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作战快速响应太空计划中的卫星发展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睿  李智 《国际太空》2010,(1):24-26
<正>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美军的军事行动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卫星。然而,由于其空间系统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轨道机动能力,容易受到攻击,而且快速响应能力有限,无法对空间系统进行及时的补充,昂贵的发射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向太空发射载荷的质量和数量。为了解决空间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美国提出了作战快速响应太空(ORS)的概念。2000年,在空军提出"大规模生产"小卫星的概念后,犹他州大学空间动力实验室实现了小卫星生产和设计的流水线化,每颗卫星可节省100万美元,并且大大加快了应急发射的响应速度。2003年,美国国防部转型办公室正式提出"战术卫星"(TacSat)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构建低成本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空间平台,卫星的使用范围由军师级扩展到战区各级指挥员。目前,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已完成了战术卫星-4有效载荷的所有环境与性能测试。该卫星原计划2009年秋季发射,但因火箭出现技术问题及美国国防部任务优先级的变更,发射时间推迟到2010年8月。  相似文献   

2.
针对有卫星失效下的导航星座,提出发射快速响应卫星的方法来对星座的空间构型进行重构,以实现修复和改善星座性能的目的.对快速响应任务中快速响应卫星的发射方式和入轨方式进行分析,建立快速响应卫星响应时间的数学模型;建立基于快速响应的重构构型优化模型,对优化问题中的优化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进行分析;以北斗中MEO卫星失效为例,利用NSGA Ⅱ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并采用双层编码的方式对优化参数进行编码得到以星座性能和响应时间为目标函数下的Pareto前沿.从结果可以看出该重构方法能有效提升受损星座的性能,同时Pareto前沿中对应的所有重构策略中,响应时间均小于一天.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防部2007年正式实施"快速响应空间(ORS)"计划并成立ORS办公室。至2012财年共发射了"战术卫星"-2、3、4和"跳跃起点"等四颗试验卫星和第一颗业务运行卫星ORS-1。但空军从2013财年开始即提出关闭ORS办公室。在国会议员持续反对下,ORS办公室继续维持了3年,期间持续开展ORS-2、ORS-3、ORS-4、ORS-5等研制和试验任务,发射了"战  相似文献   

4.
王景泉 《国际太空》2007,(10):14-19
1 引言 多年来,除少数卫星系统(如GPS导航卫星)外,军用空间系统主要用于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2007年4月美国国防部(DoD)正式向国会防御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发展"作战快速响应太空"(ORS)计划的报告,全面阐述了ORS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计划,特别是关于组建ORS办公室的方案.这标志着空间系统投入战场战术应用的序幕正式拉开.  相似文献   

5.
陈杰 《太空探索》2013,(1):45-49
近年来,美国快速响应空间系统(ORS)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研制、发射并开展了3颗战术小卫星的在轨演示验证。2011年6月,第一颗快速响应空间系统业务卫星发射升空并已开始业务运行。美国国防部在2011年颁布的《国家安全空间战略》中提出要继续开发ORS能力并使之更加成熟。但在2012年,ORS的发展遭遇波折,美国国防部2013财年军事航天预算申请中提出将关闭2007年成立的快速空间响应办公室。  相似文献   

6.
<正>7月2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将在2017年发射"作战响应空间"-5小型侦察卫星,以作为从当前的"天基太空监视卫星"到未来小型太空监视三星星座之间的过渡。此前的6月9日,美国空军宣布,其第5、6颗"天基红外系统"导弹预警卫星将采用升级版的A2100卫星平台,以此作为"天基红外系统"项目技术更新工作的一部分。目前,军民两用成像卫星发展迅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信息化战争时代,光学成像侦察卫星作为最重要的天基信息获取系统,一直以来是各主要航天国家的重点发展对象.提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是光学成像侦察卫星长期追求的目标;通过扩大幅宽、升高轨道、灵活姿态机动提高驻留时间;发展光学和雷达综合系统;不断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美军认为,从空间对抗角度来说,一旦卫星遭到敌方的破坏,发射快速响应小卫星来进行应急补充是一种重要途径。2003年,美国国防部转型办公室提出“战术星”的概念——卫星的使用范围由军师级扩展到战区各级指挥员,并能应急发射、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健全的行业不仅仅能够得到发展或获得创新,同时还能发现市场发展的机会并巧妙利用。在小卫星蓬勃发展的同时,国际上掀起一股商业小型运载火箭的热潮。日前,国外多家小型卫星发射公司就很好地证明了这点。商业航天发射小卫星的需求牵引着小型运载的研制和生产,"快速、机动、灵活、廉价"正成为商业小型运载火箭新的发展趋势,诸如萤火虫空间系统公司(FSS)、英国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Rocket Lab)等私人航天公司,正是凭借其低成本、快速响应的商业运作模式获得了小卫星发射市场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正高分二号卫星于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同时还具有高辐射精度、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它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目前,高分二号卫星的主要用户是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局等。高分二号卫星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推动了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为土地利  相似文献   

