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闻 《中国航天》2009,(6):10-10
从5月15日起.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存档与服务系统正式对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型极轨气象卫星风云3号将于2006年开始执行其“气象使命”,第一颗卫星计划由长征4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据悉,风云3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工作目前进展顺利。该卫星在装配上采用了最新技术。它的使用将实现我国在地面监测、气象数据预报、环球大气探测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航天》2012,(5):5-5
中国国家海洋局3月30日举行海洋二号卫星数据产品发布会,向社会发布海洋二号卫星数据产品,介绍数据产品申请的规则与流程。据介绍,海洋二号卫星(HY-2)是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该卫星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具有高精度测轨、定轨能力与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探测能力。其主要使命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获得包括海面风场、浪高、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可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4.
许斌 《中国航天》2008,(6):15-16
5月27日11时0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首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人太空.卫星经在轨测试合格后,将交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使用,并将为北京奥运会以及防灾减灾提供更精确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5.
2011年12月14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国外高纬度北极站交付仪式在瑞典基律拿举行。中国气象局有关领导、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李忠宝副院长、瑞典空间公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航天恒星科  相似文献   

6.
2009年1月12日,风云三号A星正式交付给中国气象局投入使用。风云三号卫星是我国实现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遥感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将替代风云一号卫星在轨服务。投入业务运行后,风云三号A星将与在轨运行的气象卫星共同构建安全可靠的业务卫星系统,实现全球、全天候遥感气象监测,使我国气象卫星服务能力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7.
5月26日,风云三号B气象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在国家国防科工局举行。经过半年在轨测试,该卫星功能性能良好,正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交付给中国气象局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工程》2012,21(2):129-129
据中新网2012年2月20日报道,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根据资源三号测绘卫星成像时间和覆盖范围,近日为天地图提供了覆盖国外的第一幅影像。该影像位于墨西哥的托卢卡地区,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工程》2012,(5):52-52
据中国航天网2012年8月20日消息,中国风云-2F气象卫星在轨交付仪式会当日在北京召开。该卫星成功发射后,经过在轨测试和业务试运行,星地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其地面应用系统A2012年4月1日投入业务试运行以来,已经处理生成17种定量产品、8种图像产品。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工程》2009,18(3):7-7
据央视网2009年4月10日报道,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卫通)重组并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资源整合,中国航天将形成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地面应用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卫通原是我国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整体拆分后,卫通基础电信业务并人中国电信集团,中国卫通及其卫星运营和卫星应用业务并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人资产约66亿元。今后,中国卫通将重点发展卫星空间段运营、地理信息与位置服务和卫星地面应用三大主营业务,着力构建天地一体卫星运营服务体系。目前中国卫通在轨运行的卫星有8颗,分为商用通信广播卫星、广播电视专用卫星和直播卫星三大类。随着中国卫通的整体并入,航天科技集团将从传统意义上的“研制卫星”拓展到“卫星研制与运营”,延伸了宇航系统的产业链。据了解,未来5年我国还计划发射7颗通信广播卫星,到2015年,我国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拥有量将达到15颗,数量进入世界前五位。  相似文献   

11.
5月5日,风云三号C极轨气象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该星正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交付中国气象局使用。这标志着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首发业务星具备了业务运行能力,实现了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2月30日,高分一号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在京举行,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发星正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及其应用拓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论述了中国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建设历程和特点、应用实践和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贡献。对中国未来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在大系统层面(包括优化顶层设计、提高工作效率和扩大覆盖区等)和卫星层面(包括相关的先进有效载荷和平台技术)的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对今后应用领域的拓展(如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地球静止轨道(GEO)用户航天器、再入通信、深空通信和特殊卫星星座管理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工程》2017,(6):24-28
针对高分三号(GF-3)卫星多种姿态下快速定位的需求,提出一种应用先验数据的卫星快速定位方法。该方法以GF-3卫星的定位数据和姿态数据为辅助信息,计算导航卫星的仰角,实时判断导航卫星对GF-3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可见性,从而减少捕获时间,实现快速定位。GF-3卫星的在轨验证结果表明:应用先验数据的卫星快速定位方法,定位时间为115s,短于其他低轨卫星的855s,从而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文章提出的方法可应用于其他低轨遥感卫星。  相似文献   

15.
风云三号(FY-3)系列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2008年5月27日上午11时02分33秒.第一颗FY-3系列卫星FY-3A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2008年11月18日,经过5个月紧张、高效、有序的在轨测试。FY-3A及地面应用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标志着我国极轨气象卫星成功地实现了技术升级换代,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5日2时3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人太空。火箭飞行19min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回的数据表明,卫星已成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经在轨测试合格后,这颗“风云三号”卫星将交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使用  相似文献   

17.
《卫星应用》2012,(5):56-66
卫星应用是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出传统方式无法达到或者难以实现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和人类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卫星应用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加速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选择。随着中国卫星制造业的逐步成熟、卫星发射数量的增加,以及应用卫星体系的建立健全,卫星应用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卫星应用》2007,15(3):15-15
自1999年10月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01星成功发射升空以来,在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财政部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在全国广大用户的支持下,截至2007年7月31日,资源卫星数据产品分发突破20万景,这些数据产品在国民经济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14年9月26日,360地图卫星模式上线,高分一号16m分辨率全国范围数据、2m分辨率京津唐范围数据首次亮相互联网地图;同月30日,百度地图高分一号全国16m数据随即上线。这是高分一号卫星应用迈出的又一大步。高分一号卫星作为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在国土资源、环境和农业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效果。尽管自高分一号卫星正式运行以来,已经多次发布大批美图供大众欣赏,并在图像质量上大受好评,  相似文献   

20.
《航天器工程》2017,(6):54-60
针对高分三号(GF-3)卫星技术特点和研制难点,在卫星研制期间全面实施产品保证工作。充分借鉴已有经验,以确保质量和可靠性为前提,以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研制为重点,构建基于时间、要素和程序3个维度的产品保证模型,将产品保证工作融入流程并纳入计划管理。高度关注系统设计、生产、验证、总装和试验等重要环节,通过狠抓研制源头确保系统固有质量,通过严格外协管控确保产品实现,通过各级各类试验确保验证考核充分,通过精细系统级总装、测试与试验(AIT)管理确保卫星最终集成质量,通过合理举措确保在轨8年寿命。高分三号卫星产品保证工作的有效实施有力保证了卫星研制质量,亦可为其他航天器产品保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