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科学院网站2017年6月16日报道,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Science。星地量子纠缠分发作为卫星的三大科学实验任务之一,是国际上首次在空间尺度上开展的量子纠缠分发实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时,同  相似文献   

2.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河 《国际太空》2016,(8):12-19
2016年8月16日,我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Mozi QUESS)成功发射。8月17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接收到墨子号首轨数据。如果卫星成功运行,我国将成为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进行量子通信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2月中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的,以"科学超越界限"为主题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中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团队因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获颁该组织2018年度纽科姆·克利夫兰奖。该项目未来计划与意大利、俄罗斯、瑞典和南非等国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科学院院网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及奥地利科学院,利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QUESS),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首次实现距离达7600km的洲际量子密钥分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8月16日凌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什么是量子卫星?这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干什么用的?请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博士林梅为您解读。——编者文章来源:知识分子(微信公号:The-Intellectual)·"如果能弄明白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我立即死都愿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潘建伟不久前在央  相似文献   

7.
2008年9月,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成功发射,迄今为止,2颗卫星已运行10周年,超期运行7年。10年来,环境减灾卫星地面数据处理与分发系统运行稳定,处理完成2颗卫星下传的所有遥感数据;完成向全国各行业用户的分发,促进了卫星数据在多个行业的业务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进人2018年以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Ⅰ期发射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慧眼号硬X射线望远镜在轨运行良好,继续产出高水平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5月3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Ⅱ期的实施方案,爱因斯坦探针(EP)时域天文学X射线天文台,ASO-S先进空间太阳观测台,太阳风与电离层磁层耦合计划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1年10月,是国家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局负责业务领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行政管理的科研事业单位,负责所有国产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统一处理、存档和分发服务。自成立以来,先后处理和分发了资源一号01、02、02B、02C;环境一号1A、B、C;资源三号;实践九号A、B;高分一号等11颗卫星数据,目前有8颗卫星在轨运行。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分发情况截至2013年6月底,共向全国用户分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情报通信研究机构(NICT)2017年7月11日宣称实现了世界首次基于微卫星的空间量子通信实验,不仅验证了未来利用小卫星建设卫星星座的可行性,更促使超远距离、高保密性量子卫星通信网络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SOCRATES卫星重48 kg,尺寸49.6cm×49.5cm×48.5cm。其搭载的小型光通信载荷小型光学收  相似文献   

11.
针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密钥分发实验任务规划约束条件多以及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基于对密钥分发实验过程及约束分析,建立了约束满足规划模型.以完成时限最短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任务规划所需光学及数传站资源分配,利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解决了实验过程中多要素紧耦合、强时间约束的难题.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及算法有效,能够满足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密钥分发实验星地交互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 2月 1日格林威治时间9时02分,一直与苏联和平号空间站对接的改进型进步号货运飞船脱离了空间站,再入大气层烧毁。苏联地面控制人员排除了量子-2号舱一块太阳电池阵上的故障。但是,量子-2号舱的自动交会与对接(Kurs)系统又出现了尚不清楚的故障。发动机点火后未能使量子-2号舱在正确的轨道上自动地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同时,空间站的计算机因过载而无法实施与量子-2号舱对接机动。Kurs系统在发射前曾出现过故障,使发射计划推迟。 2日美国太阳峰年卫星经过9年多的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菊3号卫星是日本研制的第一颗大型人造卫星,1981年2月从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菊3号的设计要求是各分系统从研制到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能满足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要求卫星与新火箭和地面装置间具有相容性。1980年夏证实了初样星和地面试验用火箭(GTV)间的相容性,1981年5月,飞行卫星结束了所执行的实验使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其重要因素可归结为对电磁相容性的管理。本文概述了与电磁相容性(EMC)有关的分析和试验概况。  相似文献   

14.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2018,38(2):139-146
人类进入太空以来已经发射了近1万个人造航天器,其中大约10%执行的是空间科学和探测任务.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基础研究经费,经济转型也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中国对空间科学的投入开始逐年增加.2015年以来先后成功发射了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和慧眼号4颗科学卫星,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也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正在不断地产出.空间科学卫星任务(或称计划)与应用卫星从提出到评价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引导空间科学界从科学团队、技术团队到管理团队提高认识,确保未来的空间科学任务发挥最大效益,获得最大科学产出.   相似文献   

15.
要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实现。在众多的高新科技中,遥感技术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以其特具的优势,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的特点。获取的数据为数字化,可实时或准实时传输到地面接收站,通过数据分发网络进入到用户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卫星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配合,构成数字地球的基础数据库。目前,遥感卫星已发展成为拥有气象、资源、雷达和海洋卫星等系列的卫星观测系统,分辨率由1000m、100m、20m、10…  相似文献   

16.
量子科学卫星有效载荷激光链路需要有一条上下行射频高速通信链路作为激光链路的量子秘钥分发途径.构建了量子科学卫星上下行射频链路的物理层硬件和算法,该链路采用符合CCSDS频谱规范的SRRC-OQPSK作为上行调制类型,上行速率达到1.024Mbit·s-1,下行采用SRRC-OQPSK和GMSK调制,速率达到4Mbit·s-1.经过与多个地面站的对接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数传通信机的载波捕获灵敏度优于-100dBm,数据解调灵敏度优于-98dBm,AGC(自动增益控制)能力大于43dB,在-96dBm接收信号电平条件下的实际传输误码率优于1×10-9.在轨试验验证证明,射频信道物理层设计方案满足量子科学实验任务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卫星微振动地面测试和信号估计方法.根据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特点,对动量轮运行状态下光学载荷的微振动线位移及角位移进行估计.通过地面微振动测试系统,测量了动量轮运行下光学载荷的微振动加速度;应用小波积分方法,精确估计了卫星结构敏感点的振动线位移和振动角位移.通过工程实测证明了微振动测试与估计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对于高精度科学实验卫星微振动地面试验具有一定工程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卫星大管家 6月底,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传来消息:作为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归档、分发和应用单位,该中心已向广大用户分发数据100余万景,其中3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数据,相当于覆盖我国全部国土600余遍;  相似文献   

19.
<正>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向西北行驶,约1h车程之后,广袤的大地上突显一些白色的"大锅",散布在低矮的建筑物周围—这就是南非的Hartebeeshoek地面站。这些设施是美国登月时期所建,而现在,Hartebeeshoek地面站开始免费接收来自中国遥感卫星分发的数据。与之前不一样的是,Hartebeeshoek地面站现在不必为所接收到的卫星数据付费。作为中国政府援助非洲的项目之一,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资源卫星中心)提供的卫星数据,均是无偿分发。  相似文献   

20.
<正>从10月24号开始,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这也意味着,继美国、日本之后,我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这颗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发射,目前在轨运行良好。碳卫星克服了地面监测站在空间分布上的局限性,从宇宙空间完成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定期获取全球和区域的二氧化碳分布图。此次数据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