11.
正欧洲新一代商业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新一代昴宿星"(PleiadesNeo)于2021年4月29日成功发射,首星命名为新一代昴宿星-3。"新一代昴宿星"具有分辨率高、侦测一体、图像采集能力强、卫星高度敏捷和星座高频重访等特点。1发展历程在法国太阳神-2(Helios-2)军用光学成像卫星和军民两用"昴宿星"(Pleiades)部署完毕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寻求下一代光学成像卫星的研制方案,旨在实现小时级重访和更高的分辨率,并提升卫星持续观测时间以及高响应能力。为了响应CNES的需求,阿斯特留姆公司(Astrium),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即插即用卫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插即用是美国“作战响应空间”(ORS)计划下提出的航天器设计研制概念,主要针对降低航天器研制成本、缩短研制周期越来越旺盛的需求。经过数年的研究,美国军方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找到了实现航天器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建立相关标准,并完成了演示验证卫星的研制。这一系列进展向全球展示了即插即用航天器的广阔前景与发展潜力,将对全球航天技术的发展产生变革性影响。
  1即插即用卫星的意义
  长期以来,美国的空间体系的建设重点都是大型空间系统。这些系统具备先进技术能力,但往往动辄数十亿美元、耗时数年才能完成,成为困扰美国军方空间项目采办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全球部署的美军作战部队对空间系统能力支持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面向特定用户、特定应用的战术需求快速增长,不但需要“量身定制”的空间能力、还对项目采办周期、成本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为此,美国提出“作战响应空间”计划,重点发展具备快速响应、降低成本、面向战术特点的小卫星,成为大型空间系统的有效补充和增强。  相似文献   

13.
《太空探索》2015,(4):19
<正>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小卫星技术、管理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宇航学会、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拟于2015年6月在京联合召开"2015年小卫星技术交流会",会期一天。会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承办,《中国航天报》、《宇航学报》、《太空探索》、《神舟报》、《航天器工程》、《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空间电子技术》、《航天返回与遥感》、《真空与低温》、《航天器环境工程》、《国际太空》、《卫星应用》、《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等协办,会议主题为"创新与融合",密级为公开。  相似文献   

14.
针对纳卫星热流密度不断升高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一种基于微机电技术(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的泵驱动单相流微槽道冷却系统.通过合理分析与简化,应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能够反映受控对象及冷却装置动态特性的温度响应模型;运用数值方法仿真计算了某纳卫星在轨飞行中受空间外热流影响下的外部散热面和内部电子设备温度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应用MEMS技术的微槽道冷却系统可以满足高热流密度的纳卫星热系统的冷却需求;空间外热流相对于星体内部热功率的变化,对纳卫星散热面温度的影响较小;该建模方法和求解算法对分析计算纳卫星的温度动态特性是简便、合理的,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纳卫星热控制、热管理理论与技术奠定了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外空间对地观测系统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空间对地观测发展概况全球对地观测卫星发射和在轨情况近年来,空间对地观测系统快速发展,系统性能不断提升,遥感应用向深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在通信、导航和对地观测三类应用卫星中,对地观测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的卫星,近年发射数量快速跃升,特别是近3年的年发射数量维  相似文献   

16.
正1总体情况历经近60年发展,全球空间对地观测体系和能力日趋完备,空间对地观测已经开始走进"精致为用"的发展新阶段,显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系统规模和能力稳步发展,应用越来越"精致",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服务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二是在应用过程中衍生出的需求变化和精致化应用等新需求,已成为未来新一代空间对地观测系统转型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导推动力量。全球对地观测卫星发射和在轨情况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已成功发射7956  相似文献   

17.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管现代小卫星有多少优点,同样也存在某些缺点。比如:单颗小卫星有效载荷质量和功率有限;对单点故障敏感;短期运行寿命和高风险;难以找到廉价可行的发射工具(相对大卫星而言,每千克发射费用高)。如何扬长避短呢?在应用上,通过采用分布式空间系统,就能克服小卫星的种种弱点,让小卫星应用焕  相似文献   

18.
<正>英国卫星运营商国际移动卫星公司已选用阿里安航天公司的阿里安5火箭来发射"全球快讯5"卫星。该卫星由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采用升级型"空间客车"4000B2平台建造,重4000千克,配备设72个Ka波段波束的有效载荷,将覆盖中东、欧洲和印度,设计寿命16年。该卫星的通量是波音建造的"全球快讯"卫星的36倍以上。发射定于2019年  相似文献   

19.
<正>一问:为谁而生?"长十一"这枚小型固体火箭的诞生,是小卫星蓬勃发展、快速响应航天概念的提出和固体动力技术进步共同牵引的结果。小卫星,通常是指质量为500千克以下的卫星。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系列中,运载能力要求至少要达到3000千克,因此,单独发射小卫星必然造成运载能力的浪费,不够经济。小卫星通常需要寻求搭载发射,而搭载发射多颗卫星的最佳工作轨道可能难以统一,卫星间的结构协调和电磁兼容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制约了搭载发射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1月21日14点37分08秒,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飞行试验意义重大,是对快舟快速响应能力的实战检验。诚如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高红卫所言:"快舟任务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快舟二号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作为世界上首个星箭一体的先进运载系统,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