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伯昶的人生与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紧密相连。从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到2016年实践十号返回成功,他参与了25颗返回式卫星研制,执行了无数次卫星发射和回收任务。作为新型返回式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唐伯昶认为实践十号是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是技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设计:协调一致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唐伯昶认为卫星工程是个大系统,工程总设计  相似文献   

2.
日本根据空间研究委员会制定的1984—2000年空间规划,提出了1984年的空间研究项目及预算: 1.科学卫星①加快第十颗科学卫星——行星的研制。②开始研制第十一颗科学卫星——天文学卫星—C。③设计第十二颗科学卫星(EXOS-D)样星。 2.对地观测①用N—2火箭发射同步气象卫星3号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现阶段我国科技在多领域逐渐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更是如此.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墨子”、“悟空”、“慧眼”以及“实践十号”等多颗空问科学卫星都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4.
<正>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4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已有数十颗遥感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谱写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回顾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这一高尖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中国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决策,是政治家在科学家的参与和支持下做出的,由科学导向需求而牵引了航天能  相似文献   

5.
《国际太空》2023,(1):4-10
<正>2022年12月30日,由空间瞭望智库、《国际太空》《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卫星应用》期刊联合组织的2022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评选揭晓。本次评选邀请了戚发轫、范本尧、杨孟飞、杨宏、李得天等院士及其他数十位著名航天专家投票。综合参考院士、专家的投票结果,最终确定了入选的十大新闻。2022年,我国航天事业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双星逐日,中国探日工程成果显著;中国探月工程科学成果丰富,对月球认识不断深化;载人航天取得多项突破,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完成。它们同时入选2022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相似文献   

6.
田丰  胡雄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2016,36(6):815-827
探测系外行星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生命和可供地球生命生存的行星是否普遍存在这一基本科学问题.近20年来已有超过3000颗系外行星被发现,还有几千颗候选系外行星有待确认,其中疑似宜居系外行星的数量近20颗.未来十年疑似宜居系外行星的数目将大为增加.尽管目前对宜居系外行星大气观测的能力和科学结果还很有限,但可以预期未来20年对这一类行星大气的观测将成为行星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根据当前系外行星大气科学发展的状态和主要科学问题,在对中国未来系外行星科学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比较可行的建议,即在近1~2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外行星大气普查和系外行星高层大气观测的可行性论证和预研,并在5~10年内择一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7.
1987年9月17日,我国在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又成功地回收了一颗新型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我国自1975年以来,连续成功发射和回收的第十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研制与参试人员致电祝贺。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卫星回收技术和发射测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在宇宙间,二氧化碳被认为是一颗行星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标志信号.2008年11月,在一颗距离地球63光年的行星的巨大环绕大气层中被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9.
自从1999年美国加州工艺技术大学(CalPoly)和斯坦福大学提出了立方体卫星概念以后,逐渐出现了立方体卫星的发展热潮。特别是2013年至今,已进入开发面向市场的决定性阶段。2014年全世界共成功发射了131颗立方体卫星,其中有大约100颗已投入商业运行,到2016年,立方体卫星的发射数量可能会超过240颗。由于立方体卫星体现了低成本、快速研制和应用效果好等优势,该类型的卫星很快就突破教学、技术试验的范围,冲向遥感、科学、通信、深空探测等太空系统主流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0.
纪实 《国际太空》1989,(1):13-14
美国将在今后几年里发射十多颗小型军事卫星或科学卫星,以论证可以使军事空间活动在90年代里发生较大变化的技术。去年,美国防务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海军和航宇局(NASA)在实施轻型卫星(Lighsat)计划方面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度。目前正研究的卫星有: 1.DARPA的8颗超高频实验通信卫星准备用飞马机载发射运载火箭发射。 2.4颗海军卫星,这是按照特殊廉价卫星(Spinsat)计划研制的。其中一颗称“普罗费尔”(Profile),或“被动射频干扰定位实验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4月6日1时38分,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实践十号卫星")按照预定窗口时间,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于2012年12月31日正式立项,是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开展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  相似文献   

12.
正1前言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规划由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和"资源"之后的第四大民用卫星系列。2008年9月6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HJ-1A/B)2颗光学小卫星通过"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迈  相似文献   

13.
2000年4月23日,在庆祝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30周年的前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21位两院院士评选出了中国航天在 空间科技方面的20世纪十大新闻事件。这十大事件是我国航天空间事业的30多年发展的缩影,记载了中国航天铸造世纪辉煌的壮丽凯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火星是一颗"燃烧的星星",科学家至今仍在激烈争论与这颗红色行星有关的问题。即使已经有不少飞船被派去研究火星,但有关它的许多问题,我们至今仍不知道答案。2011年11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把它的最新火星探测器——火星科学实验室"好奇"号发射升空。趁此机会,让我们盘点一下这颗红色行星的几个未解之谜吧。火星为什么有两张脸?几十年来,研究火星的科学家一直对火星两半球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感到迷惑不解。这颗红色星球的北半球平坦  相似文献   

15.
<正>据报道,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最受欢迎的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已经新鲜出炉。在2009年的十大科学发现排行榜上,巨蟒、长着透明脑袋的鱼、"幽灵船"残骸以及一些最终被我们吃掉的稀有动物纷纷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6.
每年,美国亚利桑纳州州立大学的物种探测国际协会都会公布一份过去一年当中的十大新物种名单.2008年发现的新物种包括了一些相当奇怪的生物,有些甚至就潜伏在研究者的身边.看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宇宙-地中海”军民两用雷达成像卫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多颗中外遥感卫星用于此次灾情的监测与评估,其中包括意大利"宇宙-地中海"(COSMO-Skymed,见图1)军民两用雷达成像卫星系统的2颗卫星,它们获取了都江堰地区分辨率为1m和3m的雷达图像,为科学研判汶川大地震灾情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徐菁 《太空探索》2007,(7):24-27
2008年7月阿里安-5火箭将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升空,搭载欧洲空间局的2个先进的空间天文观测台——“赫歇尔”(Herschel)和“普朗克”(Planck)这2颗天文卫星将考察人类以前从未知晓的那一部分宇宙,也就是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通过远红外光谱才能观测到宇宙物质。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最受欢迎的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已经新鲜出炉。在2009年的十大科学发现排行榜上,巨蟒、长着透明脑袋的鱼、“幽灵船”残骸以及一些最终被我们吃掉的稀有动物纷纷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20.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2018,38(2):139-146
人类进入太空以来已经发射了近1万个人造航天器,其中大约10%执行的是空间科学和探测任务.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基础研究经费,经济转型也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中国对空间科学的投入开始逐年增加.2015年以来先后成功发射了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和慧眼号4颗科学卫星,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也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正在不断地产出.空间科学卫星任务(或称计划)与应用卫星从提出到评价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引导空间科学界从科学团队、技术团队到管理团队提高认识,确保未来的空间科学任务发挥最大效益,获得最大科学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