉴定。刻图模线是绘制在涂有漆层的聚酯薄膜片上面的一种阴图,亦称负象图。即图形的线条和标记是透明的片基本色,有透光性,而空隙部位是有色的呈阻光性的图。刻图模线复制二底图及移形必须采用“阴晒阳”技术。该胶片的研制过程中,试验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和运用质量管理方法,胶片性能不断改进,填补了航空模线晒印预涂型阴晒阳非银盐感光胶片的空白。为航空和各种阴图型工程图的复制提供了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四月中旬,在黑龙江省国防工办召开的质量工作会议上,授于一二二厂五十三车间的《用正交设计法研制刻图模线晒制阳图工装黑色感光胶片》为质量控制成果一等奖。“波音737、747、767”飞机都采用了刻图工艺,淘汰了用鸭嘴笔绘制阳图模线的传统方法。“海豚”直升机的模线也全部是用刻图膜片刻绘的。与刻图工艺配套使用的阴晒阳胶片的研制任务,是部科技局一九八一年十一月青岛  相似文献   

7.
模线台是飞机工厂模线样板车间绘制模线的最主要设备之一。在模线台面上用来安装模线图板(飞机理论外形按1:1比例画在  相似文献   

8.
根据合同,我国首批人员于一九八一年二月到法国马赛直升机厂进行实习。现就我实习的模线情况介绍如下。一、模线在工厂的地位和作用 (1)模线室属生产部领导,它既不属于设计局也不属于ILOT,而是属于两者之间,是一个纯技术科室,它为生产服务,但要保证设计局的数据。法国人称“模线室好象门上的合页一样”。  相似文献   

9.
介绍三维技术在模线样板设计中的使用方法。包括平面组合件、单双曲度零件的模线样板设计中有关数据和图形的取制以及有关角度的计算过程,并通过几个典型实例详细描述了三维技术应用于模线设计的有关技巧。  相似文献   

10.
教8、农5飞机是我公司近年来开发的新机型。两机同时研制,而且周期较短,这种形势对模线样板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公司领导果断决策,在模线设计工作中全面采用CAGD/CAM技术。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论证,制订了以CAGD/CAM技术为核心的切实可行的模线技术方案。 两机的理论图从1988年10月陆续下发,结构图纸也在1989年3月10日前基本发齐。按研制网络要求,我室于1989年5月31日完成了结构部份的模线设计,6月30日完成了系统部分的模线设计,仅用4个月的时间,两机共完成模线设计4719项零件,绘制明胶板412张917.3米~2,设计制造样板15806块,为两机的研制赢得了时间,在公司的新机研制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模线样板是检验零件几何尺寸和外形轮廓的量具,在航空制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复杂的机加件,其空间曲面的展开和结构轮廓的提取一直是机加件模线样板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技术难题.针对飞机复杂机加零件模线样板设计中的两类典型问题提出三种有效、实用的解决方法,即"边界拟合曲面法"、"分割生长提取法"和"草图线面相合法".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以模拟量飞机改型设计与数字化制造的具体要求为切入点进行研究,阐明了以综合切面模线为基础的零件逆向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平板式扫描设备扫描零件的切面模线形成二维光栅图像,并通过正交网格线对二维光栅图像进行失真校正和矢量化处理,最终通过矢量化的切面模线对飞机零件进行逆向建模。结合飞机零件的逆向建模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3.
从进气道综合切面模线(图1)的几何特点来看,各切面外形交点的纵向连线均为空间曲线,且不在一个平面内。为此,利用综合切面模线、各点的空间曲线在对称面和水平面的投影曲线模线(图2),采用球面三角法求外形交点处的斜角值,是较简便的。其方法介绍如下:以n框为例求外形斜角φ_1  相似文献   

14.
在飞机研制过程中,模线是由设计到制造(工艺)之间的桥梁。从飞机的外形设计、结构设计、工装制造、零件制造、直到装配等各个环节,都与模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对今后新机研制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国内的飞机模线,至今,在技术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解放初到一九六三年左右。在这期间完全是学习苏联五十年代初期的方法,采用钢针在钢图板和外检上绘制,理论模  相似文献   

15.
根据部(71)三综字519号文的精神,于1971年11月召开了部标准横线样板的修订预备会议.按照会议的决定,成立修订组,由红安公司具体负责修订工作.修订组通过对有关单位的调查和发函征求意见,在各兄弟厂、所、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于1973年5月完成了《模线样板》部标准报审稿。1974年4月三机部在江苏常熟召开了《模线样板》部标准审定会。号会代表经过了认真讨论和审定后,一致同意作为部标准发布。同时,在这次会议上对《模线绘制》和《样板制造》两项指导性技术文件也进行了充分讨论。这三项标准化文件巳于1974年12月经部批准发布。《模线样板》部标准编号为HB240-74。《模线绘制》和《样板制造》部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编号分别为HB/Z13-74和HB/Z14-74。现将部标准《模线样板》修订中的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VARTM)制造复合材料管道连接件的树脂流动过程进行分析,考虑树脂注模工况下的注射口和出射口位置,采用有限元/控制体积方法分别模拟了4种可能树脂注模方式所需工艺时间和树脂流动前锋形状,并确定了合适的注模方式。模拟结果表明:与点注射的树脂注模方式相比,线注射方式可以得到更均匀的树脂流动前锋;进而采用线注射-线出射树脂注模方式能够有效浸润织物。采用模拟所得注模方式开展了VARTM工艺试验,制造了复合材料管道连接件缩比件和整体连接件筒构件,所得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模线样板技术在飞机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公司创建近40年来的实践,阐述了在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如何缩短飞机试制周期的问题。同时,对模线样板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透视,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飞机的机体结构中,包含了很多曲面结构,有的曲面形状复杂,给模线样板设计带来了不少难题。模线样板是飞机从设计到生产的技术桥梁,是飞机几何尺寸的原始依据,在模线样板的设计中,经常需要进行曲面的展开,曲面展开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样板设计的精确性,这里通过对样板设计中遇到的需要进行曲面展开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论述曲面展开常用的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验证这些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虽然数字化制造已成必然趋势,但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模线样板依然将在飞机制造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提升传统模式下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针对模线样板的检测需求,结合模线样板的几何特征,提出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金属基航空模线样板自动检测算法。对于样板刻线,将样板点云粗栅格化后,根据点云高度信息进行刻线的粗提取,再根据刻线的特性利用法矢信息优化提取结果;对于外形轮廓,将点云转换成二值图像并计算其边缘,实现外形特征提取;将特征提取结果与CAD数模进行配准并去除噪声,最后计算与数模的误差,实现样板检测,输出误差分布。试验结果显示,本文算法在精度和效率上优于现有算法,相较人工检测提升了可靠性和效率,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飞机生产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作图法手工绘制模线。这种方法比较落后,周期长,质量差,而且需要占用较大的生产面积。以歼击机试制周期为例,仅模线样板一项,就需要一年半以上。近年来,电子计算技术飞跃发展,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和数控绘图机在我国获得了应用。这些都为飞机工厂的技术改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了物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加工都提出了飞机外形数据问题,需要建立外形的数学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